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程
中美兩國關系是趨于友好與合作的。但由于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總體講,是合作多于沖突,共同利益大于彼此分歧。

毛澤東與尼克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得益蘇聯(lián)的影響和幫助更大,中美是兩個陣營的。后來中蘇分道揚鑣,毛澤東、尼克松高瞻遠矚改善了中美關系,實現(xiàn)了中美建交。
現(xiàn)在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fā)展目標。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于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于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xiàn)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在兩個方面,意識形態(tài)上相互爭論,國家利益上不少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中美關系事關中國發(fā)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我們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鄧小平和里根
中美關系贊賞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2017年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tǒng),感謝特朗普2月8日來信就元宵節(jié)和中國農(nóng)歷雞年向中國人民致以節(jié)日祝福,對特朗普表示愿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發(fā)展惠及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建設性雙邊關系表示高度贊賞。特朗普對此表示感謝,再次祝賀習近平主席和中國人民節(jié)日快樂。習近平指出,總統(tǒng)先生就任以來,中美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了密切溝通。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各種挑戰(zhàn),中美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上升。中美兩國發(fā)展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雙方完全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1]
2018年9月20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對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fā)展部及該部負責人實施制裁。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并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和抗議。
2018年9月22日央視消息,中國外交部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就美國制裁中國軍方機構及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隨后,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就美宣布制裁中國軍隊相關部門及負責人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2018年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通電話中,兩國元首表達了保持中美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和擴大中美經(jīng)貿(mào)合作的良好愿望。世界樂見中美領導人的溝通與對話,期待達成的共識能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特朗普總統(tǒng)表達了重視美中經(jīng)貿(mào)合作、愿同中方加強溝通磋商的意愿。
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舉辦的G20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展開了會晤,兩國元首就經(jīng)貿(mào)問題達成共識,同意停止加征新的關稅,雙方還就如何解決存在的分歧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方案。此次會晤雙方達成的共識意義重大,不僅有效阻止了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的進一步擴大,而且為雙方合作共贏開辟了新的前景;不僅有利于中美兩國各自的發(fā)展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有利于世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增長,符合各國利益。
2019年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互致賀信,熱烈祝賀兩國建交40周年。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關系歷經(jīng)風雨,取得了歷史性發(fā)展,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也為世界和平、穩(wěn)定、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充分證明,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習近平強調,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一個重要階段。我高度重視中美關系發(fā)展,愿同總統(tǒng)先生一道,總結兩國關系發(fā)展經(jīng)驗,落實好我們兩人達成的共識,共同推進以協(xié)調、合作、穩(wěn)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讓兩國關系發(fā)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特朗普在賀信中說,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40周年紀念日。多年來,兩國關系取得了巨大發(fā)展。發(fā)展合作和建設性的美中關系是我個人的優(yōu)先事項。我們強有力的友誼為兩國在未來數(shù)年取得偉大成就奠定了極好的基礎。[2]
合作關系
中俄軍事合作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正常合作,符合國際法,美方無權干涉。美方的做法是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公然踐踏,是霸權主義的充分體現(xiàn),嚴重破壞中美兩國兩軍關系。[3]
