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李存葆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首發(fā)于《十月》1982年第6期[1]

該小說通過描寫云南邊防部隊某部三營九連指導員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著崇高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的當代軍人英雄群像,沖破了軍事文學“無沖突論”的老套,正視并深刻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沖突,揭示軍隊內部矛盾和歷史傷痛,展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中文名

高山下的花環(huán)

作者

李存葆

創(chuàng)作時期

1982年

出處

《十月》(1982年第6期)

作品體裁

中篇小說

字數(shù)

約九萬字

內容簡介

濟南部隊歌舞團的創(chuàng)作員李干事來到云南哀牢山中某步兵團三營營部,采訪營指導員趙蒙生。趙蒙生出生于革命家庭,三年前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榮立過一等功。三年多來,他毫不艷羨大城市的花紅柳綠,默默地戰(zhàn)斗在云南邊陲,還動員他當軍醫(yī)的愛人也到邊疆前哨任職。但是,他卻多次拒絕接受采訪,所以他的事跡一直未能見諸于報章。得知李干事是山東人而且三年前曾親自到前線采訪時,趙蒙生給他看了剛剛收到的退款單,和辦公桌上方掛著的烈士梁三喜有照片。然后,趙蒙生給李干事提了三點要求:報道要寫得樸實、真實,特別不能回避趙和他母親不光彩的表現(xiàn)。李干事同意后,趙蒙生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

1978年9月6日,原在軍政治部宣傳處當攝影干事的趙蒙生調到三營九連擔任指導員。連長梁三喜熱情地接待了他。梁三喜為人忠厚,生活勤儉,帶兵極嚴,由于連隊前任指導員上軍校學習,他長時間不能回家探親,所以很盼望趙蒙生的到來能為他分擔一些擔子。然而,趙蒙生到九連的真實目的卻是搞“曲線調動”。他出生于革命軍人家庭,父母都是部隊高級干部。受十年動亂影響,他的母親吳爽從一個無私的革命者變成了長袖善舞的“外交家”,趙蒙生也變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少爺”。就在吳爽利用關系要把兒子從邊疆調回自己身邊時,有“雷神爺”之稱的雷軍長重新回到軍里任軍長了。趙蒙生的母親對雷軍長有救命之恩,他本以為雷軍長能同意自己調走。但沒想到,雷軍長到任后搞黨委整風,抓機關整頓。在別人提示下,吳爽趕緊把兒子離開軍機關,躲開“雷神爺”,然后再想辦法調走。

一心要“曲線調動”的趙蒙生到九連后,魂不守舍,無心工作。對于這個生活懶散、軍事技術水平稀松平常的指導員,以靳開來為首的基層官兵頗有微詞,但是,梁三喜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體貼趙蒙生。趙蒙生卻不領情,反而認為自己和這個“頂著高粱花子參軍”的同齡人沒有共同語言。由于趙蒙生這個指導員不合格,梁三喜不放心把連隊交給他,決定再次推遲回家探親的時間。

趙蒙生受不了基層連隊的艱苦生活,催母親早點把自己調走。吳爽來信中透露了趙所在的部隊將有大行動的消息。十天后,趙蒙生的調令下來了,與此同時,部隊也接到命令要上前線。趙蒙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向忠厚的梁進喜劈頭蓋臉地痛罵了趙蒙生。趙蒙生也知道在這種時候離開部隊,是對軍人稱號的最大玷污。所以,他不得不硬著頭皮隨部隊坐上開往云南邊防線的列車。到了前線后,梁三喜見趙沒有離開連隊,不僅沒再向他投去鄙視的目光,反而像他剛下連時那樣主動找他商量工作,還給靳開來等干部做工作,讓他們不要歧視趙。然而,趙蒙生心里唯一的希望是離開戰(zhàn)斗連隊,回到軍機關,在這一點上,他和母親吳爽不謀而合。

在發(fā)起進攻前夕,吳爽把電話打到了雷軍長的前沿指揮部,要求調走趙蒙生。雷軍長大怒,在全體軍人的面不點名地痛斥了這種可恥行徑,贏得全體官兵的擁護。軍長和官兵們的反應,讓趙蒙生感到極大羞辱,也激發(fā)了他的自尊心和愛國心,他當著全連的面寫了血書。

九連受命為尖刀連,具體任務是:在戰(zhàn)幕拉開的當天,火速急插,務必于當天下午六時抵達敵364高地前沿,于次日攻占敵364高地,并死死扼守該高地。在戰(zhàn)前支委會上,一向愛說牢騷話的靳開來主動要求擔任帶尖刀排。梁三喜也提出要帶尖刀排,靳開來指出梁三喜家只有他一個兒子,而自己還有兄弟,所以他比梁三喜更適合。為了支援九連,軍部把剛從北京調來的戰(zhàn)斗骨干分配給他們。

