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況
地貌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nèi)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北,并與后者大致平行。其走向受噶爾藏布—雅魯藏布江斷裂的控制。
岡底斯山脈西起喀拉昆倉山脈東南部的薩色爾山脊(北緯34°15,東經(jīng)′78°20′),東延伸至納木錯西南(約北緯29°20′,東經(jīng)89°10′),與念青唐古拉山脈銜接。海拔一般5500~6000米。西段呈東南走向,主要支脈阿隆干累山以同一走向并列于主脈北側(cè),山體寬約60~70公里。位于該段的主峰──岡仁波齊峰(梵文又稱開拉斯峰),乃佛教著名圣山,在佛經(jīng)中稱為“底息”,為信徒朝拜巡禮之地。該峰底部為燕山期花崗巖,其上為厚達2000米的始新世礫巖和砂巖層;峰體呈錐狀。在東經(jīng)84°左右,山脈轉(zhuǎn)為東西走向,山體漸寬,至東段寬達100公里。山脈中段因北西、北東兩組構(gòu)造斷裂活動形成許多縱向塊斷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亂、脈絡不清。
東段海拔7095米的羅波峰(冷布崗日,崗日藏語為雪山,又如普若崗日、崗日嘎布山)為岡底斯山脈最高峰。
地質(zhì)
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底斯山脈開始隆起約當白堊紀中期,至早始新世后又經(jīng)強烈上升。有人認 為岡底斯山脈是印度地塊與亞洲地塊中晚始新世相撞、擠壓、斷裂與褶皺上升的結(jié)果,兩地塊的縫合線在岡底斯山脈南麓、印度河流域—雅魯藏布江谷地一帶。岡底斯地區(qū)火山巖廣泛分布。時間上從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不同的發(fā)育;分布地區(qū)上看,前二疊紀火山巖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東北部地區(qū);華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巖主要分布于中東部地區(qū);燕山期是西藏火山巖發(fā)育的鼎盛時期,主要分布于西藏的中南部地區(qū);喜馬拉雅期火山巖主要分布于岡底斯地區(qū)和其北部的可可西里地區(qū)。
岡底斯火山—巖漿弧中段,從古生代開始就有火山活動。中生代以來火山活動頻繁,以新生代始新世最為強烈,所形成的火山巖厚度大、巖石種類繁多、巖相類型齊全。尤其是邦多地區(qū),火山構(gòu)造復雜多樣、在空間上成群、成帶鑲嵌疊置,構(gòu)成了別具一格的火山地質(zhì)景觀。剖面研究表明,這套火山巖由南向北可分為3個噴發(fā)旋回:第一旋回由安山質(zhì)-英安質(zhì)-流紋質(zhì)熔巖、火山碎屑巖組成;第二旋回由安山巖組成;第三旋回以含堿較高的粗面-英安質(zhì)熔結(jié)凝灰?guī)r和安粗巖為特征。3個旋回反映了火山作用以間歇性的爆發(fā)和噴溢為特征,而且,從早期至晚期巖漿由中性向中酸性和偏堿性演化。
水系情況
岡底斯山地勢高聳,為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嶺。印度河流域上源獅泉河發(fā)源于岡底斯山北側(cè),朗欽藏布(象泉河)發(fā)源于南側(cè),進入印度境內(nèi)稱薩特萊杰河(Cis-Sutlej)。
這里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氣候變化反復無常,湖泊雖然很多,但都是鹽堿水。
自然資源
植物
岡底斯山和藏北無人區(qū)的藏羚羊
岡底斯山脈南側(cè)即通稱的藏南地區(qū),氣候溫涼稍干燥,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qū)為灌叢草原,較高地區(qū)為亞高山草原。這一地區(qū)草場遼闊,耕地集中,為西藏自治區(qū)人口集中,農(nóng)牧業(yè)發(fā)達的地域。其北側(cè)為羌塘高原內(nèi)流區(qū),氣候嚴寒干燥,以高山草原為主。絕大部分土地只宜放牧綿羊和牦牛或為無人居住的荒寂原野。岡底斯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屬大陸性半干旱類型,基帶為高山草原帶(北坡)和亞高山草原帶(西段南坡)或山地灌叢草原帶(東段南坡),往上依次為高山草甸帶、高山冰緣植被帶及高山永久冰雪帶等。動物岡底斯山貓生活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屬于野生山貓。除了岡底斯山貓還有野馬和藏羚羊群,其他野生動物如鹿、藏野驢、野牦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現(xiàn)在這里。
