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15],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xiàn)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xiàn)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10]”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中文名

秦始皇陵

外文名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所屬國家

中國

景區(qū)等級

國家5A級景區(qū)

占地面積

56.25km2

著名景點

兵馬俑,驪山

墓主

秦始皇嬴政

出土文物

秦始皇兵馬俑

建造時期

秦朝

地理位置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

文物類別

帝王陵墓(中國歷史上第一座)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環(huán)境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發(fā)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郁,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于驪山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于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后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jīng)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jīng)始皇冢北?!笨梢婔~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后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jīng)過。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笨梢姰斈甑臏厝c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歷史沿革

營建歷史

擇址

秦始皇陵

出于現(xiàn)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執(zhí)政于都城咸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之所以這樣做,據(jù)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17]

酈道元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多數(shù)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拔髂嫌缰^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于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于傳統(tǒng)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辟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嬴政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jīng)_”之地,恰恰處于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于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wèi),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營建人

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jiān)工。共征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shù)最多時近于80萬,幾乎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shù)的8倍。[16]

營建過程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shù)之多、持續(xù)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設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創(chuàng),早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1]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初期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tǒng)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后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guī)模和基本格局。[1]

中期階段。從統(tǒng)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guī)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guī)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最后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歷時3年多,這一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在這一階段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shù)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zhèn)附近),秦帝國危在旦夕時。此時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fā)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2]二世當即準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1]

歷代狀況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jù)《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guī)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秦始皇陵

劉邦擊敗項羽后,定都長安,建立西漢。為了籠絡天下人心,于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著令20戶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統(tǒng)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護。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穩(wěn)?!稘h書·劉向傳》記載,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結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尋找,不料竟然走進了秦陵地宮,引發(fā)大火,將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對《漢書》所記,《水經(jīng)注·渭水》也作了補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p>

新莽末年,赤眉軍盜掘秦始皇陵,將發(fā)掘出的葬具、銅槨熔化掉,以取銅材。

魏晉時期,后趙統(tǒng)治者石虎又盜掘秦陵。

唐代末年,黃巢攻入關中,秦始皇陵經(jīng)歷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破壞。黃巢盜秦陵一事歷代都有傳說,明人都穆《驪山記》云:“始皇陵內城周五里,舊有四門,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門也。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項羽、黃巢皆嘗發(fā)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虛冢耳?!倍寄隆扼P山記》中所記黃巢盜秦陵的事情,在新、舊《唐書》均不見記載,所以,不少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五代時,軍閥溫韜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guī)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下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清光緒年間,秦陵又一次被盜墓賊光顧。當?shù)毓俑@悉后立即派人趕來調查,發(fā)現(xiàn)盜洞后將洞口用實物封死不留痕跡,嚴加看護,防止再次被盜。但這樣重大的事情,地方志卻沒有記載,所以可能是現(xiàn)代版本的“牧羊人尋羊燒之”。[3]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政局混亂,社會動蕩,在陜軍閥又一次挖掘秦陵。劉鎮(zhèn)華是河南軍閥,發(fā)跡于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民國十五年(1926年),劉鎮(zhèn)華率十萬“鎮(zhèn)嵩軍”由豫西進入關中,將楊虎城、李虎臣二部圍困于西安城長達8個月之久,城內餓死和戰(zhàn)死的軍民有好幾萬人,時稱“二虎守長安”。劉鎮(zhèn)華盜秦陵就發(fā)生在其主政陜西期間,并且,被其盜掘的并不僅僅是一座秦陵。

除劉鎮(zhèn)華外,原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戰(zhàn)壕”。知情人后來稱,孫連仲是暗渡陳倉,裝模作樣,實際是在盜陵。

結構布局

秦始皇陵陵區(qū)分陵園區(qū)和從葬區(qū)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千米。

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

仿建咸陽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

以封土為核心,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置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的屬天子之禮,是帝國頒布政教法令的地方。

宏偉壯觀的門闕和寢殿建筑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構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態(tài),而這種形態(tài),顯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和都城格局。[4]