九連在陌生的熱帶叢林中艱難行進。梁三喜發(fā)現(xiàn)新分配來的炮手智勇雙全,便把他留在身邊。這個戰(zhàn)士讓大家叫他“北京”。不了解戰(zhàn)場實際情況的上級批評九連的行進速度慢,靳開來對這種瞎指揮非常不滿,梁三喜命令大家輕裝前進。在急行軍中,司號員小金累死了。

為了趕路,大部分戰(zhàn)士們扔掉了水壺和干糧,到達指定地點后,全連基本上糧盡水絕了?!氨本焙土喝惨黄?a class="dict" href="/azsoft/m2751741.html">制定了進攻方案。戰(zhàn)斗打響了,經過血戰(zhàn),九連占領了高地,打退了主峰敵人的三次進攻。但是由于缺水,戰(zhàn)士們的戰(zhàn)斗力明顯下降。靳開來決定帶人下山去砍越南人的甘蔗。雖然明知這是違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但靳開來寧愿被處分。沒想到在半路上,他踩中了敵人地雷。臨終前,靳開來唯一的心愿是再看一眼妻兒的照片。

主峰上有敵人的迫擊炮陣地,一個勁地朝九連頭上打炮,如果死守待援,九連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梁三喜果斷決定,向主峰進攻,占領敵炮陣地。在戰(zhàn)斗中,“北京”作戰(zhàn)勇敢,卻因為數(shù)發(fā)文革時制造的臭彈而失去戰(zhàn)機,被敵人殺害。九連終于站在了364高地主峰上。就在大家歡慶勝利時,殘敵打來冷槍,梁三喜為救趙蒙生而中彈,臨終時,他右手緊緊攥著左胸上的口袋,有氣無力地對趙蒙生說:“這里……有我……一張欠帳單……”在他上衣口袋里戰(zhàn)友們找到一張染血的欠賬單,上面記錄了的每一筆借款,共計六百二十元。

戰(zhàn)斗結束,整個部隊班師回國,趙蒙生榮立一等功,但他心情卻更加沉重,因為雖然梁三喜和“北京”評上了戰(zhàn)斗英雄,而靳開來卻由于違反紀律而不得評功。烈士們的家屬陸續(xù)來到部隊。趙蒙生把自己的一等軍功章送給靳開來的妻子,謊稱這是九連頒給靳開來的勛章。吳爽、梁三喜的母親和妻子玉秀相繼來到部隊。吳爽、趙蒙生這時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梁三喜的母親便是曾在解放戰(zhàn)爭時幫助撫養(yǎng)過趙蒙生的梁大娘。而“北京”的父親也來看望兒子的墳墓,他就是雷軍長。

趙蒙生和戰(zhàn)士們沒有把梁三喜的欠賬單交給梁大娘,本打算由連里出錢為連長還賬,但梁大娘和玉秀臨走前,根據(jù)三喜家信里的叮囑,謝絕戰(zhàn)士們的好意,拿出撫恤金和從家?guī)淼腻X,堅持把賬還上。

故事講完了,趙蒙生帶領著九連全體同志和李干事,抬著一個個用鮮花編織成的花環(huán),到烈士陵園,把花環(huán)敬獻在烈士墓前。默立在百花吐芳的烈士墓前,李干事驀然間覺得:人世間最瑰麗的寶石,最奪目的色彩,都在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

創(chuàng)作背景

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去云南前線作戰(zhàn)部隊采訪。后來,又到廣西參戰(zhàn)部隊生活。在那里,他和前線官兵一起生活了四個月,目睹了很多豪情悲壯的動人故事。在前線,李存葆邊采訪邊寫作,十多萬字的報告文學和散文發(fā)表在報刊上。但是,他的心里一直醞釀著一部刻畫英雄人物內心世界和表現(xiàn)部隊人物內心矛盾的作品。李存葆在采訪時了解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從農村入伍的連隊干部,他的家鄉(xiāng)屬貧困地區(qū),因此生前欠下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賬。他和年輕的妻子感情極深,上戰(zhàn)場前,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他真誠地叮囑,如果自己戰(zhàn)死了,她要堅強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要多想想國家的難處,不要向組織伸手,他欠的賬可用撫恤金來還。這就是后來小說及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1982年,在中國作協(xié)和總政文化部聯(lián)合召開的全國軍事題材座談會上,李存葆將早已構思好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同《十月》編輯部編輯張守仁講了,得到了張的支持。會議結束后,他沒有回濟南部隊,而是在北京找了一處僻靜之地安下身來,火速趕寫,用半個多月就完成了全稿。

