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鹿 水鹿(學名: Rusa unicolor ),別名黑鹿、春鹿、山馬,是 鹿科 水鹿屬 哺乳動物 。 其頭體長180~200厘米,體重185~260千克。 被毛稀疏而粗糙。 只有雄鹿長角,從額后外側(cè)生出,為三尖形。 頸、腹部有一塊倒生逆行毛。耳大、直立,眼較大??粝孪侔l(fā)達。四肢細長,主蹄大,側(cè)蹄小。尾兩側(cè)密生蓬松長毛。 其體毛顏色會隨季節(jié)、分布地區(qū)、部位、年齡、性別等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
基本信息
分布區(qū)域
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等,在中國遍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科學分類
主要特征
水鹿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分布, 在中國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也包括臺灣和海南。 水鹿常棲息于熱帶森林、稀樹草原、灌木叢、丘陵以及次生沼澤中。
2014年,水鹿在《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被列為易危(VU)動物, 2021年在中國《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野生水鹿在中國被禁止捕獵, 但是中國海南、云南、四川等省把其作為重要養(yǎng)殖鹿類之一。 養(yǎng)殖水鹿的皮可以用來制作革, 肉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 育成鹿的鹿茸可入藥,名為“春茸”,有壯陽補氣、益精髓、強筋骨的功效。 水鹿也是許多動物園 里比較重要的觀賞動物。
研究歷史 水鹿的化石分布,自中更新世以來,限于現(xiàn)代中亞熱帶以南,中國最北的化石見于新石器時代 的河南浙川。在更新世的北限不進入中國北方,只在長江中下游至東南沿海一帶,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其分布區(qū)已經(jīng)減縮。 中國關(guān)于水鹿的研究大多集中 在20世紀80、90年代,多以食用或藥用經(jīng)濟應(yīng)用為研究方向,包括捕捉馴養(yǎng)、雜交優(yōu)化以及繁殖生茸等研究。 例如學者 歐陽子焯 等研究了 梅花鹿 ( Cervus nippon )與水鹿的雜交; 學者 袁喜才 等人研究了水鹿的食用和藥用功效。后期隨著水鹿保護等級的逐漸提高,學者們也逐漸開始展開對水鹿種群數(shù)量及分布、生物學特性、種群密度、生境評價以及活動模式等基礎(chǔ)生態(tài)學的研究。 世界上其他國家關(guān)于水鹿的生境選擇 的研究比較深入,包含取食和生境選擇的關(guān)系、與同域分布其他物種之間的關(guān)系、生境選擇季節(jié)性差異等。而中國早期文獻僅在水鹿喜愛林型、對主要生境因子的選擇上進行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形態(tài)特征 頭體長180~200厘米,肩高140~160厘米,體重185~260千克,尾長25~28厘米,耳長18~22厘米,顱全長37~39厘米。 體型較大,被毛稀疏而粗糙。與其他鹿種相比,水鹿的重要特征為:角的分叉較少;門齒活動;頸部和腹部有如同手掌大的一塊倒生逆行毛;毛偏圓波浪形彎曲 。 其頸部沿背中線有一條直達尾部的深棕色縱紋,這也是水鹿的顯著特征之一。其面部稍長,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較大。眶下腺非常發(fā)達,特別是在發(fā)怒或受到驚嚇時,可以膨脹到與眼睛一樣大。 喉上有裸露腺斑,而幼鹿通常無斑點。 其四肢細長且有力,主蹄大,側(cè)蹄較小。尾巴兩側(cè)密生蓬松長毛,似扇子,尾后半段為黑色, 尾下有白毛。
水鹿體毛的顏色會隨著季節(jié)、分布地區(qū)、部位、年齡、性別等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 雄鹿在背前部以及頸部有長的 鬃毛 ,背部一般為黑褐或深棕色,腹面為黃白色;雌鹿體色比雄鹿較淺且略帶紅色,也有棕褐色和灰褐色的個體。 只有雄鹿頭上會長角,雌鹿不長角,角從額部的后外側(cè)生出,稍向外傾斜,相對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為簡單的三尖形;除角前端部分較為光滑外其余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質(zhì)的瘤突。 鹿角每年會脫落,從角基部的短柄處斷開,并從此處長出寬大的玫瑰色基盤。 雄鹿的角一般情況下長70~100厘米,但已知的記錄有120~128厘米。
分布棲息
分布范圍 世界分布