構造特點

整個陵園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陵園的核心是地宮。秦陵地宮位于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于秦始皇生前的“宮城”。

其次是內城。內城是秦陵園的重點建設區(qū),內城垣內的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的南半部較為密集。內城北半部的西區(qū)是便殿附屬建筑區(qū),東區(qū)是后宮人員的陪葬墓區(qū)。這種布局清晰地說明:內城南部為重點區(qū),北部為附屬區(qū)。而南北兩部設施的內涵,均屬于宮廷的范圍。

再次是外城,即內外城垣之間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區(qū)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南、北兩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遺跡、遺物。這種布局說明外廓城的西區(qū)是重點區(qū),其內涵為象征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與內城相比,顯然居于附屬地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qū)。有三處修陵人員的墓地、磚瓦窯址和打石場等,北邊發(fā)現(xiàn)有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及酈邑建筑遺址,屬于最次級邊緣的地位。

陵區(qū)布局

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發(fā)現(xiàn)一道東西向夾墻,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陵園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東西兩側。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冢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規(guī)范的帝王陵園。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園的總體布局與其它國君陵園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布局上體現(xiàn)了一冢獨尊的特點。過去發(fā)現(xiàn)的魏國國君陵園,其中并列著3座大墓,中山國王陵園內也排列著5座大墓,秦始皇陵園內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冢獨尊的特點。而其它國君陵園的布局則顯示了以國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點。這一區(qū)別正是秦國尊君卑臣的傳統(tǒng)思想在陵寢布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別于其它國君陵園。其它國君陵園大多是將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內城南半部。有學者認為這是按照“以西為上”的禮制安排的。從陵園總體布局來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家圍起于陵園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樹草木以象山"的設計思想決定的。

三、陵室嚴密的防盜系統(tǒng)。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其中暗弩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蒸發(fā)的氣體中含劇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墓穴結構

秦始皇陵

從已發(fā)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愿。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提到了中羨門、外羨門,應該也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據(jù)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卻采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

堅持秦人起源于東方的學者,如何漢文在《嬴秦人起源于東方和西遷徙情況初探》所論,秦人是上古時代在齊魯淮海一帶的氏族部落,發(fā)祥地在今山東境內的萊蕪泰山附近一帶。他們認為由于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jīng)勞動、生活過的地方,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因而采用面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學者,如呂振羽主張秦與周原屬同一氏族,是由夏族發(fā)展而來的。秦人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無論“東方說”還是“西方說”,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秦朝歷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坐西向東的葬式。

主要建筑

城垣

秦始皇陵園遺址平面圖

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18]

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內城里即為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墓葬區(qū)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7月,在陵園外城東門附近初步調查了門闕遺址,出土門礎石和石條等建筑遺物。8月份對內城的系統(tǒng)勘探,訂正了1962年調查時認為內城是方形的認識,經(jīng)實測內城形狀是南北大于東西的長方形。

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稘h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5]

漢承秦制,秦時一尺約為現(xiàn)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封土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guī)模,(另一資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墒墙?jīng)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xiàn)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很多,現(xiàn)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

地宮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宮為中心??脊虐l(fā)現(xiàn)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jīng)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芭孕腥僬伞币徽f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紹,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探測,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規(guī)模宏大的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于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6]

宮墻

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經(jīng)驗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6]

宮墻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致和堅固。在修建宮墻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宮墻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xiàn)封土下33米,整個墻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又發(fā)現(xiàn)了一道石質宮墻。根據(jù)探測,發(fā)現(xiàn)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稱為“秦陵式”。

宮殿群

城門

秦始皇陵共發(fā)現(xiàn)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并列著4座建筑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xiàn)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獨特。

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fā)現(xiàn)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筑群,猶如紫禁城,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為北京紫禁城1/4。

這處規(guī)模龐大的宮殿建筑群雖然僅僅保留下了墻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對研究人類古代皇宮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寢殿便殿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fā)現(xiàn)三組大型宮殿建筑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筑密集,規(guī)模宏闊,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筑即陵寢建筑遺跡。

