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省,清末和中華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簡稱“奉”,省會奉天府。

中文名

奉天省

別名

遼寧省

地理位置

東北地區(qū)南部

方言

東北官話

政府駐地

奉天府(今沈陽市)

下轄地區(qū)

奉天府

著名景點

沈陽故宮

行政類別

所屬地區(qū)

中國東北

省會

奉天

簡稱

所處年代

清朝、中華民國(1928年以前)

歷史沿革

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

1747年,定稱“鎮(zhèn)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但其所轄行政區(qū)仍稱奉天。

1907年,清廷改東北地區(qū)的軍府制為行省制,裁撤盛京將軍,設奉天省。

192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將“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惟民間仍習稱“奉天省”。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復改為“奉天省”。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南京國民黨政府調整東北地區(qū)行政區(qū)劃,將其改回“遼寧省”。

簡介

奉天省,清末和中華民國的省級行政區(qū)之一,簡稱“奉”,省會奉天(1929年4月2日改稱沈陽)[1]。

歷史

1662年,改統(tǒng)轄今遼寧地區(qū)的“昂邦章京”為“鎮(zhèn)守遼東等處將軍”。1665年,又改稱“鎮(zhèn)守奉天等處將軍”,即“奉天將軍”。而后“奉天”逐漸由原來奉天府名稱擴大為其所轄的整個行政區(qū)稱謂。

1747年,定稱“鎮(zhèn)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但其所轄行政區(qū)仍稱“奉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改東北地區(qū)的軍府制為行省制,遂裁撤盛京將軍,設奉天省,省會為奉天府(今沈陽市),轄境為今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興安盟、哲里木盟一部分、吉林省西南一部分。

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國父孫中山親自擔任中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29年張學良將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惟民間仍習稱“奉天省”。

1932年偽滿成立后,復改“奉天省”。

1945年日本投降,民國政府調整東北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將偽滿時的"奉天省"改回"遼寧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遼寧省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至今。

改名遼寧省的原因

據介紹,遼寧省在清末稱為奉天省,改變省名與張學良“東北易幟”有直接關系。在詹洪閣珍藏的1929年《中華最新形勢圖》及相關資料中可以發(fā)現,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全國統(tǒng)一。由清朝延續(xù)下來的含有“奉天承運”封建色彩的奉天省進入改名之列。經一番斟酌后采用了遼寧省之名。

據1929年2月3日《盛京時報》稱:“奉方請改遼寧二字,蓋取遼河之東為遼東區(qū)域,遼河之西為寧遠河區(qū)域之義。”這是第一層意思。而奉天省改名遼寧,絕非簡單的改名,其中還蘊藏著當地人民對十幾年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不滿。

另據沈陽文史研究館編著的《沈陽歷史大事本末》介紹,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第91號訓令,將奉天省改名為遼寧省,自3月1日起實行。取遼域地區(qū)社會安寧之義,可以理解為遼河流域地區(qū)社會安寧之義。這是第二層含義,也是普遍的一層含義。

遼寧省名和地域在80年中變更了多次?!熬拧ひ话恕笔伦兒?,又改叫奉天省,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遼寧省名。新中國成立后,遼寧地區(qū)改設為遼東、遼西兩省,1954年,又合并成為遼寧省。

行政區(qū)劃

清朝區(qū)劃

奉天府

奉天府:沖繁疲難,首府。明遼東都司,治定遼中衛(wèi);天命七年(1622)建都遼陽,十年(1625)遷沈陽,尊為盛京;順治十年(1653)置遼陽府,治遼陽縣;十四年(1657)于盛京城改置奉天府,設府尹;光緒二年(1876)以府尹行巡撫事務,三十一年(1905)改設知府。

承德縣:沖繁疲難,倚郭。明沈陽中衛(wèi),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宣統(tǒng)三年(1911)省入府。

遼陽州:繁疲難。明定遼中衛(wèi),兼置自在州,順治元年(1644)裁;十年(1653)置遼陽府,并置遼陽縣,為倚郭;十四年(1657)府改置奉天府,縣改屬府,康熙三年(1664)升州。

復州:繁疲。明復州衛(wèi),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其地并入蓋平縣,雍正五年(1727)析蓋平縣置復州廳,設通判,十一年(1733)改州。光緒三十四年設州判駐長興島。

撫順縣:沖繁疲難。明撫順所,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乾隆四十三年(1778)于明撫順所南一里重筑撫順城,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承德縣置興仁縣,倚郭,三十一年(1905)徙治撫順城,更名,割興京廳西北地來屬;宣統(tǒng)元年(1909)徙治千金寨。

