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對于水族的來源,民間和學術界出現殷人后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實際是針對水族發(fā)展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分支而論,都有一定的歷史性與合理性。據《百越源流史》載,大約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從中原往南遷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結構形式。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古代居住著許多部落,史學界統(tǒng)稱為“百越”。水族先民南遷之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駱越”支系中,然后逐步發(fā)展成為單一民族。因此,水族社會保留著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濃郁文化遺存。
水族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舉族大遷徙。殷商亡國之后,部分殷人南遷融入百越族群。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遷徙。公元前2世紀,秦王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發(fā)兵征剿嶺南。水族先民舉族第二次大遷徙,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由南方溯流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單一民族邁進。水族先民水族經歷了八九百年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發(fā)展,到了唐代逐步發(fā)展成為單一民族。據《唐書·地理志》、《唐書·南蠻傳》載:“貞觀三年,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拜元深為刺史,領黔州都督府?!薄柏懹^三年,以東謝首領謝元深地置縣五:都尚、婆覽、應江、陀隆、羅恭?!?“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睋甲C,應州及屬下都尚縣的治地為今三都水族自治縣上江鎮(zhèn);婆覽縣治地為三都縣恒豐鄉(xiāng),后世稱為水婆;應江縣治地為榕江縣平永鄉(xiāng);陀隆縣為臺江;羅恭縣為雷山縣。宜州北面的撫水州在今廣西北部之環(huán)江一帶。
隋唐時期,湘、黔、桂邊境一帶統(tǒng)稱為“溪洞”之地,住在這里的少數民族處于部落、部族階段,部分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yè)。在《宋史》中關于撫水州(包括撫水、京水、多逢和古勞四個縣,主要為今廣西環(huán)江一帶,及毗鄰貴州省荔波縣的部分地區(qū))的記載,可以看到“夾龍江居”水族社會發(fā)展的輪廓。當時,這里的農業(yè)生產已有相當的發(fā)展,平地廣種水稻,有“種稻似湖湘”之記載,酋長居住的地方有“樓屋戰(zhàn)棚”,并有柵欄護衛(wèi)?!捌淝踅悦尚铡駝t區(qū)、廖、潘、吳四姓。亦種水田,采魚?!睘榱朔纯狗饨ㄍ醭母邏航y(tǒng)治,撫水州的水族上層還組織地方武裝,多次“犯邊作亂”,威脅到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同時,水族首領還私自鑄造水書大錢。從蒙令、蒙漢誠、蒙虔瑋、蒙填、蒙頂、蒙承貴到蒙趕稱帝,撫水州都幾乎沒有停止過反抗壓迫的活動。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撫水州蠻“數寇宜(山)融(水)州界,轉運使俞獻可招撫,群蠻抗命,侵略不已”,后命平州刺史曹克明領兵征討追斬殆盡?!霸t以撫水州為安化州,撫水縣為歸仁縣,京水縣為長官寧縣”。為防止水族人民再與朝廷抗衡,宋王朝除改撫水州名外,還有意識地把水族人民遷移到漢族地方安置?!端问贰份d:“愿遷處漢地者七百余口,詔分置廣西信荊湖州軍,以田糧?!彼纬雠_這一決策之目的,就是要分化瓦解水族社會實力,從根本上消除西南地區(qū)隱患。從此水族社會日趨衰微。
宋末元初,水族已進入封建社會。蒙姓貴族在龍江上游的廣大地區(qū)建立了封建領主制度的形態(tài),但仍保留著較濃厚的農村公社色彩。表現在領主對轄區(qū)內土地并無絕對的支配權,人身依附關系并不牢固,而且在社會基層組織的“洞”或“寨”內,成員還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權?!岸础薄ⅰ罢眱扔凶约旱念I袖“都老”管理內部事務,遇有戰(zhàn)事則敲擊銅鼓或吹牛角,由“都老”召集成員參加戰(zhàn)斗。成員可以自由使用洞、寨公有的山林、牧場,但經過開墾的土地則歸墾者占有。對封建領主的貢賦亦以村寨作為負擔單位。
元朝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招撫政策,設置了一套從路到總管府、軍民府的統(tǒng)治機構。1283年,四川行省參政曲立吉司用武力鎮(zhèn)壓了貴州南部“九溪十八洞”的少數民族,加封少數民族首領為世襲土官,通過他們來統(tǒng)治少數民族人民。不久,鄰近的爛土、陳蒙等處的“洞長”也接受了元朝的封號,改陳蒙、合江兩洞為州并增設了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規(guī)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納貢丹砂、雄黃以及馬匹、雨氈、刀等物。
