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歷史
風暴路徑圖
2003年9月14日,一股大型東風波伴隨著一片廣闊的低氣壓區(qū)離開非洲海岸向西移動,其結構起初由于上層風切變的不利影響而雜亂無章。到了9月20日,系統(tǒng)周圍的對流因與一片大型上層低氣壓的相互作用而激增,不過外界環(huán)境存在的不利因素令其活動仍然保持混亂。系統(tǒng)整體圍繞上層低氣壓向西北方向移動并發(fā)展出中層環(huán)流。9月23日,系統(tǒng)在位于百慕大以南約725公里海域與一片鋒區(qū)互動,組織性得以改善。這天晚些時候,系統(tǒng)中發(fā)展出了下層環(huán)流,不過由于附近存在的鋒區(qū),系統(tǒng)沒有歸類為熱帶低氣壓。9月24日,系統(tǒng)中心已經發(fā)展出了深層對流,還迅速發(fā)展出帶狀特征和明顯的外流。由于其組織性已明顯改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于當天晚些時候將位于百慕大東南方向約555公里的系統(tǒng)歸類為這年的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不過在操作上,該部門起初并沒有發(fā)布針對這一氣旋的公告,根據颶風季之后的分析確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fā)布針對系統(tǒng)的首份公告時低氣壓已經形成了27個小時。低氣壓起初同時具備熱帶和亞熱帶特征,一方面仍然與附近的冷鋒相連接,另一方面暖心和對流的組織性又令其足以歸類為熱帶氣旋。氣象部門一度預測低氣壓只會緩慢加強,所能達到的最高強度風速約為每小時105公里。不過低氣壓實際上卻穩(wěn)步組織起來,在9月25日清晨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胡安”。由于東面有一片副熱帶高壓脊正在發(fā)展,熱帶風暴胡安開始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9月26日,風暴中發(fā)展出眼狀特征,環(huán)流中心周圍非常深層的對流也有所增長。云層格局繼續(xù)鞏固,胡安于9月26日晚在百慕大東南方向約270公里外洋面達到颶風強度。颶風接下來進入一片水溫較高,風切變也較弱的水域并因此得以進一步加強,到了9月27日,風暴在位于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以南約1020公里海域達到風速最小時165公里的最高強度。這時颶風的風眼非常鮮明,周圍是一片層次分明的圓形中心密集云層層層環(huán)繞。[1]
颶風胡安的最高強度保持了超過24小時。向西北方向移動了較長一段時間后,風暴轉向加速北上。9月28日,颶風的風眼清晰程度有所降低,颶風強度也有小幅下降。由于前進速度較快,因此胡安經過的海域雖然水溫明顯下降,但風暴并未大幅減弱,到了9月29日在沙德灣和普羅斯佩克特之間登陸時,其風速仍然達到了每小時160公里。登陸后胡安繼續(xù)快速穿越南部加拿大海洋省份,并在這一過程中迅速減弱,雖然穿越新斯科舍半島過程中還有颶風強度,但到了9月29日清晨進入愛德華王子島上空時就已降級成熱帶風暴。當天下午,風暴在圣羅倫斯灣西北上空由一片大型溫帶低氣壓吸收。
防災措施
9月26日,加拿大颶風中心發(fā)布了針對胡安的首份公告,預計這場風暴可能會給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帶去一些風和雨。隨著颶風在9月27日逼近,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的地方媒體播放的警告也作出了相應變更。加拿大颶風中心在公告中表明,胡安有可能會造成停電和顯著的風害,其產生的暴雨和風暴潮還可能引發(fā)洪災,預計風暴登陸區(qū)域的公眾和應急官員獲知需要對可能來臨的災難做好準備。