礦產(chǎn)2001年位于岡底斯山脈中東段發(fā)現(xiàn)一個世界級的銅礦帶,的這個銅礦帶 的遠景資源量可達2300萬噸。這個銅礦帶由三部分組成:岡底斯中南部的礦帶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約30至40公里,遠景資源量可達1500萬噸以上;岡底斯南緣的礦帶長100公里以上,寬約10至15公里,銅資源量可達300萬噸以上;岡底斯中部的銅資源量遠景可達500萬噸以上。這一世界級銅礦帶不僅蘊藏著大量的銅,而且富含鐵、金等其他礦床,鐵礦的遠景量在兩億噸以上。
宗教文化
??諸多宗教發(fā)源地
岡底斯山地區(qū)氣候干燥,寒冷,空氣稀薄,幾乎荒蕪人煙。
但是在藏傳佛教中,岡底斯山是一座神山。按照密宗講,它象征密宗中本尊勝樂和佛母金剛亥母;還有的佛教徒則認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圍有五百羅漢侍守。自古以來是中亞和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圣的圣地。印度有一寺廟叫“濕婆神廟”,印度語稱“凱拉散塔”,其建筑結(jié)構(gòu)也酷似此山?!锻罆愤€認為,印度教的財神閻婆羅所統(tǒng)治的國度就在此山,山周圍的幾座山峰就是財神的寶庫。耆那教也視岡底斯山為一座有靈性的圣山,是該教創(chuàng)始人勒夏巴哈獲得解脫的地方。

岡底斯山脈
苯 教發(fā)源于岡底斯地區(qū),對它崇拜由來已久。苯教認為此山是萬山之王,是諸天神的住處,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還有個苯教神祇住在此山。的岡底斯山及其周圍的湖泊、河流等大自然造就了崇尚自然界的苯教,而古代藏人又被這天地間的龐然大物所震懾,因此對它產(chǎn)生敬畏繼而是崇拜心理,并尊它為象雄王國的神魂山。苯教還認為天像一蓋傘,地像一蓮花,岡底斯山就是傘把和蓮花的根莖;它處于世界的中心,是諸天神的住處,是連接天上人間的天梯;祖師先饒米沃且之化身就是沿著天梯下凡的,還有360位本教的神住在此山中。
岡底斯山不僅是苯教的發(fā)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發(fā)源地。有些學者進一步推測分析認為,東南亞地區(qū)的許多宗教,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屬一個源頭,最早都起源于岡底斯山。
印度教徒認為,只要朝拜過岡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了。圍著岡仁波齊轉(zhuǎn)一圈(約六七十公里),可洗盡一生罪孽;轉(zhuǎn)上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轉(zhuǎn)上百圈,便可以升天成佛。每12年一次的馬年朝山盛會更是延續(xù)至今。人們都相信,馬年來岡底斯朝圣一次,等于常年朝拜13次,因為大小眾神都會在馬年聚集于此。
來岡底斯朝圣,是佛教徒、印度教徒、本教徒或印度耆那教徒的畢生夙愿。對于那些來自拉薩、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的藏民,和那些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或巴基斯坦的信徒而言,岡底斯朝圣之途無比神圣,一路上充滿艱辛。兩只腳板走上半年甚至一年,有的要穿過無人區(qū),有的要翻越喜馬拉雅山,有些人甚至倒在朝拜的路上。朝圣過后能夠平安回到家鄉(xiāng)的人,受人敬重。據(jù)說過去在印度、不丹和尼泊爾,教徒和喇嘛前往朝山時,在國內(nèi)可以免費乘坐馬車。居住在岡仁波齊附近的阿里人擁有岡底斯就擁有了一種至尊和財富,他們?nèi)ツ岵礌?、印度或青康藏區(qū),只要一說他們來自岡仁波齊,就會受到特殊禮遇。
??多種文化匯集中心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岡底斯山又占據(jù)著獨特的地位。古時,這里有一條商道通往中亞和歐洲,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第二條古道,有人稱為“麝香之路”。這條商道不僅使東西方經(jīng)濟在這里得以接軌,而且東西方文化也得到交流、融合。藏民族樂于把自己的土著文化之根追尋到西部的大食地方,這說明了藏族文化和西部文化、特別是同中亞地區(qū)的諸文化之間自古就有交流融合的歷史。
