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是中國廣西一個邊境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的轄縣。

大新縣位于廣西西南部,北緯22°29′~23°05′、東經106°39′~107°29′之間,東北鄰隆安縣,正北與天等縣接壤,西北同靖西市相近,西南靠龍州縣,正西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毗連,國界線長40余公里,縣人民政府距自治區(qū)首府南寧143公里。

大新縣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大新是土司統(tǒng)治時間較長、制度比較完整的地區(qū)。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大新縣脫貧摘帽。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tài)百優(yōu)榜。

中文名

大新縣

下轄地區(qū)

5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

地理位置

崇左市北部

面積

2755平方公里

人口

282563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方言

壯語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電話區(qū)號

0771

政府駐地

桃城鎮(zhèn)

外文名

Daxin County

車牌代碼

桂F

郵政區(qū)碼

532300

機場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

火車站

崇左站

著名景點

德天瀑布、龍宮洞、黑水河漂流等

行政類別

所屬地區(qū)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

行政區(qū)劃代碼

451424

GDP

119.39億元(2021年)

歷史沿革

在郡縣建置以前,屬駱越地;秦屬象郡。公元前76年象郡廢。

漢屬郁林郡臨塵縣地,三國屬郁林郡臨浦縣地,東晉、宋、齊、梁、陳屬晉興郡,隋屬郁林郡。

唐屬邕管,始建五個州,即西原州(今下雷)、波州(今安平)、萬承(形)州(今龍門)、養(yǎng)利州(今桃城)、思誠州(今恩城)。

五代十國屬宜州,西原州改為羅和峒。

宋以后屬邕管,羅和峒改為下雷州,增設太平、全茗、茗盈三州,波州改為安平州:全縣定型為下雷、太平、安平、萬承、養(yǎng)利、恩城、全茗、茗盈八個州,屬左江道,元屬太平路(下雷屬鎮(zhèn)安路),明屬左江道太平府(下雷屬鎮(zhèn)安府)。

清屬太平思順道太平府。

1929年前養(yǎng)利縣先屬左江道,后屬廣西省龍州專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養(yǎng)利、雷平、萬承縣屬龍州專區(qū);1951年屬崇左專區(qū),1952年屬邕寧專區(qū);1952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區(qū);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廢州復設邕寧專區(qū)屬邕寧專區(qū);同年7年邕寧專區(qū)改名南寧專區(qū)后,屬南寧專區(qū);1970年南寧專區(qū)又改為南寧地區(qū)后,即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12月28日,撤銷南寧地區(qū),設立崇左市,大新縣劃歸崇左市至今。

1996年,大新縣面積2754平方千米,人口約34.5萬人。轄5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桃城鎮(zhèn)、全茗鎮(zhèn)、碩龍鎮(zhèn)、下雷鎮(zhèn)、雷平鎮(zhèn)、龍門鄉(xiāng)、五山鄉(xiāng)、昌明鄉(xiāng)、福隆鄉(xiāng)、那嶺鄉(xiāng)、恩城鄉(xiāng)、欖圩鄉(xiāng)、振興鄉(xiāng)、寶圩鄉(xiāng)、堪圩鄉(xiāng)、土湖鄉(xiāng)??h政府駐桃城鎮(zhèn)。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新縣總人口314323人。其中:桃城鎮(zhèn)60953人,全茗鎮(zhèn)23548人,雷平鎮(zhèn)35193人,碩龍鎮(zhèn)10625人,下雷鎮(zhèn)13587人,五山鄉(xiāng)17792人,龍門鄉(xiāng)15765人,昌明鄉(xiāng)15356人,福隆鄉(xiāng)13043人,那嶺鄉(xiāng)13328人,恩城鄉(xiāng)13296人,欖圩鄉(xiāng)27531人,振興鄉(xiāng)12758人,寶圩鄉(xiāng)15927人,堪圩鄉(xiāng)15541人,土湖鄉(xiāng)10080人。