9月28日早上,報告顯示胡安將會以熱帶風暴或是剛剛達到一級颶風的強度登陸。到那時為止的所有天氣預報都表示種種跡象表明風暴將在登陸前減弱。但到了協(xié)調世界時晚上21點,氣象部門預計胡安將會以強烈的一級颶風或是較弱的二級颶風強度登陸,并因此發(fā)布了新的警告。由于2003年9月28日正好是星期日,該區(qū)域的大部分商戶都處于休假狀態(tài),因此無法在最后時刻對颶風來襲做足夠的準備。雖然當地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疏散,但9月28日晚還是對低洼地區(qū)居民實行了撤離。共有數百人受到這些撤離工作的影響,公用事業(yè)職工也在風暴襲擊前進入待命狀態(tài),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范圍停電。
影響
新斯科舍颶風過后哈利法克斯街道上的廢墟。
颶風胡安在新斯科舍登陸時的最大持續(xù)風速經測量為每小時160公里。哈利法克斯港周圍的城市區(qū)域首當其沖,受到了風暴最強持續(xù)風速和陣風的吹襲,有非正式的估算中認為颶風產生的陣風時速高達230公里。哈利法克斯港入口的氣象浮標在紀錄到超過20米高的狂浪后從系泊處崩斷。港口有人居住的海岸上出現了嚴重的侵蝕,特別是貝德福德盆地,這里的鐵軌和居民財物受到了最多的海浪沖擊。海港內的風暴潮達到1.5到2米高,創(chuàng)下哈利法克斯港的新紀錄。不過由于風暴行進速度快,并且其南面還存在較為干燥的空氣,因此降水相對來說很少,沒有出現任何地方報告的降雨量超過52毫米。胡安令整個區(qū)域出現了大范圍的結構和植被破壞,特別是在哈利法克斯及其周邊地區(qū)。報告表明有大量樹木被刮倒,堵塞了許多街道并壓斷了多條供電線路。許多家庭和商戶遭受了財產損失,特別是結構性的屋頂損壞,還有一些強度較弱的建筑被毀。新斯科舍估計有31%的居民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27%的家庭破壞程度足以要求保險索賠。哈利法克斯市中心有垃圾桶大小的侵蝕控制石塊從哈利法克斯港被大浪沖到浮橋、停車場和碼頭上。風暴來襲期間予以疏散的維多利亞總醫(yī)院遭受了水害,屋頂也受到破壞,還有多幢高樓公寓樓和多戶型住宅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還有許多廣告牌和指示牌被摧毀,數十輛車被樹木及其他廢物砸毀。市內的波因特普萊森特公園和哈利法克斯公共花園都有大量樹木被毀并關閉了數月之久。
哈利法克斯港入口的三布羅島上擁有整個北美最古老的燈塔,但這座燈塔也在胡安的摧毀下變得滿目瘡痍,到2007年都未能修復。這場颶風給海港的航運造成了沉重打擊,一般名為“拉林達號”(Larinda)的來訪休閑帆船在大西洋海事博物館旁的碼頭沉沒,另有一艘海港游覽雙桅船“瑪爾號”(Mar)從哈利法克斯港對面的東部航道沖到了岸上。還有一艘海港游覽帆船“席爾瓦號”(Silva)從系泊處掙脫,還對海濱的碼頭電纜造成了大范圍破壞。數十艘小型游艇也被沖到岸上,貝德福德盆地的多個游艇俱樂部都受到了嚴重破壞。南端集裝箱碼頭??康膬伤邑浌翊嫌袛凳畟€集裝箱被風暴沖倒。哈利法克斯和達特茅斯(Dartmouth)海濱的多個碼頭受到數額可觀的破壞,達特茅斯鐵路站場有多節(jié)車廂被沖入海港中,沿貝德福德盆地的鐵路主線復線有多段靠近米爾維尤(Millview)的鐵軌被沖脫。風暴潮還在哈利法克斯港周邊引發(fā)了沿海洪災,不過由于胡安的行進速度較快,產生的降雨量不高,因此內陸洪水也很輕微。
風暴向西進入圣瑪格麗特灣(St. Margarets Bay)和馬洪灣(Mahone Bay)時造成的破壞不及哈利法西斯港周邊區(qū)域嚴重。此外,新斯科舍中心城區(qū)特魯羅(Truro)鎮(zhèn)和科爾切斯特縣的所有鄉(xiāng)村地區(qū)以及皮克圖縣(Pictou County)西部都遭受了財產損失,還因樹木倒塌引發(fā)了停電,風暴沿途東側有許多谷倉和其它農業(yè)建筑受損,還包括皮克圖港停放的“赫克托號”(Hector)帆船復制品。哈利法克斯和達特茅斯都會區(qū)財物損失的嚴重程度令一些氣象預告人員認為胡安很可能達到了三級颶風強度,但是多份報告中的持續(xù)風速都不能支持這一看法。新斯科舍中部的許多落葉樹在風暴來襲時仍然有樹葉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風害的影響。估計總體受到破壞的樹木數量需要以百萬來計算。
胡安途經新斯科舍的過程中直接奪走了兩人的生命,還間接導致四人死亡。其中直接因風暴喪生的兩人都是被倒塌的樹木砸死,一位是哈利法克斯的醫(yī)務人員,另一位是恩菲爾德的機動車駕馭員。間接遇難的四人中,有三人是因停電后使用蠟燭引發(fā)的住房火災導致,還有一人是風暴過后的救災工作人員。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其他地區(qū)颶風胡安產生的降水