2019年9月1日,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輸美產(chǎn)品中第一批加征15%關稅措施正式實施,中國就此在世貿(mào)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美方的征稅措施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中方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中方將根據(jù)世貿(mào)組織相關規(guī)則,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堅決捍衛(wèi)多邊貿(mào)易體系和國際貿(mào)易秩序。
中美外交史
20世紀之所以常常被稱為“美國世紀”,自然和美國的“全球化進程”有密切關聯(lián)。對美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zhàn)既是災難,又是極難得的機遇——對任何其他國家,它們都只是災難。因為美國在戰(zhàn)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它有兩次機會按自己的意愿把這個世界塑造成它喜歡的樣子。
第一次它失敗了。威爾遜提出號稱“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倡議為永保和平而建立國聯(lián),結果先被歐洲權力政治大打折扣,后被自己的人民否決。首倡國聯(lián)的美國反而沒加入國聯(lián)。美國人似乎還沒做好“達則兼善天下”的準備,不肯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問題多操心。10年后,經(jīng)濟危機(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連“獨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與上一次不同,美國人沒有再規(guī)避責任,決心領導世界。雄才大略的羅斯福將美國對戰(zhàn)后世界秩序承擔主要責任視為理所當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lián)合國、關貿(mào)總協(xié)定、重建的歐洲和日本見證了一個美國經(jīng)濟資源和價值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數(shù)十年后蘇聯(lián)解體時。
這么說也許沒錯:在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中,中國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中美關系對兩國來說一開始并不那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斷遞增,越到后來越是重要。到二戰(zhàn)時已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界,20世紀的中美關系總有個“第三者”,前半段是日本,后半段是蘇聯(lián),與中、美構成一種“三角關系”。一戰(zhàn)結束之后,為了爭取日本參加國聯(lián),美國在巴黎和會犧牲了中國;二戰(zhàn)時中美卻成了盟友,聯(lián)手打敗日本。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倒向蘇聯(lián),受到美國遏制;20年后中美結盟,共同制衡蘇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國直到1990年代才進入了真正的“雙邊關系”,2010年后的十年,更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
美國駐華使節(jié)是波動起伏的中美關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朱镕基與克林頓
所謂“外交授權有限”,他們不是政策制定者,而是政策執(zhí)行者,有時卻也能影響政策。他們一般要請示華盛頓對重大事件的工作指示,不管個人觀點如何堅決奉行白宮和國務院所定的對華政策;但特殊的身份和強烈的個性,對中國的真切接觸和對美國長遠利益的考量,有時使他們越出這界限。從他們的資歷來說,要么是總統(tǒng)政治性任命的,要么是外交機構里的職業(yè)官員(少數(shù)人兼而有之)。一般前者來之前對中國了解不多,但也更少偏見,因為同總統(tǒng)有私密關系,有時可以越過國務院直接向總統(tǒng)陳情;后者常常是會說漢語的“中國通”,遇事更多向國務院請示匯報。我們選出了美國大使中的5位代表人物,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
蒲安臣,先后任美國第13任公使和清朝第一位全權使節(jié),曾代表清政府出使美、英、法、德、俄諸國。
司徒雷登,傳教士,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及《別了,司徒雷登》的主角,他試圖讓新中國同美國合作。
老布什,可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大使,后來也成為對中國最友好的總統(tǒng),在關鍵時刻維護了中美關系。
洪博培,已經(jīng)宣布參加2012年美國大選,他在中國任期雖短,經(jīng)歷的風雨和收獲的贊譽卻不少。
駱家輝,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州長,剛剛卸任的商務部長,7月即將到任的駐華大使,他需要在華裔背景和美國利益之間做出微妙平衡。
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
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后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后,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列強之中,最有超越“門戶開放”、獨占中國沖動的是日本。
“一戰(zhàn)”爆發(fā),日本利用與英國的結盟,把德國趕出了中國(山東半島)和西太平洋(加羅林、馬里亞納和馬紹爾群島)。此時,歐洲力量在亞洲的影響暫時消退,美國成為惟一能影響中日紛爭的國家。
辛亥革命后,美國是西方列強中最早承認袁世凱政府的,不但派遣著名政治學家和行政學家弗蘭克·古德諾擔任袁世凱的特別顧問,還鼓勵美國銀行家向中國的鐵路和工業(yè)投資。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美國表示反對,同時卻承認日本在滿洲等鄰近日本的地區(qū)有“特殊利益”。在1917年的《蘭辛-石井協(xié)定》中,美國再次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美國參加一戰(zhàn)后,中國也對德、奧宣戰(zhàn),期待通過這場形式勝過實質的“戰(zhàn)爭”,沒收兩國在中國的資產(chǎn),終止與他們的不平等條約。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zhàn)結束。1919年1月,戰(zhàn)勝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要求將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本。中國代表去見威爾遜,希望他主持公道。威爾遜表示:他對日本代表提出如此天真的要求很驚訝,建議中國代表也坦率地陳述中國的主張。
駐華公使芮恩施密切關注著這些情況。在和會召開前,他就致函國務院和威爾遜,強調中國問題必須得到公正解決,“否則我們必須放棄使這個世界免遭軍國主義災難的希望”。威爾遜卻向日本讓步了。巴黎和會的結果是中國空歡喜一場,取代一種不平等的是另一種不平等,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繼承。
