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先秦到唐代稱牂牁江(先秦時期貴州屬牂牁古國),又有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的,唐時設立黔中道,故唐宋又稱黔江。

中文名

烏江

外文名

wujiang

發(fā)源地

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

主要支流

貓?zhí)印⑶逅?、野紀河、洪渡河等

流域面積

87900 km2

長度

1050公里

別名

延江、黔江

歷史沿革

烏江畫廊之重慶酉陽龔灘古鎮(zhèn)

元代首次被稱為烏江。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語記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譯成漢字,導致了許多謬誤,如沿河北部河流“思邛”被記為“思渠” (因為當?shù)匕褪裾Z有鼻音韻尾脫落的情況)。烏江也是此時得名。

沿河古稱“務川”(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蟄僚奉詔置務川縣,治地在今沿河縣城東岸,南宋后期才遷往都濡,務川縣治沿河歷519年)。唐《元和郡縣志》載:“內江水,一名涪陵水(烏江),在縣(今沿河河東田壩)西四十步,因川為名,曰務川縣?!笨梢姙踅谔拼捅环Q為“務川”。

 遠眺黎芝峽

“務”是微母字,元代發(fā)音構擬為vu,但蒙古語沒有v輔音,所以用一個相近的qu來代替,于是在后來轉寫時記成影母字“烏”,這便是烏江名稱的來歷。

烏江,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河,發(fā)源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流經(jīng)黔北及渝東南酉陽縣和彭水縣,在重慶市涪陵區(qū)注入長江。

地理位置

烏江

烏江,長江上游支流,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稱黔江。發(fā)源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流經(jīng)黔北及渝東南,在重慶市涪陵區(qū)注入長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

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流域內喀斯特發(fā)育。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為主。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

烏江水能蘊藏豐富,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042.59萬千瓦,烏江渡電站壩是中國喀斯特地區(qū)已建成的最大高壩。烏江流域為貴州主要工農(nóng)業(yè)分布區(qū),居住有漢、彝、苗、布依、回等民族。盛產(chǎn)糧、油、烤煙、茶、生漆、油桐、烏柏及天麻、杜仲、黨參等藥材,煤、硅石、鐵、磷、鋁、錳、鉛、鋅、銻等礦產(chǎn)豐富。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1989年在烏江天險江界河渡口興建的特大跨度橋梁,是貴州省橋梁中最壯觀的一座。

烏江源頭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干流。

南源

烏江[長江支流]

三岔河發(fā)源于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河源從石缸洞里涌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石缸洞距威寧縣城約15公里,洞子呈不規(guī)則形狀,面積約三四平方米,潭深米許,泉水清冽透底。約小碗粗的一股泉水汩汩流出石缸洞后,涌流500米,沒于布滿鵝卵石的河床,滴水不見。

洞有一口千萬年不斷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集合大小支流,匯成烏江。

北源

烏江北源位于赫章縣輔處鄉(xiāng)。

水能資源

烏江

1、烏江年徑流比較穩(wěn)定,上游有興建洪家渡水電站龍頭水庫的條件,可進行多年調節(jié),中游有烏江渡水電站可進行年調節(jié),構皮灘水電站可進行多年調節(jié),各梯級聯(lián)運后保證出力還可提高,因此,電能質量高,全年能均衡發(fā)電;

2、烏江流域地形、地質條件較好,屬峽谷型水庫、電站,淹地、移民少,工程量相對較少,工期較短,投資較??;

3、地理位置適中,距用電負荷中心較近,是“西電東送”的良好電源點,構皮灘水電站還能在全國聯(lián)網(wǎng)中起到支撐性電源的作用,加上思林、沙沱水電站的建設,將形成貴州東部“西電東送”的水電群;

4、烏江流域礦產(chǎn)資源豐富,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大,其中鋁、磷、錳礦保有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8%、19%、11%,廉價的電能對礦產(chǎn)資源的開發(fā)可起到促進作用;

5、發(fā)展烏江的航運事業(yè)、擴大農(nóng)灌面積,修建電站形成水庫還可帶動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水利開發(fā)

