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泥是陶藝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成型創(chuàng)作的第一道工序。只有掌握了揉泥技巧,才能更好地了解泥性,為創(chuàng)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揉泥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泥料中的氣泡和雜質,防止燒成過程中氣泡里的氣體升溫而引起炸坯。而且,揉泥使水和泥土充分融合,富有韌性,便于拉坯和成型。另外,在揉泥過程中還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獲得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效果。

中文名

揉泥法

外文名

Kneading method

所屬領域

陶瓷工藝

目的

去除泥料中的氣泡和雜質

分類

菊花形和羊頭形揉泥法

基本方法

揉泥的方法基本上有兩種:菊花形揉泥法和羊頭形揉泥法。

菊花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過程中,所揉的陶泥由外到內,比較飽滿,形如菊花,故稱菊花形揉泥法。羊頭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過程中,所揉的陶泥形如羊頭,是比較簡單和普遍使用的揉泥方法。

步驟

基本的揉練法:

1.割下一塊泥放到平板上,雙手用力,像揉面一樣翻卷。

2.當泥被揉長后,雙手靠在一起用手掌使勁,反方向將泥卷從中間搓開。

3.泥卷分成兩截后,可看到沒有揉好的地方仍有小洞。每只手上拿一卷泥,盡量使雙手離得更遠些,準備將泥撞在一起。

4.用力將兩部分泥卷撞在一起,以便同時揉練。

5.將揉長的泥柱放在工作臺上,冉揉練一遍。

6.將兩柱泥揉練至完全融合。多次重復這個過程,直至泥團均勻。

7.雙手將泥團反復摔到桌面上,在每次撞擊中間,雙手翻卷泥團。撞擊使泥團結合牢固,翻卷使之變圓。

8.繼續(xù)撞擊和翻卷泥團,揉成泥柱。

工具

最早的陶工利用泥條盤筑法和手捏法制陶。轆轤的發(fā)明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它開創(chuàng)了粘土利用的全新局面。古代的轆轤是由一根插埋于地中的轉軸,其頂端裝一塊石板或木板(用于放泥團)構成的。最早的轆轤用手轉,后來用腳踏。經過漫長而緩慢的改進,輕便的木制轆轤取代了沉重的石制轆轤,每次改進都提高了使用效率。有些轆轤需要兩個人共同操作:一個人拉坯,另一個人作為助手旋轉飛輪來帶動轉盤旋轉。如今有些制陶者,特別是北非的一些制陶者,仍然在工作室的地下挖一個坑,將轆轤安放在坑柱中,坐在坑邊用腳踢動飛輪來帶動轉盤旋轉拉坯。

要求

1.泥料中的水分充分均勻。

2.增加泥料致密度,使泥料有更好的可塑性。

3.排出泥料中吸含的空氣,防止燒成時空氣在坯體中產生氣泡。

4.便于成型操作,減少成品和半成品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