2002年7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桂政函[2002]129號)同意將振興鄉(xiāng)與雷平鎮(zhèn)合并為雷平鎮(zhèn),原振興鄉(xiāng)和雷平鎮(zhèn)鎮(zhèn)所轄行政區(qū)域全部歸雷平鎮(zhèn)管轄。調整后,大新縣轄5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桃城鎮(zhèn)、全茗鎮(zhèn)、雷平鎮(zhèn)、碩龍鎮(zhèn)、下雷鎮(zhèn)、五山鄉(xiāng)、龍門鄉(xiāng)、昌明鄉(xiāng)、福隆鄉(xiāng)、那嶺鄉(xiāng)、恩城鄉(xiāng)、欖圩鄉(xiāng)、寶圩鄉(xiāng)、堪圩鄉(xiāng)、土湖鄉(xiāng)。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桂政函[2005]164號)同意撤銷土湖鄉(xiāng),整建制并入下雷鎮(zhèn),下雷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大新縣轄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桃城鎮(zhèn)、全茗鎮(zhèn)、雷平鎮(zhèn)、碩龍鎮(zhèn)、下雷鎮(zhèn)、五山鄉(xiāng)、龍門鄉(xiāng)、昌明鄉(xiāng)、福隆鄉(xiāng)、那嶺鄉(xiāng)、恩城鄉(xiāng)、欖圩鄉(xiāng)、寶圩鄉(xiāng)、堪圩鄉(xiāng)。

2021年12月21日,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廣西陸地邊境口岸城市。[4]

地理環(huán)境

地形地貌

地處云貴高原南緣,縣境地形北高南略低,山嶺間形成許多小盆地。縣出露地層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第四系。寒武系和下泥盆系以及下石炭系為硅質、砂質、泥質夾灰質巖相,構成土山和丘陵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是林業(yè)發(fā)展區(qū)。上泥盆系和上石炭系及二迭系為灰質巖相,構成峰叢、峰林和弧峰地形,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5%。第四系由粘土、亞粘土、亞砂土或碎屑巖組成,發(fā)育于溶蝕小平原和圓洼地、槽谷地中,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5%,是主要耕作區(qū),面積較大的有雷平、桃城和全茗溶蝕小平原。

大新縣地貌分別從西北和東北角向南伸展,北高、南略低,呈東西長、南北窄,形似蹲獅(東頭西尾,北背南腳)。縣東面有小明山山脈,從東向西和西南傾斜,山脈延至龍門、昌明、福隆、欖圩四鄉(xiāng)邊緣,;縣北面亦屬西大明山山脈,是西側山體,由東向西蜿蜒在桃城、全茗、新振、那嶺四鄉(xiāng)鎮(zhèn)邊緣,;縣西面及西北面山脈面積97平方公里,山體連綿在縣西、西北方向的下雷,碩龍兩鄉(xiāng)境內;縣南面有一片丘陵山體,臥伏在東南面雷平鎮(zhèn)的車站、新立村,振興鄉(xiāng)的懷義,懷陽村和欖圩鄉(xiāng)的仁合村境內,低丘起伏重疊,;縣中部、東北部、西南部為石灰?guī)r石山構成的山峰林,中部地勢由北向東傾斜,西南部地勢由西向東南傾斜。

氣候特征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夏季雨量較多,有時出現汛期,秋、冬、春三季降雨量較少,無霜期長達341天。年平均氣溫21.3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1597小時,年平均陣雨量1362毫米。

自然資源

花類有玫瑰花、野玫瑰、野牡丹、野菊花、桃金娘等。藥材類有金銀花、刺角、射干、佛手、千層紙等。以土茯苓,金錢草,金銀花等三種資源較豐富。林木類有松、杉、槐木、金絲李、苦楝、香椿等。草類有茅草、蘆葦、蕨、巴芒、龍須草、黃背草、狗尾草、野枯草、竹節(jié)草、割雞芒、鐵芒箕、纖毛鴨嘴草、斷腸草等。