烏江是長江以南最大的支流,徑流量與黃河相當,是我國水電資源的一大富礦。烏江干流梯級開發(fā)規(guī)劃建設10個大中型水電站,其中9個在貴州境內。

洪家渡水電站

洪家渡水電站是烏江梯級水電站中惟一具有多年調節(jié)性能的龍頭電站,位于貴州省黔西縣與織金縣交界的烏江北源六沖河上,距省會貴陽市155千米。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高179.5米。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140米,控制流域面積9900平方千米,總庫容49.25億立方米,調節(jié)庫容33.61億立方米,電站裝機54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15.94億千瓦時。

東風水電站

東風水電站距省會貴陽88公里,是烏江水電基地流域干流梯級開發(fā)第1級。1995年12月建成投產(chǎn)。原裝機容量為51萬千瓦(3×17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24.2億千瓦時。2004年初至2005年5月,電廠對實施了增容工程,機組裝機容量增至57萬千瓦(3×19萬千瓦)。水庫正常蓄水位970米,相應庫容8.64億立方米,總庫容10.16億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調節(jié)性能。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8161平方千米,占烏江流域面積的21%。

索風營水電站

索風營水電站位于貴州省中部黔西縣、修文縣交界的烏江中游六廣河段,為烏江干流規(guī)劃梯級電站的第二級。上游35.5千米接東風水電站,下游距烏江渡水電站74.9千米,距貴陽市直線距離54千米。地處黔中腹地、貴州電力負荷的中心區(qū)域。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1862平方千米,樞紐工程由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身開敞式溢流表孔、右岸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及地下廠房等建筑物組成。最大壩高115.80米,水庫正常蓄水位837米,死水位822米,裝機容量600兆瓦,保證出力166.9兆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20.11億千瓦時。水庫總庫容2.012億立方米,調節(jié)庫容0.674億立方米,為日調節(jié)水庫。工程以發(fā)電為主,兼有養(yǎng)殖、旅游等效益。

烏江渡水電站

烏江渡水電站是烏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是我國在巖溶典型發(fā)育區(qū)修建的一座大型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由水利部第八工程局,于1970年4月開始興建,整個電站工程于1982年12月4日全部建成,歷時12年半。電站經(jīng)過72小時試運行后,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并網(wǎng)發(fā)電。該電站共裝有3臺水輪發(fā)電機組,其中一號、二號機組已分別于1979年、1981年發(fā)電;三號機組安裝調試完成后,于1982年12月4日投產(chǎn)發(fā)電,比原計劃提前27天?,F(xiàn)有裝機63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33.4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5300小時。多年來,作為貴州電網(wǎng)主要調峰電源和第一調頻電廠,維護了電力系統(tǒng)的安全運行。

構皮灘水電站

構皮灘水電站位于貴州省余慶縣構皮灘口上游1.5千米的烏江上,上游距烏江渡水電站137千米,下游距河口涪陵455千米,控制流域面積4325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26億立方米。工程開發(fā)的主要任務是發(fā)電,兼顧航運、防洪及其他綜合利用。水庫總庫容億調節(jié)庫容64.51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30米。電站裝機容量3000兆瓦,保證出力751.8兆瓦,年發(fā)電量億96.67億千瓦時,是貴州省和烏江干流最大的水電電源點。

思林水電站

思林水電站位于貴州省思南縣境內的烏江干流上,是烏江水電基地的第八級電站上游為構皮灘水電站,下游是沙沱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17米,壩頂全長326.5米,壩頂高程452米,水庫正常蓄水位440米,相應庫容12.05億立方米,調節(jié)庫容3.17億立方米,屬日周調節(jié)水庫。電站額定水頭64米,裝機105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40.64億千瓦時。2009年全部機組發(fā)電。

沙沱水電站

沙沱水電站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沿河縣境內,系烏江干流規(guī)劃開發(fā)的第七個梯級,上游120.8千米為思林水電站,下游7千米為沿河縣城。沙沱水電站以發(fā)電為主,兼顧航運、防洪及灌溉等任務。沙沱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450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951立方米/秒。電站正常蓄水位365米,汛期限制水位357米(6—8月),死水位353.5米。沙沱水庫總庫容9.10億立方米,調節(jié)庫容2.87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12萬千瓦,與構皮灘水電站聯(lián)合運行保證出力35.66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45.89億千瓦時,機組年利用小時4056h。樞紐工程擬建垂直升船機,設計可通航500噸機動駁,2020年過壩貨運量按193.2萬噸(其中下水173.6萬噸)規(guī)劃。電站樞紐為二等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為二級建筑物。