水鹿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分布。 在動物地理區(qū)劃上屬于東洋型,分布于季風區(qū)東部,北限至南熱帶,西限至中亞熱帶,在橫斷山區(qū)可至亞高山暖熱帶。
中國分布
中國為水鹿的次要分布區(qū) ,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包括臺灣、海南省、 云南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州省等。
亞種分布
水鹿在世界范圍內(nèi)共有7個亞種,如下表:
中文名
拉丁學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地
指名亞種
R. u. unicolor
Kerr,1792
斯里蘭卡
馬來亞亞種
R. u. equina
G. Cuvier,1823
印度 印度尼西亞
婆羅洲亞種
R. u. brookei
Hose,1893
馬來西亞
四川亞種
R. u. dejeani
Pousargucs,1896
中國四川省、青海省、湖南省、廣東省
西南亞種
R. u. cambojensis
Gray,1861
中國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海南亞種
R. u. hainana
Xu,1980
中國海南島
臺灣亞種
R. u. swinhoii
Sclater,1862
中國臺灣省
棲息環(huán)境 水鹿常棲息于 熱帶森林 、稀樹草原、 闊葉林 、 混交林 、 灌木叢 、丘陵以及 次生沼澤 中,棲息的最高海拔可達3700米。天氣 寒冷時喜棲息于陽坡溝谷,天氣炎熱時為躲避蚊蠅干擾,喜棲息于高地或者 溪澗 處,多尋找食物豐富、偏僻安寧的生境棲息。水鹿還較為喜歡雨水,尤其喜在水淺的泥潭中打滾。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水鹿嗅覺靈敏,利于覓食。 其主要以青草、嫩芽、樹葉、樹皮、果實、藤本為食,有時也會跑到林地或者村寨中偷食苗圃或農(nóng)民的作物, 活動時邊行走邊采食。 水鹿還有嗜鹽性(為補充生理需求,舔舐含鹽土壤、石頭、水源的現(xiàn)象)。
社群行為 水鹿有群居的習性,群體不大,通常由幾只或者十幾只水鹿組成。而處在 長茸期 的成年雄鹿通常獨自生活。
節(jié)律行為 水鹿視覺發(fā)達, 為典型的夜行性動物, 無固定棲息地,春夏季白天隱匿,天黑前離開駐地進行活動, 但月光明亮的黑夜也較少活動, 天亮前又會隱匿到深山密林或者深草叢休息。 在僻靜地可直接躺臥休息,不寧靜 的地點則較少停息?;顒臃秶ǔ?~8平方千米,有時一夜可游蕩10平方千米。 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到有水的地方活動, 在水中可以游2~3千米,雨天活動更為頻繁。由于多次從隱蔽地到水邊往返取水,其踏出的獸徑較為明顯。 秋末會移居到較低的森林中。
攻擊行為 處于 發(fā)情期 的雄鹿之間會為了爭奪雌鹿而展開激烈的斗爭,互相用角撞擊,常會損傷皮肉。而雌鹿間的攻擊行為則是強者追擊弱者,用前蹄擊打或者用口咬,較量時通常以后足站立,豎起身體,頭部盡量抬高。
防御行為 水鹿的野性和機警性較強, 可在森林中穿梭自如地奔跑, 受到驚嚇時,會立刻逃走,或者邊走邊發(fā)出尖叫聲,也會把尾巴下面的白色部分展示出來,以發(fā)出報警信號,告知同伴避開天敵。 其天敵主要為大中型食肉動物, 例如 虎 ( Panthera tigris )、 豹 ( Panthera pardus )和 狼 ( Canis lupus )等。
生長繁殖 雌鹿的性成熟期為1.5~2齡,雄鹿為2.5~3齡。 水鹿的交配機制為一夫多妻制,一頭雄鹿會盡可能多的與雌鹿進行交配。 在印度中部,每年9月至翌年4月為水鹿的 發(fā)情期 ,發(fā)情時間較長。 在中國四川省,水鹿的 交配期 多為秋季,當開始發(fā)情,雄鹿與雌鹿會進行合群,群體中性成熟的雄鹿較少,雄鹿間會爭雌角斗。雌鹿的 妊娠期 為8個月,多在每年的4~5月產(chǎn)仔,雌鹿會帶幼鹿一起活動。 在海南島,水鹿無明顯的繁殖季節(jié), 每個月都會有幼鹿出生。 幼鹿初生時重量約為10千克,非?;钴S,有棕色的帶淺色斑點的毛發(fā),但這些斑點毛發(fā)很快就會脫落。初生幼鹿較為虛弱,但能自己走路,會和雌鹿一起生活1~2年。 自然條件下,水鹿壽命可達11~12年,養(yǎng)殖條件下,其最長壽命可達20歲。
鹿角生長:第一組鹿角在雄性一歲時發(fā)育,由兩個尖刺組成。亞成體2~3歲,鹿角有兩棱,由主干和眉叉組成。鹿角在7~10歲時尺寸達到最大。不同地區(qū)的雄鹿鹿角生長的高峰期不同,在中國臺灣是每年的1~2月,在印度班迪普爾則是每年4~5月,拉賈斯坦邦是整個夏季,而在尼泊爾,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長著硬鹿角的雄鹿。
人工養(yǎng)殖 人工養(yǎng)殖水鹿需為其提供草本、木本的花、果、枝以及栽培作物等飼料,同時在食槽中常年添加鹽堿供其舔食并且及時更換新鮮飲用水,保持水槽干凈。繁殖季節(jié)可將雌雄鹿混養(yǎng),但應(yīng)盡量避免動物之間為求偶造成的傷亡,必要時需將較弱的水鹿分開飼養(yǎng)。每個人工養(yǎng)殖場或者動物園在經(jīng)過幾年的配對繁殖后,應(yīng)與其他動物園或飼養(yǎng)場調(diào)換血緣后再進行繁殖,以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一系列基因缺陷問題。