風暴穿過新斯科舍進入諾森伯倫海峽時仍然有一級颶風強度,到進入圣羅倫斯灣時減弱成了熱帶風暴。夏洛特頓報告的陣風時速達到139公里,圣羅倫斯灣的馬格德林群島報告的陣風時速也有107公里。愛德華王子島也報告受到了胡安的破壞,特別是在夏洛特頓周邊,當地海濱的游艇和海堤受到了大浪的破壞,該市中心城區(qū)老城市森林也受到了嚴重破壞。整個島上到處都有大范圍樹木受損的報道,許多谷倉和糧倉之類強度較弱的建筑物受到結構性損傷。颶風還導致島上多個地區(qū)停電。胡安至此行進的路徑已經比較狹窄,這意味著其造成的破壞將非常局部化,新不倫瑞克和愛德華王子島西部都只受以了很少的損失。島上于9月29日舉行的普選也予以中斷,不過還是有超過80%的選民趕到了投票站。
有兩位來自新不倫瑞克的漁夫在圣羅倫斯灣偏遠的魁北克安蒂科斯蒂島水域捕魚時因風暴喪生。
善后
颶風胡安過后的哈利法克斯海濱
風暴來襲幾小時后,哈利法克斯都會區(qū)以及相鄰的東漢普郡市政區(qū)和科爾切斯特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新斯科舍政府請求聯邦政府調派600名加拿大軍人協(xié)助哈利法克斯都會區(qū)地方政府進行市區(qū)的清理以及公共事業(yè)職工的電力搶修工作。許多公用事業(yè)員工,特別是新斯科舍電力公司的雇員和海事電氣與新不倫瑞克電力公司的數十名工作人員根據企業(yè)間達成的互助協(xié)定連續(xù)工作了近三個星期,并且這一期間都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滿目瘡痍的波因特普萊森特公園在風暴過后關閉進行了長時間的清理工作,一直到9個月后的2004年6月才再度開放,公園的海岸線受損,還失去了近85%的樹木。2005年,政府開始對其展開復興和再造林工程。
新斯科舍政府在風暴來襲后承諾撥款1000萬加拿大元援助救災,還有許多私人迅速在災后進行捐款。愛德華王子島也在颶風襲擊后立即承諾提供20萬加拿大元的救災款,聯邦政府也宣布會提供救災款項。當時的多倫多市長梅爾·拉斯曼(Mel Lastman)也捐出了5萬加拿大元用于替換愛德華王子島上受損的樹木。
颶風胡安讓整個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的居民、政府、公共事業(yè)部門和應急管理機構意識到,有必要改善地區(qū)對颶風之類突發(fā)性災難的準備工作,特別是當氣候數據表明出現大型海洋風暴和溫帶氣旋的可能性增大的時候。除了胡安以外,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還有颶風費邊、颶風伊莎貝爾和熱帶風暴凱特三場風暴對加拿大的陸地或近海造成了嚴重影響。
2003年后,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開始進行防災準備和規(guī)劃工作,這些措施于2005年9月初颶風奧菲莉亞預計將在新斯科舍附近掠過時經受了第一輪考驗。颶風胡安還令加拿大氣象局下屬的加拿大颶風中心從原本達特茅斯的一幢相對較易受風暴影響的辦公樓遷至另一處更安全,能夠經受颶風襲擊的地點。加拿大颶風中心的颶風警告系統(tǒng)也作出了改善,之前該部門不會發(fā)布標準的颶風或熱帶風暴觀察預警和警告,而只會發(fā)布強風和暴雨警告,并且地方居民也經常會對其不加理會。從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開始,加拿大颶風中心開始針對可能會對加拿大造成影響的風暴發(fā)布標準的颶風警告。加拿大于2008年針對颶風凱爾(Kyle)發(fā)布了首份颶風警告,再于2009年針對颶風比爾(Bill)發(fā)布了第二份颶風警告。
由于這場風暴對加拿大造成了嚴重影響,其名稱“胡安”也于2004年4月予以退役,永遠都不會再在大西洋颶風命名時使用。加拿大環(huán)境部表示,申請將這一名稱退役是“出于對其造成的生命損失、經濟沖擊和兩個省中樹木的大范圍毀損”。這也是加拿大氣象局在歷史上首次申請將一個颶風名稱退役。這個名稱之后以“華金”(Joaquin)代替,計劃在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首度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