沙沱水電站是“西電東送”第二批開工的“四水”工程之一,是烏江流域梯級開發(fā)、貴州省境內最后一座大型水電站,被譽為貴州烏江水電梯級開發(fā)的“圓夢工程”。

普定水電站

普定水電站于1995年建成發(fā)電,裝有3臺25兆瓦水輪發(fā)電機組。設計多年平均發(fā)電量3.16千瓦時,年利用小時約4213小時。從普定水電站1996年至2003年運行情況看,8年間水庫累計來水量327.8億立方米,其中發(fā)電用水195.66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59.7%,泄洪棄水132.14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40.3%。

引子渡水電站

引子渡水電站位于烏江南源的三岔河上,距烏江干流已建成的東風水電站43千米,距貴陽市97千米,處于貴州電網(wǎng)中心位置。裝機36萬千瓦,設計年發(fā)電量9.13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高130米,庫容5.27億立方米。電站建設總投資15.93億元。

彭水水電站

烏江彭水水電站位于重慶市彭水縣境內的烏江上,是烏江干流水電開發(fā)的第10個梯級電站,距彭水縣11千米。本工程為I等工程,以發(fā)電為主,兼顧航運、防洪及其它綜合利用,電站裝機1750兆瓦,裝有5臺水輪發(fā)電機組,多年平均發(fā)電量61.24億千瓦時,是烏江上最大的電站之一。

長江支流

流域

碧藍的烏江

烏江跨中國貴州省北部和重慶市東南部。北源六沖河出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匯合后稱鴨池河。東北流到息烽縣烏江渡以下始稱烏江口。經(jīng)思南縣、沿河縣等,

重慶市境內經(jīng)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萬木鄉(xiāng)、龔灘古鎮(zhèn),折向彭水縣、武隆縣到涪陵區(qū)入長江,支流流經(jīng)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全長1018千米(其中貴州境內874千米)。支流眾多,呈羽狀水系分布,主要支流有六沖河、貓?zhí)?、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郁江、阿蓬江等;流域總面積為115747平方千米(其中貴州境內66807平方千米)。

從河源到烏江渡為上游,長448千米,落差1636米,平均比降3.65‰,河谷切割深,坡陡流急。從烏江渡到貴州沿河縣城為中游,長346千米,落差336米,平均比降0.97‰。從沿河縣城到涪陵河口為下游,長 243千米,落差152米,平均比降0.62‰。自中游余慶縣構皮灘出峽谷后,江面展寬到200多米,水勢平緩,但礁石、險灘多。流域內山巒起伏,石灰?guī)r地層分布廣泛,多溶洞、伏流。流域內年均徑流總量50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42.59萬千瓦,可開發(fā)的水力資源有266處,裝機容量846.01萬千瓦,是水電寶地。余慶縣以下可通航。

烏江,古時名為“延江”或“黔江”,發(fā)源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自西向東北橫貫貴州的中部,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后,即進入重慶市所轄地區(qū),方向折北,經(jīng)重慶市酉陽縣、彭水、武隆等縣,在涪陵區(qū)注入長江,成為長江南岸的一大支流。

烏江是典型的山區(qū)河流,全長1037公里(其中貴州境內為874公里),干流天然落差2124米,平均比降2.05‰。烏江流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西向高差大,流域面積87900平方公里,在貴州境內有67500平方公里。自河源到烏江渡,定為烏江上游,長448公里,這段河道河谷深切,縱坡陡峻,伏流眾多,洪枯水位變幅特大。從烏江渡到沿河縣城為烏江中游,長346公里,河道穿行于深山谷之中,礁石林立,灘險密布,有名的璇塘天生橋鎮(zhèn)天洞、一子三灘號稱“四大天險”,均在此段。從沿河縣城到重慶市的涪陵河口為烏江的下游,長243公里,此段河道河谷寬窄相間,兩岸多有田地分布,農(nóng)田和居民點較為集中。