物種保護
物種現(xiàn)狀 除中國臺灣、泰國、印度一些管理良好的保護區(qū)外,其他分布區(qū)內(nèi)的水鹿種群都在快速減少,很多地方甚至大范圍滅絕。 例如在泰國的懷卡康野生動物 保護區(qū),截止到2008年,水鹿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2~3只且有增加趨勢。 在斯里蘭卡,由于內(nèi)戰(zhàn)期間偷獵行為的增加(包括保護區(qū)內(nèi)),水鹿數(shù)量可能大幅下降 。 在尼泊爾,除了巴迪亞國家公園和幾個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以外,其余分布地的水鹿數(shù)量下降得非???。 在馬來西亞大漢山國家公園,2000年至2010年間水鹿數(shù)量從每平方千米0.2只下降到0.01只。在印度中部和東部的其他各邦,水鹿較為罕見,物種數(shù)量嚴重減少。 在中國,水鹿的種群數(shù)量于20世紀出現(xiàn)大幅度的下降,在1978~2008年間,水鹿種群減少的數(shù)量達種群的50%以上。
致危因素 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水鹿長期過度捕獵是種群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另外,人類活動增加,導(dǎo)致水鹿棲息地被破壞和改變也是致命性因素,過量伐林和開墾,使水鹿等大型動物失去了生存的棲息地,所以資源下降乃至滅絕;天敵的捕殺也是水鹿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
保護級別 2014年,水鹿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被列為易危(VU)動物。
2021年2月,水鹿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保護措施 各國都為水鹿設(shè)置保護區(qū),并開始大力發(fā)展人工養(yǎng)殖技術(shù)。 中國已建成的保護區(qū)有廣東河源新港珍貴動物保護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千家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
主要價值
經(jīng)濟價值 雖然野生水鹿在中國被禁止捕獵, 但卻是中國海南、云南、四川等省的重要養(yǎng)殖鹿類之一。 養(yǎng)殖水鹿的皮可以用來制作革, 肉可食用,每只成年鹿可取50~100千克凈肉,其鹿筋、鹿尾食后還可起到滋補作用,故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
藥用價值 養(yǎng)殖水鹿的鹿茸可以入藥,名為“春茸”,即雄鹿未骨化的嫩角,研磨成粉末沖服或做成丸服用后具有壯陽補氣、益精髓、強筋骨的功效,主治子宮虛冷、陽痿、精神倦乏、腰膝酸軟等癥狀。
觀賞價值 水鹿是許多動物園里比較重要的觀賞動物。 在中國北京、海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動物園或野生動物園飼養(yǎng)著約26頭水鹿,供游客們觀賞。
種間關(guān)系 對水鹿在群落中的種間關(guān)聯(lián)研究較多,目的是為了探討水鹿在群落中扮演的生態(tài)學角色及其引起的保護問題。例如在中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與水鹿發(fā)生直接空間正關(guān)聯(lián)的物種有10種,即具有相同的生境偏好,相互依賴——水鹿與 毛冠鹿 ( Elaphodus cephalophus )、 羚牛 ( Budorcas taxicolor )、 中華鬣羚 (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 林麝 ( Moschus berezovskii )、 大熊貓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小熊貓 ( Ailurus fulgens )、 川金絲猴 (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 黃喉貂 ( Martes flavigula )、 野豬 ( Sus scrofa )和豪豬( Hystrix brac hyura )。其中,水鹿與毛冠鹿、中華鬣羚、野豬存在吸引性,屬于偏利型生態(tài)學關(guān)系。以關(guān)聯(lián)物種數(shù)來看,水鹿是網(wǎng)絡(luò)中較積極的物種之一,在維持群落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