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zhàn)時很相似,二戰(zhàn)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zhàn);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zhàn),這時中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xié)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zhàn)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于戰(zhàn)后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于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在時殷弘看來:“羅斯福雄才大略,看到未來,知道亞洲民族主義總是要起來的——本質上是厭惡西方的。這些新興民族主義國家能不能追隨美國,那么當然,中國很重要,是一個樣板。美國在中國做好了,就可以引導其他亞洲新興國家。另一個戰(zhàn)略意義,是讓中國盟友承擔起亞洲一大部分監(jiān)管任務。這兩個意義無論在中國的對外關系中還是在美國的對外關系中,當然都是很重大的。”
如果“四大警察”之一拒絕他的角色又會如何,尤其是當這個不合群的警察恰巧是力量僅次于美國的蘇聯(lián)時?羅斯福來不及回答這個問題。1945年4月,日本尚未投降,他就病逝了。
在1945-1950年,中國的局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對國共兩黨的態(tài)度一開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當日,杜魯門命令日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說明問題。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剛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美國調停國共糾紛失敗后,開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1949年8月發(fā)布的美中關系《白皮書》中美國承認抗戰(zhàn)勝利后對蔣介石政府的經(jīng)濟和軍事援助多達22.5億美元。
但隨著國軍的敗退,1948年末美國開始調整政策,從“阻止中共取勝”變?yōu)椤白柚怪袊蔀樘K聯(lián)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開始與各國大使接觸,主張各國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國使團中只有蘇聯(lián)大使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周恩來讓與司徒雷登有師生之誼的黃華去南京軍管會擔任外事處長,與他進行私人接觸。

胡錦濤和奧巴馬
1949年5月13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給司徒雷登的電報中提出了承認中共政府的3個條件:事實上控制國家的領土和行政機關;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擔其國際義務;得到中國人民的普遍認可。令美國失望的是一個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明確宣稱新中國將奉行對蘇聯(lián)“一邊倒”的方針。據(jù)說司徒雷登曾請民盟的羅隆基向中共領導傳話:假如中共對美國和蘇聯(lián)采取中立態(tài)度,美國可以承認新中國,并提供30至50億美元貸款。而羅隆基得知《論人民民主專政》發(fā)表,不敢轉達消息,幾年后才說出來。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chǎn)后,美國終于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lián)
朝鮮戰(zhàn)爭、臺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臺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chǎn);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tǒng)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中蘇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國的決策層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戰(zhàn)略機會,直到老羅斯福之后美國總統(tǒng)中少有的現(xiàn)實派尼克松走上前臺。
1968年9月,獲得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后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采訪時說,“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機會與她談談,也與蘇聯(lián)談談。我們必須不只注意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找機會制造變化。”她,指的是中國。
機會來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蘇兩國發(fā)生邊境沖突。當年夏天尼克松做了個不尋常的決定:放棄虛耗時日的中美現(xiàn)行對話機制,引入中國為轉化力量,打破美蘇兩極對峙局面,建構戰(zhàn)略性三角關系。
由于中美都認為蘇聯(lián)是比對方更大的威脅,兩國對改善關系很積極。有趣的是中國釋放善意的方式。1970年10月1日,在中國國慶日的觀禮臺上,美國記者斯諾被安排在了毛澤東身邊。12月,毛澤東接受斯諾采訪,表示他愿意邀請尼克松訪問中國。中國政府高估了斯諾在美國的影響。事實上,華府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信息,直到后來通過其他管道安排好尼克松訪華之行時才知道有這么一段公案。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轉秘密訪問北京。為了躲避媒體,他先公開訪問了南越、泰國、印度等國,最后在巴基斯坦的歡迎晚宴上假裝肚子痛,被送往總統(tǒng)別墅“治療和修養(yǎng)”。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專機,專程前來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領航員早已在機內恭候。
由于基辛格訪問印度只用了兩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時間”也不能超過48小時,以免“厚此薄彼”。當天中午專機抵達北京,下午周恩來就同他進行了會談。開始,基辛格有點緊張,照著事先準備的稿子念,后來看到周恩來面前只放了一張寫著要點的紙,他也收起文件夾侃侃而談起來。結果包括飛機上的時間,只用了17小時就順利完成密訪。雙方約定把尼克松訪華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7月16日,中美同時公布雙方達成的《公告》。當年10月,聯(lián)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席位。