烏江風景

烏江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zhí)?、湘江、清水江、洪渡河、芙蓉江、濯河、郁江、大溪河等,還有數(shù)百條溪溝澗川匯入,呈羽狀水系。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3~18℃。

烏江流域橫跨貴州、云南、重慶、湖北四省市,共56個縣市,總人口1666萬人,農(nóng)業(yè)人口占90%以上,居住著漢、苗、布依、土家、壯、侗、彝、瑤、仡佬等10個民族。

烏江,水力資源得天獨厚,為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全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042萬千瓦,有可供建設水電站的位置266處,裝機容量達846萬千瓦,其中干流為756萬千瓦,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居第三位。

烏江水電開發(fā)條件,優(yōu)于全國其他許多江河,規(guī)劃興建的大中型水電站,特點是地理位置適中,距離城市近,接近負荷區(qū),淹沒占地損失小,移民搬遷少,同時可以多目標開發(fā)。按照《烏江干流開發(fā)規(guī)劃》可興建洪家渡、東風、索風營、烏江渡、構皮灘、思林、沙沱、彭水、大溪口等9個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800多萬千瓦,年發(fā)電量約400億千瓦時。

物產(chǎn)

烏江渡水電站

新中國成立50年來,國家和地方逐年安排資金進行了大量的航道整治工程,使烏江中下游全線通航。50年來,烏江流域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戰(zhàn)勝干旱興修水利,舉辦引、蓄、提各類水利工程,建成大小水庫達1000多座,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葡萄水庫、打水溪水庫,武隆縣的山虎頭水庫,涪陵區(qū)的衛(wèi)東水庫、水磨灘水庫等,發(fā)揮了以灌溉為主,結合發(fā)電、養(yǎng)魚的效益。烏江流域總耕地面積1860萬畝,其中水田684萬畝,旱地1176萬畝,如今興建的水利工程,使河谷地帶和山間小塊平壩大部分農(nóng)田有了灌溉保證,灌區(qū)的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作物得以增產(chǎn)。特產(chǎn)

烏江[長江支流]

“烏江魚”是遵義烏江鎮(zhèn)的一個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飲食品種,四季皆宜,聞名遐邇。“烏江魚”是用真正的野生魚(即江中之鰱魚)精心配料,加以遵義“朝天辣椒”,以火鍋方式烹制而成,鮮辣味美,吸引了無數(shù)的游客。烏江鎮(zhèn)大街上那整片的火鍋店、站在路邊向過往車輛招徠的女服務員和她們軟糯的口音,也成了進入遵義城區(qū)必經(jīng)的一道景觀。

烏江[長江支流]

董酒產(chǎn)于貴州遵義烏江附近的董公寺鎮(zhèn),是董香型白酒的代表,以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yōu)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在第二、三、四、五次全國評酒會上四次蟬聯(lián)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

董酒的工藝和配方曾三次被國家權威部門列為“國家機密”,國密董酒由此得名。董酒是串香工藝的鼻祖,其獨特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采用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雙醅串蒸而成。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工藝和配方,董酒既有大曲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綿醇和與回甜,被行家們評價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后甘爽味長”。

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

酉陽有烏江流域和沅江流域兩大水系,其中烏江位于酉陽縣城西南邊境,發(fā)源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自沿河進入重慶酉陽萬木、龔灘、彭水、至涪陵匯入重慶長江,全長1070公里,烏江酉陽段約60公里,是千里烏江最精華的“烏江百里畫廊”。[1]

烏江百里畫廊包括烏江干流酉陽縣龔灘古鎮(zhèn)至萬木鄉(xiāng)之間河段,以及自東向西倒流的烏江支流阿蓬江酉陽段,占地面積240平方公里,含龔灘古鎮(zhèn)景區(qū)、阿蓬江漂流景區(qū)、清泉廊橋景區(qū)、馬鞍城景區(qū)、萬木永和寺、石林景區(qū)、三家阡石林、懸葬景區(qū)、長溪溝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烏江百里畫廊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龔灘古鎮(zhèn)有1700余年的歷史;古代巴國蠻王洞建于戰(zhàn)國時代;馬鞍城是南宋金頭和尚起義遺址;僰人懸葬是東漢南方少數(shù)民族僰人的風俗,巴人纖道歷史久遠,“驚濤拍岸”、“竹零詩龕”等文化遺跡積淀厚重,頗具研究價值。

