在江蘇如皋,有一座古樸又不失現(xiàn)代文明的庭院,為紀(jì)念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曾在如皋留下筑堤捍海的偉績而興建的,名為范公苑。“范公苑”三字是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范敬宜(1931~2010年)題寫的。

中文名

范公苑

外文名

Fan Gong estates

別名

范公祠

地址

鄒平市長山城南

建筑面積

1500平方米

占地面積

5.4畝

所屬地區(qū)

鄒平市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如皋市

建筑信息

范公苑由范仲淹三十世裔孫、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主席、景范教育基金會創(chuàng)辦人、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榮譽理事范止安出資興建,占地五點四畝,為古典園林式建筑。

范公苑

景點介紹

范公苑坐落在鬧市區(qū)曾引起一些人的惋惜??刹皇?,跨過一座石牌坊,城河的碧水悄悄地近過身來,幾間青磚瓦房,悠悠地散發(fā)著大宋的氣息,山頂?shù)臎鐾みB忙放下一條亂石路來迎接游客,還有整齊地排在路的一簇簇蒼勁的松,一叢叢青翠的竹……好端端的一座綠色園林,落下厚厚一層鬧市的喧囂和汽車臭尾氣。

拾級而上,迎面范公半身塑像,先生面目風(fēng)清月朗;遺憾的是先生戴的家常帽子,手上卻又拿了上朝的笏板,這種搭配當(dāng)然不是先生的錯。十來米的城河對岸,豎起一幅長30米、高14米的漢白玉大壁雕,壁雕不愧是本土工藝美術(shù)大師李玉坤精心設(shè)計的作品,越看越震撼人心。

縣城東云路巷的“范文正公祠”,北門外的“報功祠”(合祀范仲淹、鄭曉),南門內(nèi)的“二賢祠”(合祀范仲淹、胡瑗),三座祠堂早已完成了歷史任務(wù),如今只有一道捍海堤俗稱范公堤綿延582華里,依然造福阜寧、建湖、鹽城、大豐、東臺、海安、如皋、如東、通州、海門、啟東等地千萬人民,猶如長虹臥波般橫在世世代代如皋人民心中。

范公苑選址熱鬧的閘橋口,有什么惋惜可言?半圈黛瓦粉墻,北鄰清水路,東接文昌路,面臨主干道海陽路,三條路交叉口,范公苑正像一座擱在古城中心的巨型盆景,給車水馬龍的市井灑一抹清涼的綠色,范公苑更像聳立在紅塵滾滾之中的一座不朽的人生坐標(biāo)。大門牌坊上一排橫寫的鎦金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早到晚、從春到冬,年年歲歲閃爍著范公苑的主題。范公苑比不上定慧寺歷史悠久,也比不上水繪園幽雅美景,范公苑的獨特魅力在于它是高高矗立于道旁路口的一則警世恒言,一則醒世通言!無論將來馬路兩旁高樓幾十層幾百層,無論將來來來往往的行人手上的手機如何先進,什么時代什么時候先生的“憂樂觀”永遠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英們所景仰和致敬的!

范公苑于2000年由范仲淹30世代裔孫所建。感謝他為如皋增添了一塊精神高地,一座道德巔峰。走進范公苑就是靠攏崇高,走進范公苑就是皈依不朽,這感覺就像這眼前的霏霏細雨一樣潤物無聲,滋潤心田……

修建原因

范仲淹為了“救水旱,豐稼穡,強國力”帶領(lǐng)四萬群眾手推肩扛,號子連天的戰(zhàn)海場面,今天看來仍然使人熱血洶涌。先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離開中央權(quán)力核心北宋京都(開封)來到千里之外的黃海之邊從事地方工作,與老百姓心想在一起,汗淌在一處,先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進還是退,始終都把憂國憂民放在第一位,帶領(lǐng)如皋人民完成這宏偉的民生工程,創(chuàng)造了千古流芳的輝煌。這是何等寬廣的襟懷!何等絢麗的人生境界!

范公對如皋人民最大貢獻并不僅在此,而是他向朝廷推薦了如皋教育家胡瑗,使胡瑗“明體達用”,“經(jīng)義,治事”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澤被全國,造就千萬人才,王安石稱他“先生天下豪杰魁”,“高冠大帶滿天下”;教育史家說,胡瑗的分科分齋教學(xué)法要比歐洲大學(xué)分系科教學(xué)早七、八百年!在皇帝、范仲淹等大臣鼎立支持下,胡瑗“管勾”太學(xué)幾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的第二個教育的春天!而且范公的后裔又落戶如皋,子孫繁衍,時人譽為“范半城”,他們教書育人,哺育如皋英才輩出。范公玄孫就在縣北建“花源草堂”課徒,明代古巷郜家巷北端,曾建有范登輝的“大夫第”,范登輝就是范公后裔,他“以親老絕意宦游”終生“惟就家授生徒”,造福地方,人稱“文白先生”。發(fā)愚蒙,啟民智,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其功德之廣之深之久之遠豈在捍海堤之下?

范公苑

“范仲淹”這三個字對讀過幾本書的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在如皋人心目中更是分外親切。品讀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如同走進中國歷史的字里行間,才逐步感到小小的范公苑都是世世代代如皋人民用無盡的關(guān)懷和深切的崇敬層層迭迭壘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