明代,水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在農業(yè)生產方面,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在較平坦的地區(qū)新開了很多水田。在過去采用“刀耕火種”的山區(qū),也已開辟為梯田,改變了過去“不以牛耕”的習慣,興修水利,灌溉田畝,生產技術有所提高,糧食產量有了增長。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產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開墾,出現了許多不向土司、土目交納負擔的“私田”,農民間分化出一部分新興的地主階級,領主經濟逐漸向地主經濟轉化。依附于農業(yè)的家庭手工業(yè)也有了顯著的發(fā)展,特別是手工業(yè)紡織產品不但可以自給,還有剩余拿到市場出售。定期趕集的初級市場也在不斷形成,并出現了較大的集鎮(zhèn)。驛站的普遍設置,在客觀上便利商旅的往來,與外地經濟往來聯(lián)系更加密切了。隨著江南漢族移民大量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水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互相學習,友好相處,對水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明代沿襲元代分封土官的辦法,在水族地區(qū)設置土司。水族人民不僅要向封建王朝交納賦稅,同時還要給土司、土千總、土目服無償勞役和各種雜派,如耕種“印田”、“塘田”、“夫田”、“鼓手田”、“筷子田”等,種某項田的農民就要負擔差役或交納某種實物,種“夫田”的要給土司抬轎。土司家庭的一切糜費、雞鴨、柴草以至筷子,都要農民定期交納。土司擁有官吏、軍隊、法庭和牢獄,對農民有生殺予奪之權。明代在加強土司制度的同時,在有條件直接統(tǒng)治的地方,則逐步實行“改土歸流”。如明初,封建王朝以武力消滅了荔波的蒙、皮、雷三姓土司以后,分置方村、蒙村、窮來村三個巡檢司。1506年又改司設縣,委派流官統(tǒng)治。在明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土司的剝削壓迫下,水族人民和鄰近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此伏彼起,較大的就有十多次。今榕江縣境內的八開土司、三都縣境內的甲早白姓土司等,也與當地的水族發(fā)生過多次糾葛抗爭。1432年水族人民在韋翁同的領導下,反抗爛土土司的斗爭;1479年水族人民支持苗族人民反抗安寧土司的斗爭;1489年水族人民圍攻鎮(zhèn)壓人民的軍事?lián)c楊安堡等。
從清初到鴉片戰(zhàn)爭的200來年間,水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平壩地區(qū),水稻畝產可達三百斤以上,已有少數從農業(yè)分離出來的獨立手工業(yè)者,在爛土、三腳屯及荔波縣城等城鎮(zhèn)出現了小規(guī)模的手工業(yè)作坊。根據嘉慶年間的記載,當時手工紡織技術已達相當水平,爛土出產的斜紋布,稱為“順水班”,行銷鄰近各縣。商業(yè)也逐漸發(fā)展起來,乾隆時,僅三腳屯州洞轄區(qū)內,農村初級市場即有14個之多,來往商旅絡繹不絕。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水族人民的統(tǒng)治,在水族的土司轄區(qū)內增設流官。這時地主經濟有了相當發(fā)展,農民的土地大量被地主霸占。至19世紀初期,水族地區(qū)已出現了擁有一千多畝田的大地主,通過地租、高利貸,對勞動人民進行剝削。英勇的水族人民與臨近各族人民掀起了多次反抗清朝統(tǒng)治者及本民族剝削階級的斗爭。1803年,荔波知縣胡蒼睿等一批贓官在赴任途中被水巖的水族農民全部消滅。從此以后,清政府派到荔波的官吏,“莫不心懷畏縮,裹足不前”。

水族姑娘
19世紀80年代以后,帝國主義勢力直接深入水族地區(qū)。農民被 誘迫大量種植鴉片,每年沿都柳江外運的鴉片達數十萬兩,農村生產力遭到了破壞。過去水族婦女紡織的傳統(tǒng)的“水家布”,因質地牢固而不易褪色,行銷遠近,這時也由于洋布、洋紗的輸入而受打擊,傳統(tǒng)紡織業(yè)變成了洋紗加工手工業(yè)。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資本有過微弱的發(fā)展,在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內開辦鐵、汞、銻等礦廠,但終于為國民黨官僚資本所壟斷,買辦資本家大肆掠奪水族地區(qū)盛產的油桐、五倍子等土特產,地主階級大量兼并土地,地租剝削由“對半分”變?yōu)榈刂魇樟缮踔疗叱?,加上高利貸和雇工等剝削,逼得許多農民傾家蕩產。法國傳教士在黔南設立了一些天主教堂,連三都縣九阡鎮(zhèn)板南村也建起教堂,教會與地主階級相勾結,橫行霸道,欺壓人民。
帝國主義扶持的地方軍閥連年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1922年,云南軍閥張開儒部路過水族地區(qū)就拉去民夫一萬余名,沿途病死者不計其數。各派軍閥竭力收編和擴大土匪武裝,形成了軍閥、地主、土匪三位一體的統(tǒng)治。從當時流行的謠諺可窺出水族地區(qū)的狀況:“官如匪,兵如篦,保安團過如刀剃?!薄案F人頭上三把刀,官家壓、地主剝、土匪燒。”在官匪聯(lián)合統(tǒng)治下的二、三十年間,水族聚居的一些地區(qū)人口減少了1/3,農村荒涼,勞動人民大多過著吃蕨根、蓋秧被、以灰水代替食鹽的悲慘生活。
近代水族人民進行過多次的革命戰(zhàn)爭,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是19世紀中葉的農民起義和20世紀初的反帝愛國運動。1855年,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水族人民在潘新簡的領導下,團結周邊布依、苗、侗、漢族人民,投入“咸同起義”,參加者達數萬人之多,轉戰(zhàn)黔南桂北,堅持斗爭達18年之久。起義軍所到之處,打倒官僚、地主惡霸,廢除苛捐雜稅,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支持,與太平軍、捻軍及回民起義軍共同構成了當時全國人民反抗清朝統(tǒng)治者的大風暴。1906年三月,水族激于帝國主義傳教士在水族地區(qū)的罪惡行徑,與當地周邊民族一起拿起武器堅持戰(zhàn)斗年余,攻打都勻府,打開監(jiān)獄,救出蒙難群眾,搗毀教堂,先后參加斗爭的群眾達10萬人以上。