烏江百里畫廊民族風情異彩紛呈,是土家擺手舞之鄉(xiāng)的西大門景區(qū),是西蘭卡普、蠟染的搖籃。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獨特的苞谷燈戲、面具陽戲、馬馬燈、民間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木葉情歌,眾多的民間的手工藝品,組成了當?shù)鬲毦喵攘Φ拿褡屣L情。

烏江文化

項羽自刎

烏江[長江支流]

項羽自刎之烏江是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與烏江(長江支流)并沒有關系。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后于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于《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jīng)過20多年的考證,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jù)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 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zhàn)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xiāng)境內。當然,對于霸王死的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于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zhàn)略選擇?項羽后來又采取了那些戰(zhàn)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xiàn)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fā)現(xiàn)項王已經(jīng)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里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于何時、緣于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fā)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于何地、怎么死的?為什么安徽會出現(xiàn)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么和《封禪書》出現(xiàn)大段重疊?司馬遷對于同一個人物為什么前邊描述他是神、后邊又說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么說《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于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guī)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土家吊腳樓

由于烏江沿岸山高坡陡,很少有平坦的地方,即使有他們也將它開墾成了良田。山民們在生產(chǎn)勞動中逐漸掌握了一套適宜自己居住又相對節(jié)省用地的建筑技術。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外來文化的滲透,在傳統(tǒng)建筑基礎上衍生并發(fā)展,采用架空、懸挑、掉層、疊落等手法修建的吊腳樓在多山的地區(qū)產(chǎn)生了。烏江文化以巴蜀文化為經(jīng),荊楚文化為緯,構筑了以思南、沿河、酉陽、彭水、武隆、涪陵為中心的文化屋。在鄉(xiāng)間俚語里,相同的文化背景、一樣的土家桶桶褲、闌干衣,人們自然地有了一種民族的認同感。建筑作為人必然的生活用品,在形式上同樣也烙上了文化的符號。自稱巴人后裔的土家山民,以白虎為圖騰的民族標識也進入到了建筑中,正屋明間裝飾吞口并成了土家民族識別的重要標志。

烏江沿岸的土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嶺,由于這地勢關系,住房多采用吊腳樓形式。找一塊相對平整的臺地,按土家人的民族習俗和傳統(tǒng)的風水原理,擇一白虎方位,在以正屋明間為軸線,兩廂均勻布置在兩邊,廂房跟正屋結構連接,正屋二層、廂房三層裝廊相連,為回廊,民間俗稱“走馬轉角樓”。正屋明間前金柱間裝隔斷,為前“吞口”(也有裝后吞口的)。沿著山坡的走向,廂房靠外一側柱腳掉下坡地,一般為三層,最下一層以粗制圓木圍欄,可用作堆積肥料,也可以喂養(yǎng)牲口,二層一般為客人或兒子媳婦的住房,三層一般是閨房或家里人吃飯乘涼的地方。吊腳樓通風防潮,陽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愛,是土家地區(qū)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如今烏江兩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腳樓仍在沿用,在思南的文家店、三道水、牛角巖的現(xiàn)代民居,雖改用了現(xiàn)代的建筑材料,但其建筑形式仍是我們傳統(tǒng)的土家吊腳樓。

吊腳樓源于古代的干欄式建筑,是黔東北、鄂西、湘西、渝東南土家族地區(qū)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現(xiàn)象,向我們傳遞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歷史發(fā)展、文化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審美特征。

流域概況

流域范圍

烏江,長江上游支流,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稱黔江。發(fā)源于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長322公里,為烏江主源,北源六沖河長210公里,兩源在黔西縣化屋基匯合后稱烏江。烏江橫貫貴州中部及東北部,至洪渡向北約15公里處進入四川省境,至重慶市涪陵區(qū)匯入長江。烏江從發(fā)源地至河口全長1050公里(貴州占848公里,重慶占188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

