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zhèn)縣卅里鋪鄉(xiāng)下轄村
康小屯村居址在北緯40°18′19″至40°18′31″,東經(jīng)113°57″01′至113°57′16″相匯處,海撥1024米~1031米,距縣治天鎮(zhèn)城16.5公里。西接陽高東雙寨2.3公里,東偏北距孫家店1.8公,東南至高墻框1.9公里。村域總土地2888畝。
自然環(huán)境
村域地貌
屬傾斜平原,亦是洪積扇區(qū)。整個轄域南高北低,西有北虎溝,東有大西溝,并行北下,到村北800米處圈 回匯流而北下,縱坡3%―5%,整體向東北傾斜。轄區(qū)面積中,耕地2113畝,占73.1%,林地214畝,占7.4%;村民居住用地93畝,占3.2%;交通用地63畝,占2.2%;灘涂溝采用地165畝,占5.7%;未利用土地240畝,占8.3%;其中荒草地僅58畝。
水文地質(zhì)
據(jù)鉆孔資料,孔深82米,含水層總厚度28.5米,巖性為粗砂,涌水量30 .0噸/時。水質(zhì)為HCO3~CaMg 型,礦化度小于0.5克/升。村西虎溝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279m3/秒,河道寬70米,縱坡1/300,河底高出兩岸地面,康小屯村為嚴重淤積段,高出村民居址地面8米多。為“懸河”危河。(見2003年“懸”狀)
土 壤
母質(zhì)有灌淤母質(zhì)、黃土狀母質(zhì)。屬粟褐土類,栗褐土性土亞類。土屬耕種黃土質(zhì)粟褐土性土、耕種灌淤栗褐土性土。土壤全氮含量小于0.05%,速效磷在5~10ppm,速效鉀50~100ppm。有機質(zhì)含量村北小于0.6%,村南為0.6~0.8%。
人 口
全村共有125戶、464人,其中男239人,男女性別比106.2。人中出生率1.08‰,死亡率0.43‰,自然增長率0.65‰。
經(jīng)濟狀況
種植業(yè)
傳統(tǒng)有谷、黍、高粱、馬鈴薯以及小麥、蕎麥、豆類、白麻、葵花、菜籽、胡麻等。耕地2113畝。
養(yǎng)殖業(yè)
傳統(tǒng)養(yǎng)殖大牲畜有牛、驢、騾。小畜禽有豬、羊、雞、狗。有大牲畜270頭,牛仍為大宗。豬有380頭,多為瘦肉型。羊200只。
林 業(yè)
以楊為主,零星有旱柳、榆樹、杏樹。1949年有成片楊林10畝,零星成樹楊樹、柳、榆、杏等1000多株。新中國從1955年后,每年或在北虎溝大西溝畔或在村南荒坡壓條小葉楊,但保有率低。七十年代初村北引裁蘋果大苗8畝;中期,搞農(nóng)田林網(wǎng)建設,購入優(yōu)種楊樹大苗“千畝方”載植,路旁渠旁也栽大苗楊。1978年實有大片林47畝,零星樹5.6萬株。八十年代為平原綠化村莊之一,又搞田、林、路渠的林木配套栽植。1997年有柳樹1片,3畝;有小葉楊10片,共122畝;另有幼林地100畝。村宅零星樹520株,6條路,9條渠零星楊樹12215株。蘋果樹老化、病枯嚴重。
水 利
傳統(tǒng)有引北虎溝、大西溝洪水澆地習慣。1949年人畜用5眼7米深水井。新中國1953年起,國家支持打井取水,當年貸款230元,打井1眼。集體化生產(chǎn)后,逐年水利建設。1959年在水溝打井3眼,年可取水9.8萬立方米,澆灌300多畝。六十年代拉砂治堿學大寨后,平整坡梁土坡,并改灘治堿。七十年代先后在油分梁、大粱、大家溝等打井6眼,旱地變水地700余畝;結合平田整地,搞井、渠、路配套工程,并修筑防滲渠道。1980年水澆地達到780畝,八十年代,結合國家投資改灘治堿工程,在村西北灘又打機井4眼,同時配有渠道防滲、平田整地工程,并建立水利設施管理制度,以澆地時間收費,以水養(yǎng)井。1991年地下水開采量年可達79.56萬立方米,可澆灌2645畝,機井23眼。九十年代,一些渠道被毀壞,個別水井失修。1997年有水澆地2130畝,存有機井22眼,總供水量可達114萬立方米。當年農(nóng)田澆灌用57萬立方米,人畜用水9萬立方米。全村固定渠10.2公里,防滲渠10公里。新中國以來,改造鹽堿地1300余畝。
1984年康小屯村投資0.97萬元,埋水管1950米,村內(nèi)設7個吃水點,人畜用自來水。
七十年代康小屯村南建機電灌站1處,電動機水泵各1臺。始在村正北打石壩310米。