水族銅鼓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進行了多次反對封建軍閥的斗 爭。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八軍經過水族地區(qū),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糧食,宣傳黨的政策,播下了革命火種。水族群眾積極地給紅軍帶路和運送糧草。1943~1944年間,水族人民為反抗征工、征糧、征兵,圍攻三都縣城。都勻套頭地區(qū)圍殲前來擄掠的國民黨黃瑤部隊,掀起了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斗爭高潮。1944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軍侵入貴州,“黔南事變”爆發(fā)。日軍在黔南橫行的18天,踐踏荔波、三都、獨山、丹寨、都勻等縣市,進退均經過水族地區(qū)。為保家衛(wèi)國,英勇的水族人民奮起反擊,打響了貴州民間抗日的第一槍和最后一槍。在這次反抗侵略斗爭中,水族和周邊各族人民自發(fā)組織起來戰(zhàn)斗,共擊斃日軍百余名,繳獲一大批軍械,譜寫了一曲壯美的衛(wèi)家保國頌歌。1949年,水族進步的知識分子潘文興,聯(lián)絡布依族知識分子覃杰等,秘密組織武裝游擊隊攻克國民黨盤踞的荔波縣城,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族稱

水族姑娘
水族自稱“?。╯uǐ)”,因發(fā)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 水,成睢人”之說。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與唐代設置的撫水州有關。開元年間(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環(huán)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族先民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這是中央王朝對自稱“睢”族群的確認,族名從此以“水”代“睢”。
此后,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現,明末鄺露《赤雅》有“亦僚類”之說。在清代及民國的史籍中,出現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稱謂。過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數民族視為未開化的族群。
1957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族稱定為水族[1]。
文化
信仰水族的信仰文化屬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疇。水族認為萬物有靈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靈崇拜,神靈崇拜構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
在水族社會中,不論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對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儀式,還是原始道德的內容及其形式與傳承方式,都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與民間知識二者相互雜糅、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特點[1]。
飲食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食酸辣調味,有“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習俗。
待客以酒為重,主人敬酒時帶頭喊一聲“秀”(即干杯的意思),眾人也齊聲喊“秀”,將酒飲盡。
服飾
水族
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水族不喜歡色彩鮮艷的服裝,而是喜歡色彩淺淡素雅,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jié)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huán),腳穿繡花鞋,素雅文靜。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
建筑水族村寨大多是同血緣氏族聚居。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擇吉行事。水族傳統(tǒng)的房屋結構,大多屬于“人樓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欄”式建筑遺風,由“依樹為巢而居”演化而來。
傳統(tǒng)的桿欄住房,在平整地基之后,先用2米來高的粗大柱頭修建穩(wěn)實的承重平臺,搭上厚實的樓板之后,才在其上架立高層的木排房架?!吧弦宰蕴帲戮与u豕?!钡讓哟蠖嘧鳛槲桂B(yǎng)禽畜,安裝石碓、石磨及堆放雜物之用。干欄木屋,既具有防潮、防蟲蛇、防盜的功能,又節(jié)約用地,頗受人們歡迎。為了納福迎祥,從屋基選擇、坐山朝向、木料準備、大梁砍伐、立柱上梁、喬遷生火等每個環(huán)節(jié),一般都依照水書的宜忌行事。