人物介紹

梁三喜

九連的連長,生于革命老區(qū),是解放后成長起來的、有著勞動人民本色且具有相當文化水平的解放軍指揮員。和大多數(shù)農家子弟一樣,他勤勞克己,敦厚善良,以“瘦駱駝”般的身軀承擔著連隊的工作和十年動亂中農村破產造成的經濟壓力。他為人篤誠,謙和、寬容,然而愛憎分明,決不饒恕臨陣脫逃的懦夫。他忠于職守,把祖國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戰(zhàn)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獻身。他犧牲時沒有豪言壯語,只留下一張血染的欠賬單,而且遺言中叮囑讓家人用撫恤金償還上欠賬。

靳開來

九連的炮排排長,自稱“牢騷大王”。說話粗俗,愛發(fā)牢騷,而且每每切中要害,因此在領導眼中是個“雞肋”。他有技術有能力,富有人情味,愛開玩笑,甚至有點玩世不恭,但在戰(zhàn)場上,他深明大義,舍身報國,主動包攬了尖刀排的任務。在戰(zhàn)斗最艱苦的時候,為了給饑渴的戰(zhàn)友解渴,他冒險去砍了幾捆越南人的甘蔗,不幸踩雷犧牲,結果死后受到不公正待遇,連一塊勛章都沒有。

趙蒙生

九連的指導員。軍隊高級領導干部的后代,出生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解放初期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革命教育,但文化大革命以后,由于父母的不幸遭遇,他的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父母復職后,他變得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懶散,下連隊也只是為了在母親幫助下搞“曲線調動”,甚至在部隊快上前線時想當“逃兵”。后來在正義力量的感召和血與火的考驗中被喚醒了軍人的愛國心和人格尊嚴,成為真正的戰(zhàn)斗英雄。

薛凱華

從北京調到九連參加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自稱“小北京”。其實是雷軍長的兒子,隨母親的姓。他從不以將門之子自矜,胸懷大志,才華過人,生氣勃勃,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英勇機智,深得梁三喜信任,卻因幾顆文革期間生產的“臭彈”而犧牲。

梁大娘

梁三喜的母親,趙蒙的養(yǎng)母。一生歷盡千難萬苦,為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她生育的三個兒子,大兒子為革命犧牲,二兒子為他人犧牲,梁三喜是她最后一個兒子,然而也倒在了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場上。她善良、無私、剛強,沒有向國家提任何要求,更婉拒三喜戰(zhàn)友們的資助,堅持按三喜的遺囑,用烈士撫恤金和家里湊的錢還清了他的欠賬。

吳爽

某軍區(qū)衛(wèi)生部副部長。貧苦出身,戰(zhàn)爭時期為革命出生入死,曾救過雷軍長的性命。經過十年動亂后,她以功臣自居,忘掉自己革命的初衷,心安理得地走后門拉關系,變成了“外交家”,想方設法把子女調到舒適的崗位,甚至在開戰(zhàn)前夕把電話打到前線指揮部,要求把自己的兒子調離戰(zhàn)場。

雷軍長

解放軍的高級將領。被稱為“雷神爺”,在軍中享有極高場望,治軍極嚴,令行禁止。解放前,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出生入死,解放后為保衛(wèi)社會主義制度,他疾惡如仇,不怕丟官坐牢,是鐵打的硬漢。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建國后十七年的一些軍事小說往往忽略了軍隊生活與整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視野狹窄,近乎成了一種孤立的“軍營文學”。而《高山下的花環(huán)》作品將帶有各種社會因素的人集中于戰(zhàn)場,將軍營與社會、軍隊與人民、現(xiàn)實與歷史廣泛聯(lián)系起來。趙蒙生為求安逸而“曲線調動”,下到連隊,敷衍待命,其戰(zhàn)前的心靈和表現(xiàn)與復雜的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梁三喜浸血的欠賬單連接了老區(qū)人民的生活,濃縮了時代的特征。趙蒙生與梁三喜兩家的悲歡離合,昭示了老區(qū)人民與軍隊的血肉聯(lián)系。

小說大膽地揭示了軍內矛盾和社會矛盾,展現(xiàn)出深廣的社會內涵。部隊參戰(zhàn)在即,指導員卻魂不守舍,一心搞“曲線調動”;大戰(zhàn)前夜,高干夫人打電話到前沿指揮所為兒子開后門;靳開來為國捐軀,卻沒有軍功章;梁三喜所留的“遺書”是帶血的欠賬單;薜凱華死于生產于文革時期的臭彈等等,深刻地展現(xiàn)社會“極左”思潮造成的惡果。在揭露不正之風的同時,作者通過描寫那些軍隊生活中的矛盾透視出軍人的苦樂觀、是非觀,展現(xiàn)了中國軍人具有的“位卑未敢忘國憂”的堅韌頑強、英勇崇高的內在力量,歌頌了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情操。