鳥類有山雞、水雞、鷓鴣、麻雀、大山雀等。獸類有靈貓、野貓、金貓、云豹、狐貍、山豬、虎、飛虎、等。爬行類有穿山甲、蟒、山萬蛇、吹風蛇等。蟲類有蜜蜂、黃蜂、黑蜂等。水產類有鱉、鯉魚、鰱魚、鯪魚、鯽魚、鯰魚等。

年產鮮果1000萬公斤、面積2466.66公頃的龍眼果樹林。是全國六大龍眼基地之一,素有“龍眼之鄉(xiāng)”的美稱。

行政區(qū)劃

行政區(qū)劃一覽表(2003年數據)
縣轄行政單位轄區(qū)
桃城鎮(zhèn)新城、新振、桃源3個社區(qū);北三、黎明、松洞、社隆、寶賢、愛國、新華、萬禮、寶新、大嶺、德立11個行政村。
全茗鎮(zhèn)全茗社區(qū);政教、頓周、上湖、靈熬、上馬、喬苗、配偶7個行政村。
雷平鎮(zhèn)太平社區(qū);中軍、公益、新益、后益、車站、左安、品現、三倫、新立、安平、安民、上利、那岸、振興、共和、新貴、欽聯(lián)、布龍、懷義、懷陽、懷仁、懷禮22個行政村。
碩龍鎮(zhèn)碩龍社區(qū);隘江、禮賢、德天、巷口、義顯、義寧、門村、巖應、念典9個行政村。
展開表格

人口民族

大新縣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人口數),1949年為57.7人,1982年為113人,1985年為118人。據1982年6月31日零時止的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縣312173人中,壯族302172人,漢族8576人,苗族895人,瑤族137人,侗族9人,仫佬族3人,回族15人,彝族8人,水家族35人,京族4人,其他民族29人。

境內聚居著壯、瑤、苗、水等少數民族,2009年末人口37.28萬,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8%。

2019年末,有壯、瑤、苗等少數民族37546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7.4%,其中主體民族壯族占97.21%。全縣總戶數102440戶,總人口385495人,其中鄉(xiāng)村人口328864人,常住人口31萬人;男性199437人,女性186058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74%、48.26%。人口自然增長率2.3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新縣常住人口為282563人。[7]

經濟

綜合

地區(qū)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2.3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5億元,年均增長1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6.95億元增加到45.1億元,年均增長46.2%;財政收入由2.51億元增加到7.128億元,年均增長23%。地區(qū)生產總值連續(xù)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平均增速高于全區(qū)、全市增長水平。

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大新縣等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2019年,全年地區(qū)生產總值實現98.67億元,增長7.1%;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4%;稅收收入完成35711萬元,同比增長16.63%;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99%;利用外資總額預計完成5090萬美元,同比增長140.09%;大新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871元,同比增長10.7%。

截止2019年底,通過積極謀劃,爭取到中央預算內資金及自治區(qū)級配套資金2.6億元,爭取到大新縣鄉(xiāng)鎮(zhèn)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1億元,為全縣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2020年,全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01.6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26.2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yè)增加值32.59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yè)增加值42.77億元,下降2.7%。第一、二、三產業(yè)增加值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5.8%、32.1%和42.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0.2%、108.5%和-68.7%。?[6]

2021年,大新縣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119.39億元。[7]

第一產業(yè)

1953年大新縣人民政府成立農業(yè)科,1959年成立農林水利局,1963年成立農業(yè)局,1973一1976年在縣革委生產指揮組下設農業(yè)生產辦公室,1976年恢復農業(yè)局至今。1983年推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業(yè)生產得到較快發(fā)展,糧食總產量達到23994萬斤,平均畝產308斤,農業(yè)人口平均有糧804斤,1985年雖然因災減產,糧食產量仍達到21477萬斤,比1949年增1.89倍,比1978年增長6.8%。

農業(yè)是大新縣的經濟基礎,主要是以糧、林、牧、副、漁五業(yè)為主體。糧食生產有水稻、玉米、豆類、紅薯等。1991年農業(yè)總產值24126萬元,比1978年增長3.98倍;糧食總產量10298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人均產糧328公斤。