起房立柱,通常選用卯時?!懊呙病保谒畷泻猩?、開啟、發(fā)達之義。木匠師父還要迎請分管起造的水書創(chuàng)始人“六奪公”到場保佑,并以魚肉就飯祭祀。新房上梁之后,主人家用染過的布匹從大梁上垂掛下來,將馱著谷穗、新衣、布匹、秤、口袋等物品的馬匹以及水牛,牽進新屋。當天即在堂中生火,以煙大火旺為榮,取巫術相似律以期實現人丁發(fā)達、財源廣進之目的,同時省掉擇吉喬遷之煩惱[1]。
語言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字。
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臺)語支,共有聲母71個,韻母55個,聲調8個。水語與壯侗語族中的侗語、毛南語、布依語、仫佬語、壯語、傣語和黎語等有親屬關系,尤其與侗語、毛南語、仫佬語更為接近,并有許多同源詞。水語跟同語族的壯語、傣語相比,內部差別較少,各地水族群眾一般都可以用水語互相通話。水語可劃分為3個土語區(qū),沒有方言差別。第一個是三洞土語區(qū),以三洞鄉(xiāng)板南村水語為代表。第二個是陽安土語區(qū),以陽安甲乃村為代表。第三個是潘洞土語區(qū),以陽和鄉(xiāng)潘硐村的水語為代表。
水族古文字,以及用這種古文字著編的信仰文化、民間知識雜糅的典籍,水語通稱為“勒睢/泐睢”,漢譯為“水書”。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2500多個單字中,大部分為異體字。在日常生活中水族地區(qū)通用漢文。
在語言稱謂方面,水族地區(qū)普遍使用水語交流。日常交往,人們沿襲尊長、尊老的美德。村寨里的媳婦,凡見到年長的祖父母輩長者,則通稱為公、奶,見到父母輩長者,通稱為父母。結婚生育之后,習慣以其孩子的名字稱呼其為某某之父、某某之母。新媳婦到來的三五天內,每天清晨除了給新郎家擔水之外,還要為近鄰每戶挑一擔新娘水,既表示新娘賢淑孝順,也給家族認識新娘的機會。
水書水書是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編典籍的漢譯通稱。

水書
水書典籍是水族民間知識、信仰文化雜糅的巨著,被譽為 水族的“易經”、“百科全書”。水書內容博大精深,除了直接反映水族天文歷法、原始信仰之外,還兼容了水族哲學思想、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布陣攻守、倫理道德、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成為研究水族歷史文化的珍貴典籍,也是宗教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等學科研究的珍貴資料。其中,信仰文化所記載的水族眾多的鬼神,既反映了水族萬物有靈的泛神觀念,又反映了水族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經驗積累,是失敗多于成功的痛苦記憶。由于水書是水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親和力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成為全民族信仰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系水族各支系的重要精神紐帶。
2002年,水書被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作為重點民族古籍進行收藏。2006年,水書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禮節(jié)待客禮節(jié),水族重酒、重煙而輕茶。
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后,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后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jié)。
交杯酒、肝膽酒是待客敬酒難得的禮儀。水族待客以酒為貴,并有“客人不醉不罷休”的不成文規(guī)矩。水族喝交杯酒形式特殊,讓席間所有飲者聯(lián)臂舉杯,右手端著自己酒杯向右側的飲者伸去,而左手則接過左側飲者遞來的杯子,使席間形成一個封閉圓圈的互飲形式。通常由長者、尊者或客人先飲,其余的人則高呼三聲“耶--”的祝賀聲助興。
殺豬待客通常有肝膽酒的禮儀,就是將附著苦膽的整葉豬肝,用火子燒結膽管口,煮熟后一道供祭。飲用時,把膽汁注入酒里。肝膽酒表示主人真心誠意待客,象征肝膽相照、苦樂與共。加上苦膽有清火明目、降低血壓和幫助消化的功效,適量飲服肝膽酒對身體有裨益。
外嫁的女子回娘家來省親,當其返回郎家時,家族鄰里或以彩色糯米飯、或以粽子贈與,往往還附上一只雞鴨膀腿、或一塊熟的豬肉、或幾條炕魚、幾塊煎炸豆腐。這些禮儀既表示親近,又加深情感的聯(lián)絡。
水族重糯食,一挑挑的摘糯谷穗(亦稱米廉、谷廉)是婚喪起造的重要禮品[1]。
歷法水族有本民族自己的歷法——水歷。
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歷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1]。
文學水族文學的主流是民間口頭文學。這是水族人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對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以及自娛自樂的成果。這些成果歷史地、形象地反映了水族絢麗多彩的社會面貌,以及對人生美好的追求與向住。
水族民間文學,依文體分類,可分為韻文體和散文兩大類。
韻文體的作品為說唱結合的曲藝“旭早”、歌謠類。散文體按其內容和形式,可分為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諺語、謎語等類別。