甲組宮殿遺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處;距離原先封土的北邊沿僅有10余米,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面積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繞有環(huán)廊,高出環(huán)廊1.2米的方形臺座上為主體建筑。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根據(jù)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筑結構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筑為雙層或三層的大型建筑。

乙組宮殿建筑遺址位于甲組的北側10余米處,向南距離陵墓封土北邊沿130米,西邊與內城西墻相鄰。此遺址東西長240米,南北寬20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內有6座建筑基址由東向西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面積從東到西逐漸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規(guī)格較高,裝飾華貴,設有環(huán)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內出土了彩繪俑頭殘片及鐵鋌銅鏃等兵器。

秦始皇陵

丙組宮殿建筑遺址位于乙組北側僅2米處,南邊距離陵墓封土150米。遺址內共有4座建筑基址,東西向做橫一字形排列,成為一個建筑組群。建筑基址內出土有鋪地及貼墻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當、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錛、鍤、鑿、鏟、鋪首、栓板等鐵質器物,陶井圈、陶灶門及殘銅器等。瓦當背后的半圓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當遮住脊部的檁頭,既起到防朽保護作用,又具有美觀裝飾的作用。

在丙組建筑遺址以北,還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紅燒土等遺物發(fā)現(xiàn)。分布情況好像與乙、丙組建筑遺址一樣,也是由多座基址作東西向排列成組群。從而和甲、乙、丙三組一起構成由南向北一組組的大型建筑群。這批建筑群可以籠統(tǒng)地稱為秦始皇陵的陵寢建筑。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內建立寢殿的制度創(chuàng)始于秦始皇時代,如《獨斷》所記:“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秦始皇陵園內的寢殿、便殿規(guī)模宏闊,寢殿內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陵園內發(fā)現(xiàn)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寢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為寢殿上食及薦新物,并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考古歷程

青銅之冠——秦陵銅車馬

根據(jù)考古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千米。

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fā)現(xiàn)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shù)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19]

1962年,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jīng)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千米,相當于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1974年0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fā)現(xiàn)。

1974年07月,秦始皇陵園的第一支考古隊進駐工地。

1980年初,地宮南墻出土。1979年到1982年間,封土西側與北側的墓道及東側的五條墓道相繼被發(fā)現(xiàn)。

發(fā)掘“百戲俑”坑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陪葬坑內,發(fā)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其中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駟馬系駕,總重約1.061噸。二號車通長317厘米、通高106厘米,總重量為1.241噸[7]。它重現(xiàn)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被譽為“青銅之冠”。[8]

1985年后,除兵馬俑外的陵園考古工作因故擱置,直到1995年3月,為配合臨馬公路的拓寬工程,在距封土北邊沿130米處,清理了由6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構成的陵寢遺址。

1996年至1997年間,在內外城之間的東南部又發(fā)現(xiàn)了一座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對新發(fā)現(xiàn)的大型陪葬坑進行了試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鎧甲,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10月,由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合作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陵園開始進行有計劃的考古發(fā)掘保護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2019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一項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員在秦陵在秦陵外城西側的陵區(qū)對一座編號為一號墓葬(QLCM1)的“中字形”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出土文物

石甲坑

秦始皇陵

K9801陪葬坑于1998年發(fā)掘,位于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20]。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據(jù)考古專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石料的開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細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鉆孔與拋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說,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jīng)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秦始皇陵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后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后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據(jù)考古工作者介紹,裙甲不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一別具匠心的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從而使勇士身著鎧甲行軍作戰(zhàn)不受拘束。

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厘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使整個頭盔顯得更加完美。甲衣和頭盔的設計,充分說明秦時中國的軍隊戰(zhàn)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了外觀的美,更注重了實戰(zhàn)的需要。

考古專家根據(jù)出土盔甲整齊疊壓的狀況判斷: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tǒng)一,井然有序。