農(nóng)用機具
客運中巴1輛,載重汽車2輛。機械總動力625千瓦,用電量12.5萬千瓦時。
工副業(yè)
糕點加工坊1處,從業(yè)1人。有豆腐坊2戶,磨面坊1戶。
商貿(mào)業(yè)
有個體煙酒小鋪2戶。
村貌建設
康小屯村民居址座落在北虎溝峪口,洪積扇裙區(qū)域,座南朝北。到清宣統(tǒng)年間建有八龍廟、西廟、五道廟3處。到1949年居民房舍有房284間,其中土房276間,瓦房11間。新中國集體化生產(chǎn)后,逐步建有畜圈、大隊倉庫、辦公室小學校等。1981年有大隊辦公室10間,小隊飼養(yǎng)院、庫房等70間,學校22間。在1982年后,除大隊辦公室和學校外均作價歸社員個人私有。此后,建房向磚木結構發(fā)展。到1997年,戶均1處院落。
傳統(tǒng)有村際道路5條,一般可通大車。民國年間有縣城到雙寨路徑是村大路1條,民國26年(在1937)后,又逐漸修成公路,可通汽車。新中國后,尤其農(nóng)業(yè)學大寨以來,七十年代搞林、渠、路、井、電等配套工程中,大車路漸拓展成機動車輛路,至雙寨路則成瀝青路面,有客運車可直通縣城、陽高、大同。
民國年間,委托縣城店鋪接收郵件、信件。1956年通有線電話,1970年通有線廣播。八十年代后中斷。1997年僅通郵政。
學 校
有五年制小學生72人,教師3人,校舍120平方米。
衛(wèi) 生
有個體醫(yī)1人。
村政舉要
清乾隆十八年(1753)前后設2牌,有牌頭2人,由牌頭或社首主村事。時屬東雙寨甲管理。光緒初,乃設3牌。光緒十八年(1892)旱災。民國8年(1919)為附村,設1閭,有閭長1人,仍屬東雙寨主村。18年(1929)旱災,有10余戶外出乞食,賣地200余畝。26年(1937)淪陷后仍設偽1閭。30年(1941)有一貫道傳入,屬東雙寨甲公所。34年(1945)7月,第一次建立共產(chǎn)黨組織,發(fā)展8名黨員;同時成立村公所,設村長、武委會主任、公安員、農(nóng)會主任、工會主席、糧秣等。冬,貧雇農(nóng)清算閭、甲長斗爭中,清出8石糧分給14戶貧雇農(nóng);讓12戶富裕戶獻地154畝,但只有4戶共獻出土地38畝。35年(1946)10月后,國民黨復設閭村公所,有村副1人,閭長1人。37年(1948)4月,恢復共產(chǎn)黨村政權。1949年和平土地改革,區(qū)干部1人入村幫助。土地按人口分配,分土地133畝。劃階級成份,人均4畝者為中農(nóng),超出4畝者為上中農(nóng),不到3畝者為貧農(nóng),有14戶上中農(nóng),13戶中農(nóng),16戶貧農(nóng)。是年,有13戶翻身農(nóng)民賣耕地46畝,牛7頭、驢2頭、騾子1頭。隨后建立共青團、婦女、民兵連組織。新中國1950年頒發(fā)土地證。夏季傳入謠言,鬧“妖怪”。冬季,登記會道門組織。1951年鎮(zhèn)壓反革命中,有一貫道徒聲明退道,9個明會會員退會,村干部捆打堂主剌任氏后釋放。1952年捐獻抗美援朝款16元。同時對重點戶上門動員收繳邪片。1953年下鄉(xiāng)干部宣講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動員收購25戶糧3000余公斤。春天,自愿辦起3個互助組,秋天李生組合并成一個常年大組。1955年冬,17戶農(nóng)民組建初級社。個別社員入社前有的伐村、有的賣騾、賣驢換成牛入社。1956年春天,初級社轉為高級社。是年遭雹災,吃國家救濟糧3.25萬公斤,款2300元,又貸款3279元。社干部7人。社員自種自留地36畝。1958年高級社轉為生產(chǎn)大隊,全村勞力到南河堡參加大會,慶祝成立人民公社,是村改為生產(chǎn)大隊,設2個小隊。當年秋立集體食堂,社員一律一灶吃飯。秋季,搞深翻土地,派人參加大煉鋼鐵及趙家溝石門水庫勞動。1959年派青壯勞力參加縣修筑孤峰山水庫勞動二年多。1960年秋后以戶自炊。1961年后社員開小片荒者增多。是年下鄉(xiāng)干部幫助搞“奪五權”斗爭,村風明顯好轉。當年生產(chǎn)搞的好,村支書李生代表康小屯大隊出席山西省勞模大會,集體獲獎狀1枚。1962年落實自留地,豬飼料地政策,社員自種耕地增加。冬季,改大隊核算為2個小隊單獨核算,設小隊會計、保管員。1963年下鄉(xiāng)干部幫助大隊干部查帳、清庫等搞“三清”工作。