水族創(chuàng)世紀神話與傳說,是水族先民在遠古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圍繞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如何形成,人類及動植物怎樣起源等主題而展開的。這些題材重大,范圍廣闊、內容深邃的遠古時期創(chuàng)世紀神話與傳說,是水族文學史上最光輝和燦爛的作品。這些作品主要包括仙婆牙媧開天地、造萬物,人龍雷虎爭天下,殷公(恩公)踩拓天地,洪荒遺民兄妹再造人煙等。創(chuàng)世紀神話,古歌占有優(yōu)勢,散文體未整理出比較完備的作品問世。
牙媧,或譯為牙巫、伢俁、牙福,是水族創(chuàng)造萬事萬物的大仙。“牙”是年長女性專用詞,意為婆、奶,“媧”為其名,或稱仙婆牙媧。仙婆牙媧是水族遠古神話中最高權威的主神,其本領最大,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人和萬物,不論在神話傳說還是古歌中,其顯赫、神圣的位置是無與倫比的。《拱恩點恒》是繼仙婆牙媧之后,殷公踩拓凡間、修補人間的男仙神話故事。
水族神話《人龍雷虎爭天下》頗具藝術特色。人和龍、雷、虎是同胞兄弟,后來大家為一穗小米、平壩田地和茅屋等財產的分割問題發(fā)生內訌。于是,天仙出主意,讓四兄弟斗法比本事,誰贏了就由誰來主宰天下。故事形象地反映了人獸同源,私有制的出現,原是公有制的滅亡,種植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用火攻戰(zhàn)勝所有對手而成為世界主人的樸素觀念[1]。
人口
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水族人口為495928人。[3]
藝術
音樂??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鑼、蘆笙、胡琴、嗩吶等,其中銅鼓最具民族特點,歷史上氏族、部落之間進行征戰(zhàn),以擊銅鼓為報警信號,后改為吹牛角代替,銅鼓曾被視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征。
??曲藝
水族曲藝,由寓言式的雙歌“旭早”演化而來,是文藝工作者從帶有一定表演性質的水族傳統(tǒng)大歌中分離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
水族曲藝由雙方表演,以唱和為主。詠唱之前,在簡單表演中說一段簡短的說白,類似小序的故事,然后再唱和。較長的曲藝,詠唱之中還往往插入說白。這種說白、唱和及簡單的表演,往往有機地融為一體,充滿哲理、情趣與歡樂。
其代表作有《龍女與魚郎》、《老虎魚虹龍》、《烏鴉與白鶴》等。
??歌謠
水族歌謠種類,按內容可分為古歌、生產歌、風俗歌、禮儀歌、風物歌、酒歌、喪歌、苦歌、情歌、婚嫁歌等。按形式可分為雙歌、單歌、蔸歌、調歌、詰歌等,而以雙歌、單歌居多。有的習慣把酒席上唱的歌稱為酒歌或大歌,而把在其它場合唱的歌稱為小歌。
水族歌謠的句式結構有七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而以七言句居多。七言句呈三、四字分節(jié)停頓,如漢歌的“朝思暮想盼情郎”,水歌往往唱為“盼情郎日夜都想”。歌謠十分注重押韻,有“無歌不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且押韻自由,頭韻、腹韻、尾韻交織使用,且變韻快,沒有一首歌是一韻到底,人們稱為回環(huán)交織的流水押韻法。
水歌多用比喻,尤其以隱喻最為普遍,其次是擬人、復沓、排比、反問、設問等手法。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傳播,都勻市等一些地區(qū)多唱漢族的七言句民歌,但吊喪歌依舊用水語演唱[1]。
舞蹈水族的民間舞蹈藝術有銅鼓舞、角鼓舞、蘆笙舞、斗角舞等,每逢節(jié)慶即舞蹈助興。
水族斗角舞由兩個演員頭戴牛頭道具,在眾人吹蘆笙舞曲與女伴舞者圍成圓形舞場,斗角表演者做各種斗角姿態(tài),將生活中的斗牛表演的惟妙惟肖。
水族蘆笙舞由男人吹奏蘆笙領舞,女人跟在后面隨著蘆笙曲調的變化,踏著節(jié)拍跟隨著領舞者的舞姿去變化著同一的動作。
水族角鼓舞是用兩端植入一對水牛角大革鼓為主要道具而得名。舞蹈時,在角鼓、銅鼓鼓點的導引下、男生吹蘆笙出場,女生尾隨其后翩翩起舞。其間,還插入斗牛、收割、男女情愛的舞蹈內容[1]。
工藝水族的手工藝品有剪紙、刺繡、印染、雕刻等。水族的石雕頗具盛名。
水族馬尾繡最具特色的刺繡工藝,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馬尾繡用馬尾作原材料,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纏繞在馬尾絲上,成為類似低音琴弦那樣的白色預制繡花線,然后按照傳統(tǒng)紋樣,將這種白色繡線盤繡于花紋的輪廓上,中間部位再用7~9根彩色絲線編制的彩色扁線填繡,馬尾繡背帶是以馬尾繡為主要繡法,綜合了一些其他繡法的刺繡杰作,集中體現了水族刺繡的精湛技藝。
此外,水族的刺繡還有平繡、空心繡、結線繡、螺線繡、絞繡、皺繡等[1]。
習俗