從出土的文物看,兵馬俑的質地與鎧甲的質地完全不同,顯然鎧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制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脊殴ぷ髡哂纱送茢啵敃r秦軍有著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qū)分。

中國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以皮革為原材料。

而除了鎧甲、頭盔,考古工作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披在戰(zhàn)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這些跡象都表明K9801陪葬坑的功能類似于一個大型的“軍備庫”。

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shù)卮蚓霓r(nóng)民發(fā)現(xiàn)。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xiàn)已發(fā)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wèi)軍。近萬個或手執(zhí)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wèi)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

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wèi)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jù)鉆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fā)現(xiàn)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zhàn)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fā)現(xiàn)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lián)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開始允許游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jīng)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tǒng)帥一、二號坑的軍墓。一乘戰(zhàn)車,68個衛(wèi)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千米處發(fā)現(xiàn)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zhàn)車百乘以及數(shù)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zhàn)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zhàn)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zhàn)車1輛,陶馬4匹,是統(tǒng)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zhàn),從而并吞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

重大發(fā)現(xiàn)

2016年11月,在對秦始皇陵最新的鉆探工作中,新發(fā)現(xiàn)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園內共發(fā)現(xiàn)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鉆探新發(fā)現(xiàn)了幾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發(fā)掘的陪葬坑里,基本以陶制品為主,在秦始皇陵陵區(qū)外圍,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為石制。

據(jù)考古專家推測,這些武器應該不用于實戰(zhàn),因為石制物品不僅沉重而且很脆,用這樣的裝備上陣殺敵,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實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019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剛剛公布了一項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員在秦陵在秦陵外城西側的陵區(qū)對一座編號為一號墓葬(QLCM1)的“中字形”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2019年12月30日,秦始皇陵園發(fā)現(xiàn)大型陪葬墓,珍貴"單體金駱駝"現(xiàn)世。

2022年6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陜西省主會場活動11日上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行,當日首次對外公布剛剛修復完成的出土于秦陵百戲俑坑的“28號俑”。[24]這尊陶俑不同于坑中其他較為常見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而是呈現(xiàn)出仰臥的姿態(tài),暫被稱為“仰臥俑”。

2023年1月12日,陜西省文物局發(fā)布了2022年度陜西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發(fā)掘又有新收獲,考古工作者對陵園外圍的大型陪葬坑一號坑,進行了持續(xù)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發(fā)掘,新發(fā)現(xiàn)陶俑220多件,并初步厘清軍陣的排列規(guī)律,還明確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另外,此次考古發(fā)掘顯示,俑坑甬道被人挖開過。[23]

文物保護

將軍俑

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始皇陵為陜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03月,秦始皇陵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古墓葬編號第3號。[9]

1974年0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fā)現(xiàn)。此后,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和各項研究工作逐步展開。

1979年10月0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2002年07月,國家發(fā)改委正式批準建設秦始皇陵遺址公園。

2005年07月30日,陜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陜西帝王陵保護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

跪射俑

2008年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批準《GIS在文化遺產(chǎn)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以秦始皇陵區(qū)為例》(課題合同書編號:2003021)課題通過結項驗收,同意該課題結項。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guī)劃、長遠建設、考古發(fā)掘、科研業(yè)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2009年07月07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秦始皇陵遺址公園設計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09〕50號)。

2010年09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麗山園(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開園儀式舉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國家旅游局紀檢組組長劉金平,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際,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等人出席開園儀式。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陜西秦始皇陵和漢陽陵、唐大明宮遺址三處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04月8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呈報秦始皇陵博物院等13單位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修復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1]100號),原則同意《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彩繪青銅水禽保護修復方案》。

2013年01月27日,陜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帝王陵保護立法工作。這是陜西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立法保護帝王陵。

2013年05月27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lián)合下發(fā)《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guī)劃》,秦始皇陵列入“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

2013年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呈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建設及廣場環(huán)境改造項目設計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3]168號,原則同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建設設計方案二、入口標志設計方案二以及大門前廣場、二道門入口廣場改造方案。