至2011年,五年累計投入支農經費1.8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累計完成87.32億元,年均增長14%。全縣糧食總產量年均穩(wěn)定在10萬噸以上;甘蔗、水果、苦丁茶、劍麻等特色農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推進畜牧業(yè)規(guī)模養(yǎng)殖,建成了雷平安平等7個牛品改肉牛養(yǎng)殖示范小區(qū)和雷平永俊、桃城利農養(yǎng)豬場等58個養(yǎng)殖基地。涌現出雷平霞山、恩城岜隆、桃城價屯、堪圩弄朋等一批在全區(qū)、全市具有影響力的新農村示范點。

第二產業(yè)

民國時期,沒有工廠,1950年工業(yè)開始起步,1953一1957年,制訂和執(zhí)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起化工、印刷、響水電站、錳礦等11個廠礦。1957年工業(yè)總產值336萬元,比1953年增長97.96%。1958年,興辦了農械廠、化肥廠、酒廠、中軍潭水電站,1966-1976年,辦起了氮肥廠、糖廠、造紙廠(輕化廠)、那岸電站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1980年全縣工業(yè)總產值3267萬元,比1978年增長0.3%。1985年,全縣工業(yè)總產值達5010萬元,比上年增長16.9%,實現利潤282.84萬元,比上年增長79.5%??偖a值比1949年增54.5倍,比1978年增長53.44%,利潤也比1978年增4.12倍。

1991年全縣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6113個,從業(yè)人員1198.人,總收入307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倍,實現利潤369萬元,比1978年增長8.2倍。

2002年上半年工業(yè)總產值完成23683.1萬元,占年計劃產值79.75%,比2001年同期9131萬元,增長159.37%。

2010年全縣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實現57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工業(yè)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6.89%。錳加工業(yè)產值完成41億元,是2005年的3.35倍,占工業(yè)總產值的71.3%,成為全區(qū)最大的錳礦加工生產基地;電力裝機容量5.2萬千瓦,年發(fā)電量2.48億千瓦時,產值4.1億元,是2005年的3倍。

文化

特產

桂圓肉:桂圓肉是大新縣較大宗的土特產品,年產100萬公斤,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苦丁茶:苦丁茶是大新縣比較名貴的土特產品,全縣僅有陳年老樹5棵,年產60至70公斤。

桂圓蛤蚧口服液:大新縣食品飲料廠于1987年在自治區(qū)中醫(yī)藥研究所協(xié)作幫助下,用蛤蚧、桂圓肉提煉精制而成的桂圓蛤蚧口服液,經南寧地區(qū)科委鑒定屬全區(qū)首創(chuàng)產品,1991年獲自治區(qū)科技進步金杯獎,1992年獲全國婦女兒童精品博覽會金杯獎。

文物古跡

大新縣歷史悠久,解放以來收集和挖掘文物32處近百件,較著名的有新石器時代巨猿化石、肩石斧、雙肩石鏟、單肩石鏟、三足陶罐、陶釜、大石鏟等8件。1953年在欖圩鄉(xiāng)正隆村那隆屯牛睡山黑洞中發(fā)現了3顆巨猿牙齒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從原生堆積中發(fā)現巨猿化石和共生動物群。還在欖圩鄉(xiāng)新球村逐標屯歌壽巖發(fā)現的三足陶罐,現存廣西博物館內。古代遺址有桃城古跡、恩城畫廊、云門紫洞、全茗畫巖和會仙巖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歌壽巖(古文化遺址)、窮斗山摩崖造象(明)、靖邊城炮臺(清)、廟山巖洞葬(宋—明)、正隆巨猿化石等。

交通

大新縣的交通不斷發(fā)展。1991年縣全縣境內公路有568.9公里,貨運汽車446輛,其中個體232輛;客運83輛,其中個體49輛;2002年初,境內公路總長718公里,其中省道157.3公里。年客運量323.7萬人次,年貨運量453萬噸。全部鄉(xiāng)鎮(zhèn)和98.6%的村委會通汽車。