生產水族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建立在小家庭的基礎之上,生產工具主要有:犁、耙、釘耙、耥耙、秧耙、踏犁(步犁)、篤撬、薅鋤、挖鋤、鏟鋤、手鋤、斧頭、柴刀、鐮刀、鋸鐮、摘刀、谷桶、木錘、鐵錘、水碾、舂碓、扁擔、扦擔、鑿子、推刨、鋸子、梭鏢、弓箭、鐵夾、鳥槍、火炮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摘刀、踏犁(步犁)。摘刀,主要用于采摘糯稻、紅稗及喂牛的芭茅草。采摘時,右手持刀,一次一穗或一刀一根把采摘的物品摘下,然后結束成把,以便于搬運或晾曬。踏犁,適合于山區(qū)深翻土地,既省力而又不踩板泥土,頗受農戶歡迎。農活,一般入冬之前挖泡冬田、翻稻茬田,讓冰雪扎松土壤及殺死蟲害。入冬之后,抓緊割草積肥??扉_春時,就準備修整水塘、水渠、水溝。在古代,山區(qū)梯田的開發(fā),大多利用冬季農閑時節(jié)進行。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歷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jié)與端節(jié),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jié)。過去,人們認為在稻作生產關鍵階段,博得稻神歡心才能獲取稻作豐收,因此從浸種、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個關鍵階段,往往要依據水書擇吉行事。開秧門之前,將兩把稻秧帶到家中以魚肉酒飯供祭,請盛裝的年輕媳婦主祭,喃喃祈求神靈保佑稻作豐產:“別人的稻谷用摘刀采摘,我家的稻谷用斧頭砍。斧頭砍根樁,摘刀摘尖稍……”。然后,由這位媳婦帶著秧苗先下田栽幾行之后,盛裝待命的其他婦女才紛紛下田勞作。開秧門儀式,既是對稻神的尊重,又是運用相似律的巫術原理,讓少婦旺盛的生殖力轉嫁到禾稻上,祈求獲得更大的豐產。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qū)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yǎng)魚、稻田養(yǎng)魚是水族地區(qū)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yè)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tǒng)習俗[1]。
節(jié)日水族的歲時節(jié)日有20多個,如端節(jié)(借端、吃端)、卯節(jié)(借卯)、額節(jié)(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jié)(敬霞、拜霞)、春節(jié)(借薦)、清明節(jié)(掛青、掛社)、端午節(jié)(借王)、銅鼓節(jié)、洗澡節(jié)(六月六)、黃飯節(jié)、花椒節(jié)、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jié)、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jié)(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端節(jié)
,是水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水族人把這個節(jié)日當成漢族的春節(jié)一樣來過。端節(jié),水語稱“借端”,意為吃端,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jié)。2006年,“水族端節(jié)”、“水族卯節(jié)”,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貴州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節(jié)是水族過節(jié)范圍最廣、人數最多、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節(jié)日,被譽為水族最盛大的年節(jié),也屬世界上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年節(jié)。端節(jié)在水歷年終12月及新年正月期間過節(jié),對應陰歷八九月,正是桂花飄香,稻谷成熟時候。古華夏稱新年正月為端月,端月的第一天稱端日,水族至今依舊如此稱呼。端節(jié)祭祖要忌葷,以魚為至珍祭品,魚包韭菜是傳統(tǒng)的供饌。祭祖除了豐厚食品之外,還將鋤犁和鐮刀等生產工具擺上,借以啟迪后裔繼往開來,靠勞動去開拓幸福。水族端節(jié)屬古代稻作物候的部落慶典遺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惫仁鞈c典曰過年。水族的水歷,以及盛大的端節(jié),準確詮釋漢字“年”的本義。端節(jié)以亥日為主干推算節(jié)期,古代分九批,現在分七批按地域或氏族村寨輪流過節(jié),其間還有地支午日、未日、酉日過節(jié)的。端節(jié)首尾間隔,一般年成歷時50余天,閏年為60余天。首批端節(jié),從都勻市套頭地區(qū)開始,后面六批端節(jié)輪到三都縣、獨山、荔波、榕江、丹寨、雷山等縣的水族。過端階段,村村寨寨敲擊銅鼓皮鼓,吹笙唱歌,徹夜不絕,終月不止,親友和周邊民族來走訪祝賀,水族山鄉(xiāng)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端節(jié)賽馬是水族先民在發(fā)祥地的征戰(zhàn)遺風,逐步演化成為重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也是南方民族獨有的習俗。賽馬在約定的“端坡”上舉行。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聚集這里。當跑道主祭人拔掉草標,高呼“開端、開年、開道”之后,眾騎手揚鞭奮蹄,競相奔馳,一片歡騰?!岸似隆鄙线€有文藝節(jié)目演出,有各種商品出售,成為人們情感和物質交流的盛會之地。
額節(jié)
,意為吃額,是荔波縣永康、拉交地區(qū)水族的年節(jié),除了沒有跑馬活動之外,過節(jié)的時段與內涵與端節(jié)相似。卯節(jié)
,水語稱“借卯”,義為吃卯,在夏收夏種結束之后的水歷9~10月間(對應陰歷5、6月)分四批過節(jié),是預祝稻作豐收與人口增殖的重大年節(jié)之一。頭三批分布在荔波縣的水利、洞托、水浦等地。最盛大的第四批卯節(jié)是三都縣九阡鎮(zhèn)、荔波縣永康等地關尾。節(jié)期在《水書》中被認為是“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jié)”。卯節(jié),以地支卯日為節(jié)期,并以辛卯日為上吉,以丁亥日為至兇,擔心旱象嚴重影響收成。以祭祖、祭祀稻秧、祈雨、對歌為主要內容,是祈求稻作豐產和人口增殖的傳統(tǒng)年節(jié)。三都縣水各村的卯節(jié)、卯坡,已作為重要的旅游文化開發(fā)。蘇寧喜節(jié)