2014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估。該評估對第一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1—2013年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視。專家組和第三方機構打分平均值顯示,陜西大明宮、漢陽陵、秦始皇陵名列前三。

2021年10月12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

2022年6月11日,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陜西主會場活動現(xiàn)場,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式宣布開工,標志著秦始皇陵園內外兩重城垣的遺址保護展示即將完成。[25]該工程入選2022年陜西優(yōu)秀文物保護工程名單。

價值影響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世界遺產(chǎn)證書和秦始皇帝像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后認為,秦俑坑的發(fā)現(xiàn),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10]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俑發(fā)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無論在數(shù)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chǎn)。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tài)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10]

建筑影響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稍后的應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于秦始皇。

兵馬俑坑

秦代“依山環(huán)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huán)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為了體現(xiàn)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死后也如同活著時一樣處理政務和飲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們祭祀先王不在墓地進行的傳統(tǒng),從自己開始,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將“寢”從原來的宗廟里分割出來,建到了陵墓的邊側,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后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后也要有“寢”。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11]

藝術影響

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里,氣勢磅礴,體現(xiàn)出秦人駕馭宏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的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成就。作品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范本,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關于秦代的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12]

科技影響

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xiàn)了秦代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

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現(xiàn)的秦代冶金和金屬加工技術比以往的估計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銅防銹技術的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當時已是一種很成熟的技術,秦俑出土的絕大多數(shù)兵器表面都涂有這種保護層。這種絕技從漢代以后就失傳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千多年后的1937年,現(xiàn)代鍍鉻技術才在德國產(chǎn)生。在這項技術上,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多年。

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確印證了秦簡中關于“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標準化概念,秦人在標準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標準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fā)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標志。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標準,相同規(guī)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鈹脊上的紋飾生成,纖如毫發(fā)的金屬小孔鉆刻技藝,也都令人嘆為觀止,一些工藝一直還是不解之謎。由于古代統(tǒng)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于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要。

軍事影響

俑坑數(shù)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zhàn)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13]

譬如,關于當時的兵種構成、組合搭配和結陣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護裝備,軍伍組織結構和指揮系統(tǒng),甚至軍伍士卒的來源等,都有珍貴的資料價值。二號坑弩兵的單獨結陣,騎兵、輕車兵的編隊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詳?shù)闹匾Y料,以之對照《孫臏兵法》中關于車、步、騎配合原則的論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古代軍事著述中關于兵器配置中長短相雜、相救的原則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觀表現(xiàn),同樣有其軍事科學上的研究價值,所以有人將秦俑三坑稱為一座內容豐厚的秦代軍事博物館。

歷史影響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筑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發(fā)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chǎn)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成就的直接見證。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于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秦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等等。[12]

文化遺產(chǎn)

遺產(chǎn)名稱:秦始皇陵

MausoleumoftheFirstQinEmperor

入選時間:1987年

遴選依據(jù):文化遺產(chǎn)(i)(iii)(iv)(vi)

地理位置:N342260E1090560

遺產(chǎn)編號:441

遺產(chǎn)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中國北部陜西省臨潼區(qū)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

兵馬俑坑在1974年春被當?shù)卮蚓霓r(nóng)民發(fā)現(xiàn)。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xiàn)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而展現(xiàn)出的軍功和軍威。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展現(xiàn)了秦始皇陵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

遴選依據(jù)標準(i):

由于其卓越的技術和藝術品質,兵馬俑和青銅陪葬車是漢代之前中國雕塑歷史上的主要作品。

遴選依據(jù)標準(iii):

這群兵馬俑雕像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和短暫的秦帝國(公元前221-210年)的軍事組織的獨特見證。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物品(長矛、劍、斧頭、戟、弓、箭等)的直接證據(jù)是顯而易見的。一組高度寫實的雕塑,沒有任何細節(jié)被忽視——從戰(zhàn)士的制服,他們的武器,甚至是馬的籠頭——其紀實價值是巨大的。此外,從雕像中收集到的關于陶工和青銅器工人的工藝和技術的信息是不可估量的。

