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男,1899年8月13日生于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zhèn)(今屬上海市),1967年6月10日逝世。社會學家,優(yōu)生學家,民族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1927年參與籌設新月書店。著作除有《優(yōu)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外,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在教育上,最具特色的貢獻是提出了“位育”之道。

中文名

潘光旦

外文名

Quentin pan

別名

光旦

性別

出生日期

1899-08-13

去世日期

1967-06-10

籍貫

江蘇寶山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zhèn)

畢業(yè)院校

北京清華大學

職業(yè)

社會學家

代表作品

馮小青

仲昂

主要成就

研究中國現(xiàn)代教育

人物經(jīng)歷

教育經(jīng)歷

1905年,潘光旦入羅店鎮(zhèn)私塾讀書,一年后轉到新式學堂學習。

1913年江蘇省政府咨送北京清華學校。

1922年于清華畢業(yè),隨后赴美留學,入達特茅斯學院學習生物學。

1924年獲學士學位;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動物學、古生物學和遺傳學,于1926年畢業(yè),獲理學碩士學位。[5]

工作經(jīng)歷

1926年回國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長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lián)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系學科被撤銷,潘光旦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歷史的研究。

1957年反右派斗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xiàn)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系”。

潘光旦

1966年潘光旦被辱罵為“流氓教授”。

1967年5月先生病重,膀胱及前列腺發(fā)炎,小腹腫脹如鼓,便溺不通,不獲醫(yī)治,慘痛哀號數(shù)日。

個人生活

1967年6月10日去世。

1979年潘光旦右派問題獲得平反。

潘光旦與土家族群眾拉家常

其他作品

《馮小青》《中國家庭之問題》
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較的 研究》《讀書問題》
《畫家的分布、移植與遺傳》《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近代蘇州的人才》《明清兩代嘉興之望族》
《家譜學》《優(yōu)生概論》
《人文史觀》《民族特性與民族衛(wèi)生》
展開表格

社會任職

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建國后,曾先后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名詞統(tǒng)一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二、三、四屆委員。

人物成就

潘光旦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貢獻是提出了“位育”之道——這可能是中國學界自嚴復后將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進行結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

人物評價

他始終是站在我們文化的最積極的方面,來觀察世界,來對世界做出自己的回應。這一點他在中國所有的現(xiàn)代學者當中,是非常突出的一個。你總覺得是一個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既理性又對祖國的文化充滿感情的一個學者在說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