,水語音譯,義為水歷四月丑日節(jié),水歷四月對應陰歷臘月,源于對生母娘娘祭祀的古節(jié),被譽為水族的婦幼節(jié),是貴州省三都縣和勇村板孔、吉勇及相鄰的獨山縣火寨等地的年節(jié)。節(jié)日期間,人們互相走訪慶賀,而娃兒們卻別有一番樂趣,他們提著特制的小提篼,結隊挨家逐戶去討吉利的年飯。受到人們的熱情地接待,給每人散發(fā)彩色糯飯、肉塊、豆腐干及紅雞蛋等。銅鼓節(jié)
,是居住在都勻市基場、陽和兩鄉(xiāng)的水族,于清明節(jié)后第一個卯日在陳蒙坡丫口寨歡度的節(jié)日。相傳先祖遷來時,部落斗爭頻繁,虎豹成群,經過努力解除了災害。各村寨聚會商定,從此于清明過后卯日這一天聚會陳蒙坡歡慶勝利,相因成節(jié)。此外,還有獨山縣羊場地區(qū)農歷六月六日在溫泉過的洗澡節(jié),三都、荔波等地傳存敬雨水神的古樸“霞節(jié)”等。云南富源縣古敢鄉(xiāng)水族的節(jié)日還有二月二祭白龍(中和節(jié),或稱祭小白龍)、三月祭龍節(jié)(地支巳日過節(jié),是古代上巳節(jié)的遺風)、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等。祈求風調雨順,年歲豐稔,村寨平安[1]。婚戀水族婚姻沿襲傳統(tǒng)習俗,恪守同宗血緣不娶、異宗異姓氏族開親的原則?!案改钢?,媒妁之言”,依舊是水族地區(qū)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門當戶對,講究明媒正娶。即使當代,戀愛不十分自由,婚姻難以完全自主的現象較為普遍。水族很早就實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時代出現的納妾現象也為數極少。水族古代議定婚姻范圍十分嚴肅,由此產生《倒栽杉》、《倒栽楓》和《破姓開親》的種種傳說。同時,與當地的習慣法緊密相連,故有“南低宇,吃不得”之諺語,即同血緣家族屋檐下的吊喪肉吃不得,特別注重婚姻集團內部的凝聚作用,即使相隔的年代久遠也不能開親。違反上述原則,習慣法最嚴厲的是沉埋處罰,尚未發(fā)現鋌而走險的事例。魚是水族的圖騰崇拜物。在婚俗中魚常作為信物、圣物出現。締結婚姻時,在荔波、九阡等地請媒人提親時,男方母親悄悄把包好的幾條小干魚置于盛著禮品的竹籃底部。而女方之母收到禮品時,也首先查看籃底是否有小干魚。若應允婚事,則收下禮品和干魚。新娘出閣之前的祭祖席上魚更不可少,新娘還要吃下一筷魚,以獲得祖宗保佑。迎親時,女方要看到男方帶來的罩魚籠和象征大魚的金剛藤葉子等信物,才能發(fā)親。迎親進門時,要用魚水罐祝福,即用新的小罐子盛上井水和兩條小魚,放在大門及新房門口,祝福新人如魚得水,恩愛白頭,并獲得魚類旺盛的生殖能力。為了家庭人丁興旺,民族強盛,魚作為聯(lián)姻的信物、圣物的習俗,在水族社會中世代傳承而不衰。
女方允親之后,通常要吃認親酒、定親酒,男方向女方家送上一頭肥豬、銀飾、禮金、服裝及紅糖等若干禮品,公開聯(lián)姻消息。吃大酒接親,聘禮悉數送上,場面更為壯觀。迎新娘進家,新郎的家人全部退到屋外,虛掩大門迎候。大門外放著柴塊,或放著打菜的竹籃及刀具。當盛裝的新娘來到大門口,順手抓起門外的柴塊或提籃推門進家,象征勞作歸來的家庭主人,并靠勞動開創(chuàng)幸福的新生活。當新娘正要跨進大門時,新郎的母輩一人往往朝新娘身上噴一口水,或用一束芭茅草拂拭,或撒一把常青的樹葉,借以驅除途中可能染上邪氣的綠眼鬼,從此幸福吉祥。水族傳統(tǒng)婚禮,新人沒有拜堂和鬧新房之禮俗,當晚由伴娘陪宿,次日回娘家。過幾天,新郎把新娘請來之后開始過新婚生活。過去舅爺的權力大,有優(yōu)先娶姑媽女兒為媳婦的權力,俗稱回娘頭親?,F在,回娘頭親習俗已逐步消失,外甥女即使出嫁,作為交往禮儀只給舅父送一般性的禮物。傳統(tǒng)婚禮,新郎一般不迎親,而請幾位未婚男女充當姨娘、舅爺的“菲、?!贝?,大多數地區(qū)的新娘撐傘徒步行走,但有“忌踩腳印”之習俗,即遇上抬死人或有另外新娘經過的路段,要背新娘避讓以消災。都勻市套頭地區(qū)的水族,還保留著由兄弟全程背新娘送到新郎家的古俗[1]。
喪葬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同時,喪葬又成為水族傳承孝道和祭祖禮儀、調整人際關系、提升血緣氏族凝聚力、交流社會知識的重要活動。水族的厚葬,并不體現在隨葬、陪葬物品的貴重與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墳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這種現象遠遠超過相鄰的周邊民族。在過去的50多年間,水族地區(qū)的石棺墓和大型墓碑被毀了大多數。目前,僅余下三都縣引朗石棺墓、荔波縣水浦石棺墓等兩個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水族石棺墓有二、三層,外形與干欄住房結構相似,并雕刻有精美的花鳥魚蟲及人物故事等圖案。水族喪葬的隆祭之風,還表現在為死者舉行的各種盛大而復雜的吊喪“開控”活動,有的稱為“砍利”。吊喪活動規(guī)模大小,往往依據孝家經濟實力而選擇“小控”、“中控”、“大控”和“特控”。特控又稱“控臘”的規(guī)模最大,過去只有大戶人家才能擔負得起。水族大多數地區(qū)吊喪要忌渾吃素,以魚主祭品,奉獻犧牲男喪重馬及水牛,女喪重水牛及豬。喪葬吊喪活動,有條件的要吹蘆吶、跳舞、唱歌、演花燈、耍龍舞獅、制作各類紙扎的旗幡傘蓋等,客觀上成為水族民間工藝美術、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會娛樂的重要活動。