據(jù)基辛格的回憶,1972年2月,毛澤東見到尼克松時,一開口就是:“臺灣是小問題,世界才是大問題?!彼敛煌夏鄮乇硎?,中國不會動用武力對付臺灣,“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它,等個一百年吧!”毛澤東身體狀況不佳,不久前還病了一次,原本只準備談一刻鐘,但他靠意志堅持了75分鐘,最后才以詢問時間的方式,暗示會談結束。
2月27日,中美達成《上海公報》,次日發(fā)表——其中有一條顯然針對蘇聯(lián):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一年之后,雙方又發(fā)布一份公告,同意將共同“抵抗”任何國家在“全球”建立霸權的企圖。
美國與中國合作,蘇聯(lián)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系。莫斯科原本對安排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會反應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結果,基辛格密訪北京不到一個月,就迫不及待邀請美國總統(tǒng)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訪問中國僅3個月后。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這樣解釋尼克松的動機:“尼克松飛過來和毛澤東握手,主要就是因為美國面臨蘇聯(lián)的威脅,他要借力,然后他發(fā)現(xiàn)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借力點。他就來了,屈尊哪,他世界首強,他主動。另外還有一個小的地緣考慮:他要從越南撤軍,有一個理論上的困難,就是所謂‘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越南被共產(chǎn)主義占領,東南亞就守不住,東南亞守不住澳洲就守不住。要破解這個困境技術上講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把中國拉過去?!?/p>
次年,美國和越南簽署和平協(xié)定,美軍撤出了越南。中美雙方互設聯(lián)絡處,走向關系正常化。
1989老布什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什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边@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國總統(tǒng)。僅僅一個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tǒng)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lián)絡處主任那段經(jīng)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tǒng)后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后到了中國。
老布什見到了鄧小平,鄧小平對中美關系感到滿意,又說,戈爾巴喬夫將于5月訪華,談得好的話,中蘇關系也可以正?;?,但不可能恢復到1950年代,也就是說中蘇不會結盟。老布什放心了,向鄧小平保證說,“在我4年任期結束時,中美關系一定比現(xiàn)在更牢固、更好?!?/p>

習近平和奧巴馬
在此之前,中美關系盡管時有波動起伏,總體上比較平穩(wěn)。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之后,他的后繼者繼續(xù)尋求對華關系正?;?978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中美發(fā)表了《建交公報》,兩天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戰(zhàn)略中,與美國關系的正?;侵匾囊画h(huán)。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問美國;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發(fā)表,兩國關系進入了偶有小風波的蜜月期。根據(jù)蓋洛普民意調查,1989年初,70%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或極有好感。1989年6月8日,他決定直接跟鄧小平通電話。中國方面表示,中國領導人沒有這樣的習慣。于是,6月20日,他給鄧小平寫了長信,一開頭就說他是“以一個朋友、一個真正的‘laopengyou’(老朋友)的身份寫這封信的”。他希望鄧小平幫助他“維持這種我們都認為非常重要的關系”,除了兩國的大使之外,能有“特殊渠道”保持交往暢通,并問中方是否愿意華盛頓派出密使。不到24小時,鄧小平就回了信,歡迎美國特使訪華,并愿意親自同特使交談。
通過老布什的特使斯考克羅夫特,中國領導人收到這樣的消息:老布什決意維護兩國的戰(zhàn)略關系,但他必須顧及美國民眾的情緒。
金燦榮認為,老布什極有戰(zhàn)略意識。“他始終堅持一個大方向,美國長期利益至上,不為時勢所動,所以肯定中國的價值。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當時不是他擔任總統(tǒng),換一個毛躁一點的,中美可能斷交了,退回到代辦的關系。但他能讓那種關系,雖然艱難,但基本上維持下來了。這就不容易了?!?/p>
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并發(fā)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方歷來重視發(fā)展中美關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實現(xiàn)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美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對此,不能動輒把自身的問題歸咎于對方、在戰(zhàn)略判斷上犯下根本性錯誤,那樣只會損人害己、搞亂世界;而應采取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多做換位思考、相互適應。最重要的是,要始終遵守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規(guī)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擾。
中方回應特朗普稱美國可能切斷美中關系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于接受??怂剐侣劜稍L時聲稱,美國可能切斷整個美中關系,這樣美國可以節(jié)省5000億美元。特朗普的瘋狂言論一出,道瓊斯工業(yè)指數(shù)在30分鐘內急跌450點。對此,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在5月1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保持中美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穩(wěn)定?!爱斍爸忻离p方應繼續(xù)加強抗疫合作,恢復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這需要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p>
楊潔篪
署名文章楊潔篪署名文章: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wěn)定中美關系。
社會影響
2020年12月23日,頭條搜索發(fā)布2020年十大關鍵詞,中美關系入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