至2011年,累計投資4.36億元建成了大新至崇左二級公路、雷平至下雷二級公路(一期工程)等一批道路,全縣在養(yǎng)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766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33公里,實現鄉(xiāng)鄉(xiāng)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投入6725萬元建成屯級道路375條共1273.5公里。

社會

文化教育

民國時期,養(yǎng)利、雷平、萬承縣府設文教科、教務委員會,提倡公民道德教育等,興辦小學。至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全縣在校的中學生僅200多人,小學生15361人,全縣人口中大多數是文盲。

大新縣的文化事業(yè)不斷發(fā)展,1991年全縣已有電影院4座、影劇院1座,共有2800多個座位;縣文化館有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大樓。縣圖書館建筑面積有1012平方米的大樓,藏書共6.2萬冊。完全中學3所,普通中學23所,小學153所,1991年在校生共計54416人,專任教師2179人。2001年在校生共計43200人,全縣有教師專業(yè)技術人員3458人,小學入學率為99.02%,普及率為98.64%,鞏固率為99.42%,畢業(yè)率為94.59%。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以來,至1991年全縣共向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874名。

2011年累計投入2.4億元,實施了中小學基礎設施、職業(yè)教育攻堅、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等教育項目建設,“兩基”攻堅工作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大新中學被評為“自治區(qū)示范性普通高中”。

體育

清代以前,本縣民間體育活動局限于踢毽、武術、舞獅子、舞龍等。民國期間,擴大到球類、田徑、體操,中小學開設了體育課,但無專門機構,無正常經費,無正規(guī)場地??h內現有田徑場2個,籃球場5個,游泳場1個,水池深2.5米。1991年舉重項目獲自治區(qū)級比賽12枚金牌,游泳項目獲銅牌1枚。

衛(wèi)生醫(yī)療

衛(wèi)生設施日臻完善,有縣人民醫(yī)院、民族中醫(yī)院、皮防醫(yī)院、衛(wèi)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用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等國營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共41個。2001年全縣共有醫(yī)務人員673人,其中醫(yī)生339人,病床551張。全縣145個行政村,村村建立有衛(wèi)生所(室)。

至2011年累計投入7329萬元加快衛(wèi)生基礎設施建設和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達94.61%;實施醫(yī)療惠民救助,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五年來沒有發(fā)生重大疫情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旅游

連山(現名紅山)九十九峰,坐落于雷平鎮(zhèn)與振興鄉(xiāng)境內,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483米,是罕見的天然奇景之一。

大象峰坐落于福隆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之西,距縣城約40公里,高約250米,從東遠眺近視,皆形如大象,身子肥大,長鼻低頭,宛如覓食。

金印奇峰位于縣城西面的桃城河右岸,距縣城1公里。奇峰屹立于一片開闊的草坪上,形如金印把子。

寶賢峰林距縣城4公里,坐落城西的寶賢村寶賢屯,數十座小山峰屹立于土嶺坡上。

金獅峰位于縣城東南5公里處的公路邊,頂屹立著高約100米的獨峰,峰頂臥著一塊巧石頭,從西看似青蛙,攀上左側山腰觀望則如小獅,古人稱之為“云霞千丈峰”,是原養(yǎng)利縣十景之一。

玉泉原名麻泉,位于雷平鎮(zhèn)政府所在地的后背山腳下,距縣城約30公里。水自石縫流出,終年不斷,清澈無色。

德天瀑布位于碩龍鄉(xiāng)德天村與越南接壤的浦湯島下,距縣城78公里。瀑布從40米高、100多米寬的石崖傾瀉而下,形成三層天然瀑布。

沙屯瀑布位于碩龍鄉(xiāng)碩龍村沙屯的歸春河段上,距縣城約50公里,河水從10米高的河段瀉下,水下是四級矮坡,級間差2-3米左右。

恩城野生珍貴動物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縣境南面的恩城鄉(xiāng)護國村,距縣城33公里??偯娣e約32萬畝(內有林面積34000多畝,森林蓄積量51000立方米)。