遴選依據(jù)標準(iv):

秦始皇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遺址。這是一個獨特的建筑組合,其布局與都城咸陽的城市規(guī)劃相呼應,故宮被城墻包圍,自身被其他城墻環(huán)繞。秦王朝首都是中國的一個縮影。秦始皇希望統(tǒng)一(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死后也得到兵馬俑軍隊的保護。

遴選依據(jù)標準(vi):

秦始皇陵與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事件有關:公元前221年,由一個絕對的君主建立的中央集權國家首次統(tǒng)一了中國的領土。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考古遺址中的成千上萬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歿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圍圍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小陶傭形態(tài)各異,連同他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軼聞傳說

陵墓飛雁

秦始皇陵

秦陵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fā)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據(jù)《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chuàng)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文物爭議

秦陵坐向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歷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

有人認為,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東方仙境的愿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后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于天國。基于此,秦始皇陵坐西向東。

還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死后仍要威懾東方六國。

第三種說法是,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秦漢時期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東。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jù)考察,陜西境內已發(fā)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早期越為明顯。

兵馬俑

大多數(shù)的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又不一致。

在兵馬俑的身份界定上:有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說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就是單純?yōu)槭蓟实鬯驮岬馁溉骸?/p>

認為兵馬俑是現(xiàn)實秦軍的反映,但具體是何種編制,又有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東巡衛(wèi)隊的象征;第二種觀點認為,兵馬俑象征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wèi)軍,三軍拱衛(wèi)京師;第三種觀點認為,秦俑軍陣是由正、騎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第四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不是左、中、右三軍,而是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不是指揮部,是象征郎中令統(tǒng)領的宮廷侍衛(wèi)郎衛(wèi);一號坑是衛(wèi)尉統(tǒng)轄的宮城衛(wèi)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中尉統(tǒng)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宋代被盜

據(jù)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所輯出的《宋會要輯稿》禮三八之三至四載,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盜。在歷代的史書文獻中,也有過多次秦陵被盜掘的記述。對這一觀點,有學者認為司馬遷編纂《史記》,距秦始皇入葬僅百余年,《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盜掘一事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從秦始皇陵銅車馬的出土位置來看,其位于封土下的地宮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屢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才對。以銅車馬如此的體量和貴重,不可能為盜墓者所忽略。

鉆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并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fā)現(xiàn)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fā)現(xiàn)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至于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zhàn)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這一事實更是秦陵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jù),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fā)掉。由上述理由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著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于天下。

水銀河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于《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引起諸多的爭論,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專門記敘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杰出人物的列傳,而巴寡婦清是唯一一個因經(jīng)營丹砂入選的人,巴渝文化專家李永明認為,在當時有能力提供這100噸以上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

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有著良好的關系:一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邊是地宮建設與不死之藥的原材料“生產(chǎn)大戶”,而這或許便是兩者之間神秘關系的紐帶。

發(fā)掘秦陵

多年來,在是否發(fā)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fā)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qū)。

首先,國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guī)定——不主動發(fā)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zhí)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僅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考古任務,每項考古科研成果都將增加對秦始皇陵的認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fā)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在對局部或外圍尚且認識不足,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shù)那闆r下,任何對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fā)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以保護文物。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shù)百年、數(shù)千年,其內部已經(jīng)形成了平衡狀態(tài)。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不僅不能主動發(fā)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fā)掘的。特別是對陵墓最關鍵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獲,還不足以解釋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結構、布局,連基本的解釋都無法形成體系。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shù)那闆r下,任何挖掘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都是一廂情愿的“空想”。

獲得榮譽

2020年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初評結果揭曉,秦始皇陵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入圍終評項目。[14]

2021年10月18日,秦始皇陵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名單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yōu)秀項目”。[21]

2022年6月,秦始皇陵內城垣及相關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入選2022年陜西優(yōu)秀文物保護工程獲獎公示名單。[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