物產(chǎn)資源

烏江流域內礦藏資源豐富,煤、鐵、锫、磷、錳、銻、鉛、鋅等礦及重晶石、螢石等均有,以煤及磷礦石為大宗。上游畢節(jié)、六盤水地區(qū)煤和開陽、福泵、甕安磷礦儲量豐富。森林資源分布在余慶、石阡、酉陽、彭水、涪陵一帶。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烏江水運在解放后經(jīng)過航道整治,打通了潮砥、新灘、龔灘三大斷航險灘,開辟了上游水口至大烏江航道,整治了中下游主要險灘,發(fā)展了機動船運輸,經(jīng)船型改革,水運有了較大的發(fā)展,1978年貨運量為73.58萬噸。

水文特性

烏江流域內西部高山地區(qū)較寒冷,威寧年平均氣溫僅11.3℃,其它各地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至18℃。雨量充沛,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略低于1000毫米,中部1000至1200毫米。東南部可達1400毫米,烏江流域內雨季多出現(xiàn)在5月至10月。思南水文站最高水位379.45米,最低水位351.26米(吳淞高程),最大流量156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5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逕流量504.8億立方米,最大年輸沙量1710萬噸。

河段特征

上游

從河源到化屋基為上游。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正源。

南源:三岔河發(fā)源于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zhèn)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040米。河源從石缸洞里涌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溪水通過可蓋大壩至香爐山,南流經(jīng)水城、納雍、織金、六枝等縣境,至普定后折向東北流,再經(jīng)安順、平壩、清鎮(zhèn)等市、縣境,在黔西縣化屋基和六沖河匯合。匯合處海拔860米。三岔河長325.6千米。

北源:六沖河發(fā)源于赫章縣境西北的可樂彝族苗族自治鄉(xiāng)罐子窯,五眼清泉從地下涌出形成溪流,東南流經(jīng)赫章縣城后潛入地下,經(jīng)數(shù)段伏流河段復出露于地表,然后流經(jīng)畢節(jié)、納雍、大方、織金等市、縣,在黔西縣化屋基與三岔河匯合。六沖河長273.4千米。

中游

化屋基至思南為中游,河道長366.8千米。烏江中游穿行于崇山峻嶺之間,由于河水侵蝕和地下水溶蝕,往往形成200到300米深的“V”形峽谷,谷深水急,險灘相接,約有大小險灘148處,著名險灘有漩塘、天生橋、震天洞、一子三灘等,是烏江通航的最大障礙。險灘長、落差大,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下游

從思南至涪陵為下游。思南以下河流切穿大婁山脈、武陵山脈而進入四川盆周與武陵山區(qū)。下游河段在思南以下流向正北,到彭水后又折轉西北。下游河段由于支流匯入較多,因此水量大增,河道比降較上、中游為小。從思南至涪陵,河道長344.6千米。下游全河通航,河口水面海拔136.5米。

水系特點

烏江橫貫貴州中部及東北部,至洪渡向北約15公里處進入四川省境,至涪陵匯入長江。烏江從發(fā)源地至河口全長1050公里(貴州占848公里,重慶占188公里),落差1787.46米,其中干流化屋基至涪陵714公里,平均比降1.02‰,總流域面積87900平方公里。

烏江蜿蜒曲折,兼納百川,干流沿途接納許多支流。貴州省境內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公里的支流有75條,重慶市境內流域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75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一級支流有15條,這15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共50571平方公里,占烏江流域總面積的57.5%。化屋基以下左岸有野紀河、金沙河、湘江、湄江、六池河、洪渡河、芙蓉江等主要支流匯入,右岸有貓?zhí)?、清水江、甕安河、余慶河、石阡河,印江河、唐巖河、郁江等主要支流匯入。

