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士,是中國古代會試中考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xiāng)貢、鄉(xiāng)舉)中試者稱鄉(xiāng)貢士。明代,貢士分兩種情況:一為入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一為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清朝時,會試中試者統(tǒng)稱貢士。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jīng)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由于殿試不黜落參試人員,因此習(xí)慣上每于會試考中后即稱進士。

中文名

貢士

概念

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

明清時

會試中試者統(tǒng)稱貢士

原指

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

綜述

古代貢士參加考試的地方

貢士是參加全國范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后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總裁,監(jiān)考官叫知貢舉,皆由一二品大員擔任??荚嚨牡攸c在北京貢院。會試的內(nèi)容、規(guī)矩、閱卷方法等與鄉(xiāng)試的大體相同。四月十五張榜于禮部大堂前,此時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jié),故此榜又叫杏榜??荚嚨牡谝幻袝?h3>釋義

1、舊指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

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抖Y記·射義》孔穎達疏:“諸侯三年一貢士于天子也。”其貢士者,不復(fù)依其質(zhì)干,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妄生羽毛。

《后漢書·王符傳》貢士之程,職司其舉。

唐元稹《戲兵部馬射賦》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學(xué)校歲貢士于京師。

《明史·太祖紀三》

2、指所薦舉之人

辨方分職,旰食早衣;傍闕爭臣,下無貢士。

《陳書·宣帝紀》

3、會試中式者為貢士

相關(guān)資料

次年試舉人于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

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神道碑》:“祖錦,韓城教諭。子永綬,貢士;永康,公(袁可立)王父,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清史稿·選舉志三》此刻要他寫一張借據(jù),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一本策還難點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六回:至于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嚴復(fù)《救亡決論》

歷史沿革

唐朝

屬于京師或州縣學(xué)館的士子叫“生徒”,每年由學(xué)館選送一批參加尚書省的“省試”;其他士子,要先經(jīng)過縣試和州試,合格者稱為“鄉(xiāng)貢”,再參加省試。省試由禮部主持,省試合格稱作“及第”。但還不能做官,必須再經(jīng)吏部考試,合格以后才能入仕。

宋朝

士子考試及第,便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不必再經(jīng)吏部考試。另外,在省試以后,增加了一場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此后遂成定制。在考試周期上,宋初與唐朝一樣,每年1次,仁宗時改為2年1次,英宗時改為3年1次,一直相沿至清。

明清

貢士牌樓

明、清考試程序極為復(fù)雜參加初試的士子叫“童生”,童生經(jīng)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學(xué)政主持),合格者為“生員”;生員經(jīng)過省“鄉(xiāng)試”,合格者為“舉人”;舉人經(jīng)過京城“會試”,合格者為“貢士”;貢士經(jīng)過“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

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嘉靖中又有鄉(xiāng)試副榜,列在副榜的,準作貢生,稱為副貢。

清代有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恩貢等,五貢都算正途出身資格。另有捐納取得的貢生,稱為例貢。

拔貢:科舉制度中,從生員中每府學(xué)舉二名,州、縣學(xué)各舉一名,由各省學(xué)政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jīng)考試及格,可充任京官,或教職。

故事

貢士妙答

朱元璋

曾以名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而遐邇聞名、轟動金陵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注重普及推廣楹聯(lián)。上述聯(lián)語,就是明初某年的除夕,他微服出行時見一屠夫之家沒貼春聯(lián)而御筆親自題寫的。

正因為朱元璋對楹聯(lián)情有獨鐘,所以,當時在殿試(亦稱廷試)中見到應(yīng)試者用對聯(lián)的形式妙答他的策問時,自然興奮得激情難禁,盛贊如潮。

這一年,一位連獲鄉(xiāng)試第一,會試第一的貢士,入朝于朝廷上接受皇帝親自策問考試來了。閱罷此貢士文卷的明太祖朱元璋,對其關(guān)于治國安邦之道、農(nóng)桑商賈之策的論述很是滿意。此刻,他很想知道一下貢士的家庭出身及其口才。

于是,朱元璋劈頭便問:“愛卿,你祖父母和雙親在家作甚?”

貢士一聽慌了神—自己出身寒門,家境貧苦,照實說來也許名落孫山,那如何金榜題名?但說假話,日后一旦查將出來,欺君之罪必招殺身之禍。而此刻,又容不得他多想,便答曰:“啟稟萬歲,臣祖父母沐浴皇恩,祖父啊—玉甑蒸開天地眼。”

明太祖一聽,心里明白:此人之所以遲疑作答,原來是在醞釀對聯(lián)。他心里慶幸:此屆狀元不凡!然后又問:“你祖母呢?”

貢士接著說:“祖母嘛—金槌催動帝王心?!?/p>

朱元璋聽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愛卿無愧三元及第,既有文才,亦有口才。你祖父是做酒的,祖母是彈棉花的,借用‘玉甑、金槌’以代,情思高雅;而‘蒸開、催動’‘天地眼、帝王心’,益見氣魄恢宏!最為巧妙者,莫過于聯(lián)首以‘金’對‘玉’,以及妙用‘甑、蒸’‘槌、催’之諧音!”

至于貢士父母雙親的身世……稍頃,貢士才再吟誦:“父在外,肩挑日月;母于家,手轉(zhuǎn)乾坤?!?/p>

朱元璋聞之驚呼:“好一個‘肩挑日月,手轉(zhuǎn)乾坤’!前面言雙祖時,才謂‘帝王,天地’;此語道雙親者又曰‘日月、乾坤’,你口氣好大哇!”

貢士未曉皇上言語中是否有弦外之音,囁嚅著說:“小人以‘肩挑日月’狀寫愚父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穿鄉(xiāng)過村賣豆腐的情形,確有夸張之弊;而以‘手轉(zhuǎn)乾坤’描摹愚母朝暮晨昏、寒冬酷暑圍著磨盤磨豆腐的景況,亦存炫耀之嫌。還乞皇上恕罪?!?/p>

“哈哈!何罪之有?”但見朱元璋龍顏大悅,稱道連聲:“‘母于家’對‘父在外’、‘手轉(zhuǎn)乾坤’對‘肩挑日月’,無詞不律,無處不工!更兼比喻得形象,夸張得生動,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妙對,佳聯(liá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