開原縣:繁疲。明開原衛(wèi),兼置安樂州,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

鐵嶺縣:沖疲。明鐵嶺衛(wèi),天命四年(1619)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置縣;光緒元年(1875)以知縣加理事通判銜。

海城縣:繁疲難。明海州衛(wèi),天命六年(1621)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十年(1653)置海城縣,屬遼陽府,十四年(1657)改屬府。

蓋平縣:繁疲。明蓋州衛(wèi),天命六年(1621)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析海城縣置蓋平縣。

遼中縣:繁難。明屬定遼中衛(wèi)、右衛(wèi);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新民、遼陽、海城三縣于阿司牛錄鎮(zhèn)置縣,后又割承德縣西南境來屬。光緒三十三年設縣丞駐達都牛錄。

本溪縣:明清河城;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遼陽州、興京廳、鳳凰廳賽馬集于本溪湖置縣。

金州廳:沖繁疲難。明金州衛(wèi),順治元年(1644)裁;雍正五年(1727)設金州巡司屬復州廳,十一年(1733)改置寧??h,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置金州廳,設海防同知;光緒三十一年(1905)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設金州民政署屬關東州廳,清僅保留金州廳建制。

注:旅大租界:清青泥洼屬金州廳。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俄《旅大租地條約》租借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海面與俄國,為期25年,可續(xù)租;二十五年(1899)俄國置關東省,二十九年(1903)設遠東總督府;三十年(1904)租借長山列島與俄國;三十一年(1905)日俄戰(zhàn)爭后,旅大租界及金州廳、營口等為日本侵占,中日簽訂關于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置關東州廳;三十二年(1906)簽訂日本歸還中國的協(xié)議。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與日本,隨及因俄、德、法干涉放棄;同年中日《交還遼南條約》中國贖回遼東半島。

法庫直隸廳:沖繁難。康熙元年(1662)設法庫邊門防御,三年(1664)改屬開原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新民府、開原、鐵嶺、康平三縣于三臺子置廳,屬奉天府;三十三年(1907)升直隸廳。

錦州府

錦州府:繁難??滴跞?1664)置廣寧府,治廣寧縣;同年末(1665)府徙治錦縣,更名。

錦縣:沖繁疲難,倚郭。明廣寧中屯、左屯、右屯三衛(wèi),崇德七年(164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元年(1662)置縣,屬奉天府,三年(1664)改屬廣寧府,同年末(1665)廣寧府更名錦州府,徙治縣;宣統(tǒng)三年(1911)省入府。

錦西廳:繁難。明屬廣寧中屯衛(wèi)、寧遠衛(wèi);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錦縣西境江家屯設江家屯撫民通判,同年改置錦西廳。

盤山廳:沖繁難。明廣寧盤蛇驛;同治二年(1863)設收租衙門,后裁;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廣寧縣東南、錦縣極東、新民府東南于廣寧縣盤蛇驛置廳,設通判;三十四年(1908)徙治雙臺子鎮(zhèn)。

義州:繁疲難。明義州衛(wèi),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十四年(1675)設義州巡司屬廣寧縣,雍正二年(1734)移府通判駐,十年(1732)設管河同知,十一年(1733)改置州。

興城縣:沖繁疲難。明寧遠衛(wèi),順治元年(1644)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二年(1663)置寧遠州,屬奉天府,三年(1664)改屬廣寧府,同年末(1665)改屬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興城縣。

廣寧縣:沖疲。明廣寧衛(wèi),天命七年(1622)歸附,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三年(1664)以廣寧協(xié)領地置廣寧府,并置廣寧縣,為倚郭;同年末(1665)徙府治錦縣。

綏中縣:沖繁疲難。明廣寧前屯衛(wèi)、中前所、中后所,順治元年(1644)裁;康熙二年(1663)其地并入寧遠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寧遠州西境于中后所置縣。

新民府

新民府:沖繁難。明先屬沈陽中衛(wèi),后屬福馀衛(wèi)、廣寧左屯衛(wèi);乾隆初年移巨流河巡司駐新民屯,嘉慶十八年(1813)析承德、廣寧二縣改置廳,設撫民同知,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升府。

鎮(zhèn)安縣:沖難。明廣寧衛(wèi)鎮(zhèn)安堡;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廣寧縣東境、奉天府屬小黑山地于小黑山置縣,來屬府。光緒三十二年設縣丞駐小三家子。

彰武縣:繁疲難。明初屬福馀衛(wèi)、廣寧后屯衛(wèi);康熙三十一年(1691)科爾沁左翼前旗獻地,設養(yǎng)息牧場;嘉慶十八年(1813)開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于彰武臺門西北橫道子置縣,來屬府。光緒二十九年設縣丞駐哈爾套街。