貓?zhí)?/p>

發(fā)源于苗嶺山脈西北麓之安順市境中部,流經(jīng)平壩、清鎮(zhèn)、貴陽,在修文縣境西注入烏江。河長181千米,流域面積3125平方千米。

野濟河

發(fā)源于大婁山西南麓之黔西縣境西部,在黔西縣境東部注入烏江。河長106千米,流域面積2167平方千米。

偏巖河

發(fā)源于大婁山西南麓之金沙縣境西部,在遵義縣境烏江渡注入烏江。河長139.1千米,流域面積2234平方千米。

湘江

發(fā)源于大婁山南麓之綏陽縣境南部,在遵義縣境三星場匯入烏江。河長149千米,流域面積4865平方千米。

清水江

發(fā)源于苗嶺北麓的平壩縣境東部,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貴陽(流經(jīng)貴陽河段稱南明河),再流經(jīng)開陽、甕安等縣,最后在開陽東北注入烏江。河長217.3千米,流域面積6519.8平方千米。

余慶河

發(fā)源于貴州省甕安縣境東部,流經(jīng)余慶石阡,在水口注入烏江。河長110.6千米,流域面積1493平方千米。

六池河

發(fā)源于貴州省德江縣境西南,流經(jīng)鳳岡,在思南桶口匯入烏江。河長98.3千米,流域面積2132平方千米。

石阡河

發(fā)源于武陵山脈北麓的石阡縣境西部,北流經(jīng)思南縣境在江口灘注入烏江。河長114.1平米,流域面積2084平方千米。

印江河

發(fā)源于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北麓,流向由東向西折轉西北,在德江縣境潮砥匯入烏江。河長95.4千米,流域面積1256平方千米。

甘龍河

發(fā)源于武陵山脈北麓的印江縣境東北北流經(jīng)松桃、酉陽,在沿河新木灘匯入烏江。河長102千米,流域面積1706平方千米。

唐巖河

發(fā)源于湖北省利川市南部毛壩境內,有青巖河與三源河兩源,兩源在毛壩鎮(zhèn)南匯合后,流經(jīng)咸豐、黔江在酉陽龔灘之上匯入烏江。河長248.7千米,流域面積5585平方千米。

洪渡河

發(fā)源于貴州省正安縣境東,橫貫務川,北流至沿河,在洪渡流入烏江。河長194.1千米,流域面積3664平方千米。

郁江

發(fā)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汪營鎮(zhèn)福寶山峰子巖,河源海拔1790米,由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重慶市彭水,在彭水縣城西匯入烏江。河長170千米,流域面積4602平方千米。

芙蓉江

發(fā)源于大婁山脈東麓的綏陽縣境西部流經(jīng)正安道真在重慶市武隆江口匯入烏江。河長231.2千米,流域面積7793平方千米。

大溪河

發(fā)源于大婁山脈金佛山北麓的南川市境,由北向東流經(jīng)武隆縣境,在涪陵大溪口匯入烏江。河長122千米,流域面積2065平方千米。

防洪能力

根據(jù)長江流域防洪規(guī)劃總體方案,烏江干流構皮灘、思林、沙沱、彭水等梯級在6~8月分別預留防洪庫容4億立方米、1.84億立方米、2億立方米和2.32億立方米,配合三峽水庫分擔長江中下游的防洪任務;烏江渡、洪家渡等水庫分別預留防洪庫容0.75~1.9億立方米和1.55億立方米,滿足烏江渡下游防洪需要,減輕洪家渡庫尾的防洪壓力。

通航設施

烏江諸支流中以六池河、石阡河、湘江、唐昌河、郁江五條可以通航。烏江黔境內已建成普定、烏江渡、東風、引子渡(三岔河)、洪家渡(六沖河)、索風營(以上均未建通航建筑物)、構皮灘、思林、沙沱等3座水電樞紐正在建設通航設施。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及省交通運輸廳關于烏江通航工作安排,2015年6月將建成構皮灘樞紐500噸級翻壩運輸系統(tǒng),11月建成烏江思林、沙陀樞紐500噸級升船機,實現(xiàn)烏江500噸級航道全面復航,年通過能力達500萬噸。2017年10月前建成構皮灘500噸級升船機,全面打通貴州北入長江,連接長三角經(jīng)濟區(qū)的出省水運通道。烏江重慶境內已經(jīng)建成彭水樞紐通航設施,在建銀盤樞紐船閘。

環(huán)境保護

2018年11月,貴州省檢察機關與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檢察機關簽訂了《關于建立赤水河、烏江流域跨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檢察協(xié)作機制的意見》,建立起跨區(qū)域合作機制,合力共筑長江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司法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