代表人物

烈士

農秀(1926—1948),壯族,雷平鎮(zhèn)太平街人,中共黨員,是開辟雷平縣游擊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在寶圩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

農輝興(1957—1979),壯族,欖圩鄉(xiāng)康潭村內市屯人,中共黨員。197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光榮犧牲,中央軍委授予“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

戴志敏(1959—1979),湖南省桃源縣人,1976年畢業(yè)于桃源縣龍?zhí)吨袑W,1979年1月4日,在本縣太平公社公益大隊與左安大隊交界的黑水河段中,為搶救落水壯族兒童和戰(zhàn)友而光榮犧牲。

黃昆庭(1890—1931),原名黃仁振,壯族,雷平鎮(zhèn)車站村板盆屯人。曾任雷平縣太平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主席,并曾任農民自衛(wèi)軍雷平縣大隊長。1931年9月28日,黃昆庭在龍州北門飛機場英勇就義。解放后,縣人民政府追認黃昆庭為革命烈士。

農西(1922—1950),原名農紹景,壯族,寶圩鄉(xiāng)拔浪村人,曾任中共同正縣工委副書記。1950年2月16日,被土匪殺害。

李貴才(1917—1949),壯族,養(yǎng)利縣天寶鄉(xiāng)(今屬新振鄉(xiāng))寶新村逐欽屯人,共產黨員,歷任武工隊指導員。游擊隊連指導員。1949年6月11日在八萬橋戰(zhàn)斗中犧牲。

名人簡錄

梁明倫(1887—1952),壯族,雷平鎮(zhèn)太平街人。清朝秀才,后在太平府師范學堂肄業(yè),龍州邊防法政學堂肄業(yè)。曾任鎮(zhèn)結司法、太平府彈壓官、梧州白馬稅務分局長,民國元年(1912)任廣西省臨時參議員,十八年九月至十九年一月,受俞作豫委任為雷平縣長。

馬鎮(zhèn)武(1887—1931),又名馬權烈,壯族,全茗鄉(xiāng)全茗街人。民國初年(1912),在南寧講武堂受訓畢業(yè)后,在廣西陸榮廷部任連長等職。滇軍入廣西時,轉到滇軍唐繼堯部任連長。

趙煥瑛(1905—1932),壯族,那嶺鄉(xiāng)板潤屯人。民國十九年二月,養(yǎng)利縣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成立,趙被選為委員兼管財務。

農高田(1896—1980),原名農世興,人稱農大,壯族,下雷鄉(xiāng)下雷村弄密屯人。民國十七年(1928)農歷正月初三,農大在靖西縣化峒鄉(xiāng)以結盟形式組織農民自衛(wèi)軍。

何紹貞(1880—1936),原名何少徵,字瑞麒,族名盤如。壯族,原籍萬承州昌明街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在龍州將弁學校學習,后到北平講武堂受訓,畢業(yè)后在桂林陸軍小學任炮科教官,后調任桂軍炮兵營長。

馮飛龍(1883—1949),原名馮顯光,壯族,欖圩鄉(xiāng)先力村小偶屯人。曾任養(yǎng)利縣團務總局局長、縣長、七縣游擊司令(紅八軍委任)、國民革命軍鎮(zhèn)南第一路司令、第四集團軍第五路總司令部上校參議、龍州區(qū)民團指揮部副指揮官、廣西省保安司令部參議等職。

李少鶴(1890—1951)原名李章,壯族,雷平鎮(zhèn)安平村人,南寧講武堂畢業(yè)。民國十二年(1923)一月至十五年,任安平州彈壓官。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至二十一年五月,任雷平縣長。

獲得榮譽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4]

2020年5月,“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tài)百優(yōu)榜”發(fā)布,大新縣位居第48名。[1]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yè)教育百佳縣市”。[5]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國防貧效率“百高縣”榜單發(fā)布,大新縣排名第58位。[2]

2021年1月,被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yōu)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3]

2021年6月29日,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縣”。?[8]

2021年12月,入選擬推薦命名第五批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示范單位公示名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