營口直隸廳:明蓋州衛(wèi)梁房口關;同治五年末(1867)設海防同知,屬奉天府;宣統(tǒng)元年(1909)析海城、蓋平二縣于營口置直隸廳。

興京府

興京府:繁疲難。明先屬鐵嶺衛(wèi),后屬建州衛(wèi);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建都于赫圖阿拉,天聰八年(1634)尊赫圖阿拉為興京;乾隆二十八年(1763)設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光緒三年(1877),改設撫民同知,直屬將軍,徙治新賓堡,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置府。

通化縣:繁難。明建州衛(wèi)額爾敏路;清初為禁地,咸豐年間開墾,光緒三年(1877)于頭道江置縣。

懷仁縣:疲難。明建州衛(wèi)鄂棟部;光緒二年(1876)開墾,三年(1877)析興京同知于六道河置縣。

輯安縣:疲難。明建州衛(wèi)鴨淥江部;清初為禁地,光緒年間開墾,二十八年(1902)析通化、懷仁二縣于通溝口置縣。

臨江縣:繁難。明建州衛(wèi)鴨淥江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析通化縣于帽兒山置縣;宣統(tǒng)元年(1909)割通化縣三岔子巡司來屬。

鳳凰直隸廳:沖繁難。明鳳凰城堡屬東寧衛(wèi),天命六年(1621)歸附;乾隆四十一年(1776)設鳳凰城巡司屬岫巖城理事通判,道光七年(1827)設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光緒二年(1876)改置直隸廳,改設撫民通判。

岫巖州:沖繁疲難。明岫巖城堡;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岫巖城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四十一年(1776)兼轄鳳凰城;光緒二年(1876)改置州,改屬直隸廳。

安東縣:繁疲難。明鎮(zhèn)江城,天命六年(1621)歸附;乾隆三十七年(1772)屬岫巖城通判,道光七年(1827)改屬岫巖鳳凰城海防通判,光緒二年(1876)析鳳凰廳大東溝至叆河地置縣。

寬甸縣:繁疲難。明東寧衛(wèi)寬甸六堡;同治十三年(1874)開墾,光緒三年(1877)于寬甸置縣。

莊河直隸廳:沖繁難。明屬鳳凰城、岫巖城、金州衛(wèi);清初屬蓋平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地改屬岫巖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析鳳凰直隸廳、岫巖州于岫巖州莊河置直隸廳,設撫民同知;宣統(tǒng)元年(1909)割鹿島來屬。

長白府

長白府:沖繁。明建州衛(wèi)鴨淥江部;清初屬禁地,光緒三十四年(1908)于十八九道溝之塔甸置府,析臨江縣以東長生、慶生二堡及吉林省長白山北麓龍崗之后地來屬。

安圖縣:沖繁。明屬建州左衛(wèi);宣統(tǒng)元年末(1910)以府東圖們江源地于紅旗河西南岸置縣。

撫松縣:沖繁。明建州衛(wèi)訥音部;光緒三十二年(1906)始屬長白府,宣統(tǒng)元年末(1910)以府西松花江上游地于下兩江東岸雙甸子置縣。

海龍府

海龍府:沖繁難。明海西女真輝發(fā)、哈噠、葉赫三部;康熙十六年(1677)為禁地,光緒四年(1878)開墾,五年(1879)以鮮圍場于海龍城置廳,屬奉天府;二十八年(1902)升府。

東平縣:繁難。明先為梅赫衛(wèi)(一說忙恰衛(wèi)),后屬輝發(fā)部(一說哈達部);清初為禁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二十八年(1902)析海龍府東圍場于大度川置縣。

西豐縣:繁難。明先為塔山左衛(wèi)、罕達河衛(wèi),后屬葉赫、哈達二部;清初屬永吉州,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二十八年(1902)析大圍場西流水墾地于淗鹿置縣。

西安縣:繁難。明先為珠敦河衛(wèi)、塔魯木衛(wèi),后屬葉赫部;清初為禁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墾,二十八年(1902)析海龍府西圍場于老虎嘴置縣;二十九年(1903)徙治大興鎮(zhèn)。

柳河縣:沖難。明建州衛(wèi)鄂棟部西境;清初設大圍場屬鮮圍場,光緒二年(1876)開墾,四年設柳樹河縣丞屬通化縣,二十八年(1902)改置縣,改屬府。

輝南直隸廳:明輝發(fā)部;清初設鮮圍場,光緒四年(1878)開墾,屬海龍府;宣統(tǒng)元年(1909)析海龍府東南境一統(tǒng)河外、輝發(fā)江東南八社于大肚川置直隸廳,宣統(tǒng)二年(1910)徙治謝家店。