??藏族的文明的曙光
岡底斯山文化學家認為藏族文明的曙光——誕生在象雄中部的微莫隆仁地方。古代文獻中說象雄西起大食,東至安多,而微莫隆仁大約在今岡底斯山下、瑪旁雍措湖邊的古格地方。因此,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措周圍是藏族文明的先驅(qū)苯教的發(fā)z源地。事實上,微莫隆仁早已因是苯教創(chuàng)始人先饒米沃且的降生地而聞名。
??傳說

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峰
在岡底斯的名字里,“岡”為藏語,意即“雪”,“底斯”為梵語,“雪山”之意,兩種文字合二為一得此名稱。《底斯山湖志》有言:岡底斯山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聳云霄,山脈雪峰林立,天寒地凍。山上時??梢姳杈К摗⒈S、冰蘑菇冰清玉潔,山洞如同水晶宮,山峰之間多有凌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巖疊嶂、大石壘壘,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岡仁波齊則像國王的龍床,周圍群峰則是他的臣民。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按照佛教密宗的說法,岡底斯山是勝樂大尊的圣地。因此,尊勝樂為本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雪山作為修行之地,在神山當下仍有許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顯宗的說法,岡底斯是十六羅漢中出支羅漢的圣地。據(jù)說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入藏傳教,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有敲擊檀板之聲,以為是羅漢中午用餐之時,便對眾人說:“羅漢敲午鐘了,我們也用膳吧?!眰髡f自此以后,凡來岡底斯山朝圣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
旅游信息
景點??止拉浦寺
止拉浦寺座落在岡底斯山背面的大拐彎處,白龍河、東龍河和卓瑪拉河在此匯流而下。止拉浦意思為白牛角洞。它的對面是分別象征著觀音、金剛持和菩薩的三座山峰。
??江扎寺
江扎寺是直貢噶舉派的多杰增巴所建,是直貢噶舉的根據(jù)地。往西則到了賽龍寺,相傳這是多杰增巴的弟子布窮的修持地。繞過因揭陀山就到了直貢噶舉十三塔。塔中分別供著17位直貢法嗣的法體,自此再向前則回到起點。內(nèi)圈還要經(jīng)過兩座湖,小噶巴拉湖水呈白色,而噶瓦拉水則呈黑色。轉(zhuǎn)山的人都愿意在噶巴拉湖邊取些圣上圣水帶回家為供物。
??托吉錯
托吉錯,意為慈悲湖,傳說在此湖中沐浴,能洗凈身上的污垢和孽障,有助于精神的升華,只是由于湖水冰涼,人們無法實現(xiàn)這一愿望。翻過山口下到岡底斯山東面谷地,路經(jīng)第三座寺廟一一松楚浦(變幻寺)。相傳此寺也是后人因紀念米拉日巴與那惹本窮斗法而建造的。
??象隱居洞
據(jù)說蓮花生曾在此洞修行,并埋藏了佛經(jīng)。從這里向北走去,順著狹長的河谷,到了長壽三組峰,它們分別是度母山、阿彌陀佛山和維古那山。
路線有五條路可以到達岡底斯山,除去尼泊爾和印度的兩條朝圣線路,另有三條是:
阿里北線拉孜-措勤-改則-革吉-獅泉河-塔欽,距拉薩2021千米,距拉孜1670千米。
阿里南線薩嘎-仲巴-巴噶-塔,距拉薩1338千米,距拉孜847千米。南線是去岡底斯山最直接的一條路。沿雅魯藏布江上游峽谷而上,沿途可欣賞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雪峰,還能見到藏羚羊。這條路是汽車自然壓出來的,并無人修整,逢雨季時,車很容易在過河的時候熄火,當下主要的河流小溪上都架起了水泥公路橋。
新藏線喀什-葉城-麻扎-界山大坂-多瑪-日土-獅泉河-門士-塔欽,距喀什1671千米。
食宿岡底斯賓館,是當?shù)刈?a class="dict" href="/azsoft/eh2754144.html">著名的旅店,岡底斯賓館東門外就是神山下著名的拉薩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