過去,水族地區(qū)有“人死飯甑開”之說,吊喪期間無論是誰來到,孝家都要供給飯菜接待,或讓來者在吊喪場中的谷桶里任意取用糯飯充饑,開銷頗大。為了消除喪葬活動中低沉的氣氛,都勻套頭的水族男女青年有用藍綠黑等冷色調顏料打花臉戲耍的習俗。水族喪葬的久祀,體現逢上清明節(jié)要掃墓,逢年過節(jié)或家里遇到重大紅白喜事,要為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三年守喪過了之后,還要舉行隆重的除服活動。盡可能為亡人立碑紀念,是水族悠久的傳統(tǒng)習俗。水族地區(qū)遺存的眾多石棺墓、樓閣碑墓,就是這種遺俗的見證。水族過分重視吊喪活動,過去有些家庭為其所累,借債勉強支撐,結果人勞財散而一蹶不振。
由于喪葬活動集中地反映了水族社會倫理道德觀念,信仰世界的生死觀與鬼神觀,也反映了從祭祖中尋求永生和納福發(fā)展的功利目的,因此成為集中傳承孝道和社會知識的重要實踐活動,成為禁忌最繁多、禮節(jié)最繁冗的民俗活動,也成為民間運用水書、鍛煉水書先生的絕妙機會。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qū)的圖騰崇拜物,在祭祀祖先和喪葬活動中,魚的圣物角色尤其顯得突出。當有人過世,首要大事是通知氏族成員忌葷吃素。水族吃素,只忌禽畜獸類的油肉,不忌水產魚蝦之類,而以魚為最珍貴的祭品和待客的佳肴。吊喪食素,既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緬懷和對孝家的尊重與同情,又是維系氏族情感、增強和提升氏族凝聚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有用面粉拌和植物油制成魚蝦蚌蟹的水產類模型祭品,有的還以活魚祭祀墓穴,有的要將魚卵撒在新墳封土上等習俗。魚是水族的圖騰,魚卵象征水族后裔興旺發(fā)達。今天的子孫,就是明天的祖宗。死與生,老與少,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生不息,把家庭興旺和民族昌盛的美好愿望,都貫穿在喪葬的活動之中。水族重土葬,還分淺葬、假葬、深葬,以及杜絕惡性遺傳的倒罈葬等。隨著社會的進步,水族地區(qū)喪葬活動逐步呈現不擇吉下葬,而以亡人過世三、五天為葬期的新局面,而且喪儀逐步簡化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風尚[1]。
名人
為了反抗歷代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水族人民進行過多次英勇的斗爭。早在北宋時,包括水族先民在內的“撫水州”僚人就曾掀起過多次反抗宋朝壓迫剝削的武裝起義,以大中祥符九年(1016)的反饑餓武裝暴動為最著名。1855年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在今三都縣九阡地方舉行武裝起義,參加者以水族為主,人數達萬人之多。起義爆發(fā)后,他們隨即聯(lián)合古州“七十二寨”的苗族、侗族起義軍圍攻荔波縣城,一舉擊潰清軍五個營,聲勢大震。1858年至1866年,水族、布依族、苗族起義軍與太平軍石達開部互相配合,在黔南地區(qū)開展了英勇斗爭。此外,水族人民還參加布依族羅光明領導的上江農民起義和苗族領袖張秀眉領導的農民起義,前后堅持斗爭達18年之久。
水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21年,他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山東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并曾兩次回貴州,對水族地區(qū)的革命斗爭有一定影響。1931年光榮犧牲。1930年,廣西左右江紅軍全力北上,途經水族地區(qū),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組織群眾進行反壓迫反剝削斗爭,播下了革命火種。1944年,日本侵略軍侵入黔南,水族人民自動拿起武器,在九阡地區(qū)一舉殲滅日寇100余人。
鄧恩銘是水族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響,其因有二,第一,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樣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一)》紀念郵票一組,鄧恩銘的形象在第三枚郵票上,凡是集郵的人或收到貼有這枚郵票的郵件的人,都會知道他。

鄧恩銘
鄧恩銘,原名鄧恩明,1901年1月生于貴州省荔波縣水浦村的一個水族勞動人民家庭。1917年秋,他小學畢業(yè)后,因家境困難,赴山東省投奔自己的二叔,進入濟南市省立第一中學讀書。在五四運動中,他走上革命道路,被選為一中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兼出版部部長,主編???。在此期間,他與王燼美同志結為戰(zhàn)友,并進一步接受了馬列主義。1920年11月,組織勵新學會,創(chuàng)辦《勵新》半月刊,并參與組織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與王燼美一起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次年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貒螅沃泄睬鄭u市委書記、山東地委書記,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和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1927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8年12月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領導越獄斗爭。1931年4月5日,英勇就義,年僅30歲。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鄧恩銘,英名不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