昌圖府

昌圖府:繁疲難。明初為遼海衛(wèi),后屬福馀衛(wèi)科爾沁部;嘉慶十一年(1806)以科爾左翼后旗地于昌圖設昌圖額勒克理事通判,屬奉天府,咸豐二年(1852)置廳;同治三年(1865)改設昌圖遼海撫民同知;光緒三年(1877)升府。府同知駐同江口,宣統(tǒng)二年改設經歷;光緒三年移梨樹城照磨駐八面城。

遼源州:繁難。明屬福馀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同治十年(1871)設鄭家屯主簿屬康平縣,二十八年(1902)析昌圖府、康平縣、奉化縣改置州。

奉化縣:繁難。明屬福馀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道光元年(1821)設梨樹城照磨屬昌圖廳,光緒三年(1877)改置縣。

懷德縣:繁難。明屬福馀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左翼中旗,嘉慶七年(1802)開墾,道光元年(1821)改屬昌圖廳,同治五年(1866)設八家鎮(zhèn)經歷,光緒三年(1877)改置縣。

康平縣:繁難。明先屬遼海衛(wèi),后屬福馀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左翼后旗,光緒三年(1877)移八家鎮(zhèn)經歷駐康家屯,六年(1880)析科爾沁左翼中、后二旗南境、科爾沁左翼前旗東境改置縣。主簿初駐鄭家屯,光緒二十八年移駐后新秋。

洮南府

洮南府:繁疲難。明屬泰寧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二十九年(1903)開墾,三十年(1904)以洮兒河之南旗墾地于雙流鎮(zhèn)置府。光緒三十三年設照磨駐乾安鎮(zhèn)。

靖安縣:繁疲難。明屬泰寧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墾,三十年(1904)于白城子置縣。

開通縣:繁疲難。明屬十剌罕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光緒三十年(1904)以旗墾地于哈拉烏蘇置縣,同年徙治七井子。

安廣縣:沖繁疲難。明先屬泰寧衛(wèi),后屬塔兒河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后旗,后開墾,光緒三十一年(1905)以旗墾地于解家窩堡置縣。

醴泉縣:沖繁。明屬泰寧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中旗,宣統(tǒng)元年(1909)以旗墾地于醴泉鎮(zhèn)置縣。

鎮(zhèn)東縣:明屬泰寧衛(wèi);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后旗,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墾,宣統(tǒng)二年(1910)以旗北段墾地于南叉干撓置縣。

政治

清朝機構

行省公署內分設二廳:一為承宣廳,稟承督撫掌一切機要總匯,考核用人各事;一為咨議廳,主管議定法令章制之事。原有局署酌量歸并,分設交涉、旗務、民政、提學、度支、勸業(yè)、蒙務等七司。另設督練處以擴軍政,設提法使以理刑法。共領八府、五直隸廳、三廳、六州、三十三縣。

東三省總督

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仍駐奉天府;宣統(tǒng)二年(1910)兼奉天巡撫事務。

奉天巡撫

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巡撫,駐奉天府;宣統(tǒng)二年(1910)裁。

行省公署

奉天民政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民政司,駐奉天府。

奉天提法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提法司,駐奉天府。

奉天提學司:光緒三十一年(1905)裁奉天府丞,設東三省學政,管東三省學務;同年改設奉天提學司,專管奉天省學務。

奉天度支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度支司,駐奉天府。

奉天交涉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交涉司,駐奉天府。

奉天旗務司: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旗務司,駐奉天府;宣統(tǒng)元年(1909)裁。

奉天鹽運司:宣統(tǒng)二年(1910)設奉天鹽運司,駐奉天府,管奉天海鹽場。

各道轄區(qū)

錦新營口道:同治五年(1866)置奉錦山海關道,寄治直隸省臨榆縣,領奉天府金州廳、岫巖州、復州、海城縣、蓋平縣及錦州府,加按察使銜;宣統(tǒng)元年(1909)增領營口廳、新民府,更名錦新營口道,移駐營口廳。

興鳳道:光緒三年(1877)置東邊道,駐鳳凰廳,領鳳凰廳、興京廳(興京府);二十八年(1902)增領海龍府;三十二年(1906)移駐安東縣,同年增領莊河廳;三十四年(1908)增領長白府;宣統(tǒng)元年(1909)更名興鳳道,長白府、海龍府、興京府臨江、輯安、通化三縣另屬。

臨長海道:宣統(tǒng)元年(1909)置臨長海道,駐興京府臨江縣,領長白府、海龍府、興京府臨江、輯安、通化三縣;同年增領輝南廳。

洮昌道:宣統(tǒng)元年(1909)置洮昌道,駐遼源州,領昌圖府、洮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