藝術特點

形象塑造

小說塑造人物時,采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fā),從人物的個性出發(fā),而不是從概念出發(fā)、從模式出發(fā),對丑的不粉飾,對美的不夸大,更不神化。靳開來說話粗俗,但他說著怪話,做的卻是好事;指導員趙蒙生既有自私、庸俗的一面,又不乏人格自尊。這樣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作為普通人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真實地再現(xiàn)了他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成長和轉變。

同時,作者注意描寫一定環(huán)境中的人物性格的互相沖突。趙搞“曲線調動”下連隊當指導員,他生活懶散,業(yè)務水平稀松,還瞧不起農村出身的連隊干部,在饅頭事件、休假問題上與梁三喜起沖突。對此,治軍甚嚴的連長梁三喜再三忍讓,但當部隊即將上前線,趙蒙生卻在母親幫助下搞到了調令時,忠厚人梁三喜一下變成靳開來,怒斥這種逃跑行為,尚知軍人報國當義無反顧的趙蒙生含羞登上南下軍車,此時梁三喜又異常高興,大小事情都同趙商量,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在一系列沖突中,展現(xiàn)了梁三喜謙和忍讓又愛憎分明的性格,也為趙蒙生日后心靈的凈化埋下伏筆。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互相撞擊,使各自迸發(fā)出思想火花,并以此揭示生活的矛盾和人生的意義。

以情動人

作者一改之前軍事作品“神化”、“凈化”英雄的傾向,通過真實的描寫,將英雄豪情與人之常情統(tǒng)一起來。在臨上前線時,連從來都抽劣等旱煙末的梁三喜竟也破例買了兩盒“紅塔山”,因為在告別人生前最后體味一下生活賜與人的芳香,乃是人之常情。小說中英雄靳開來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隨身帶著全家的合影,并且記得兒子的生日,犧牲前他也沒有豪言壯語,而是充滿了對生活的留戀,對妻子、孩子、母親的摯愛。而他死后不能評功的結局,也讓作品充滿了悲劇色彩。

結構特點

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敘事,給人自然親切真實之感。小說的第一人稱并非一成不變,開頭的“我”是采訪戰(zhàn)斗英雄趙蒙生的記者,而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以“我”(趙蒙生)為故事敘述人,同時在故事敘述過程中第一人稱隨情節(jié)需要轉換。作品從“我”思想發(fā)展過程的層次更迭和“我”所所見所聞所作所為來構成藝術畫面,形成波瀾。正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稱口述的形式,小說的語言顯得自然質樸親切,節(jié)奏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但是,小說的結尾比較粗糙,幾封遺書接連出現(xiàn)及兩封家書的出現(xiàn)(趙母和梁母都來了信,而且都送給記者看了)很倉促,而且兩封家書寫得過細過長過于質直,就藝術性而言尚有不足。

作品影響

《高山下的花環(huán)》在20世紀80年代開創(chuàng)了以悲劇形式反映戰(zhàn)爭和軍營生活的創(chuàng)作先例,是軍旅小說的一個決定性突破。從此以后,軍旅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題材領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所涉及的題材幾乎貫穿了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zhàn)爭,從解放戰(zhàn)爭到抗美援朝,再到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各個歷史時期。

該小說在《十月》發(fā)表后,中央及各省市報紙爭相轉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播,先后有74家報紙全文連載,50多家劇團改編上演,曾創(chuàng)下單行本180萬冊的印刷量。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曾自費購買了兩千冊贈送給南疆戰(zhàn)士。該小說獲得1981—1982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入選1989年美國嘉蘭德公司出版的“20世紀世界文學叢書”。

1983年,山東電視臺將小說改編成三集電視劇,由周里京主演。1984年,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同名故事片上映,該片由謝晉導演,呂曉禾、唐國強等主演。

2018年9月27日,《高山下的花環(huán)》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作品評價

陳思和:小說結構大開大闔,人物命運大起大落,在緊張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演進,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作品格調雄渾悲壯,具有一種英雄悲劇特有的沖擊力……雖然在藝術上尚有粗疏之處,人物關系的設計也有過于戲劇化的痕跡,但其擁有的現(xiàn)實主義力量,使它為“文革”后的軍旅文學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馮牧(《最瑰麗的和最寶貴的——讀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充溢著崇高的革命情愫、能夠提高和凈化人們思想境界的作品。

作者簡介

李存葆(1946—),作家、詩人。山東五蓮人。曾用筆名茅山。初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務農兩年后,于1964年參軍,曾任排長,后調團政治處任新聞干事。1970年調濟南軍區(qū)前衛(wèi)文工團創(chuàng)作室任編導。1979年春,赴云南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前線采訪,榮立三等功。1984年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6年起任濟南軍區(qū)文化部創(chuàng)作室創(chuàng)作員,1997年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舞劇《火中鳳凰》、報告文學《將門虎子》、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中篇小說《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報告文學《沂蒙九章》、散文《我為捕虎者說》等。

李存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