冬,上級安排大隊派15人去公社孫家店學習“雙十條”半個月。1964年冬天,公社派2人入村搞當年“四清”。對大隊經(jīng)濟問題有初步結論。冬天李生再代表大隊出席山西省勞模大會。1965年是村同南河堡、劉伸屯等大隊被樹為全縣十桿旗之一。9月份,縣工作隊入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搞清政治、經(jīng)濟、組織、思想的“四清”運動。試行“大寨”“自報公議”評工記分辦法。同時,對大隊干部的違紀行為嚴肅查處,退賠“三定”額約800元。又復議階級成份,劃富農(nóng)1戶,中農(nóng)22戶,貧下中農(nóng)47戶。成立貧協(xié)會。清理階級隊伍時,新劃戴帽分子1人,實行管制。1966年6月底運動結束。同年秋季,文化大革命開始,個人燒木主、神龕等。1967年村內(nèi)社員組織紅衛(wèi)兵,但不影響生產(chǎn)。1968年由大隊管委會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大隊長稱大隊主任,其余村級組織不變。是村被定為全縣學大寨三個試點之一。下鄉(xiāng)干部入村蹲點,組織社員學習批判國家領導人劉少奇、鄧小平等的文章。是年冬次年春,大隊設群眾專政小組,清理階級隊伍,地主富農(nóng)分子,舊職員、會道門會長、道首,受到批判斗爭。1969年戰(zhàn)備中,基干民兵配有槍20余支,并加強了基本訓練。是年為全縣學大寨四個先進大隊之一。縣三級干部大會上作典型發(fā)言。1970年“深挖洞,廣積糧”,民兵們挖地洞一條。是年,參加縣在榆林口大隊召開的學大寨會議,作典型發(fā)言。同年作為先進生產(chǎn)大隊李生又出席了山西省先進集體暨個人代表大會。村內(nèi)以青年社員、干部為主,搞“二憶三查”活動,憶階級苦,憶苦思甜等。1971年冬,公社下鄉(xiāng)干部組織社員學習《粉碎林、陳反黨集團反革命政變的斗爭》材料,批判林彪反革命政變罪行。1972年冬,干部組織社員學習《農(nóng)業(yè)六十條》。1973年下鄉(xiāng)干部組織學習中共第十次代表會公報等。同年大隊黨支部派1個貧下中農(nóng)進駐村小學校,僅形式而已。1975年冬,大隊組織男女社員頂風冒寒搞農(nóng)田基本建設。1976年由縣、公社干部入村,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7月唐山地震,部分村民院宿防震。9月,毛主席逝世,大隊組織社員進行悼念。是年在村西搞農(nóng)田基本建設。1977年春,大隊出錢購入毛主席著作選讀本,發(fā)給社員學習。又由下鄉(xiāng)干部組織開展了批判“四人幫”活動。1978年恢復大隊管委會、大隊長稱謂,其余組織不變。1979年,給1個戴帽分子摘去“分子”帽子,以社員待遇。冬季,下鄉(xiāng)干部組織學習關于生產(chǎn)責任制文件精神。1980年大隊支書、大隊長等主要干部到縣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精神。1981年春,是大隊在全縣三級干部及勞模大會上作典型發(fā)言。冬季,下鄉(xiāng)干部組織大隊干部和社員聯(lián)系本村的實際問題,討論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1982年冬天,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98戶社員承包口糧田、勞力責任田759畝,年上繳承包金2.6萬元。1984年改大隊為村,設村民委員會1個,村民選舉產(chǎn)生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各1人,其余共產(chǎn)黨、共青團、婦女、民兵組織不變。是年前后,發(fā)動群眾打狗,預防狂犬病。1988年村支書康海,帶頭養(yǎng)豬5口(其中母豬1口),牛4頭,帶頭致富。1997年有共產(chǎn)黨員18人,其中女1人。有村干部6人,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1人、副主任1人,會計、民兵連長、治保主任、婦代會主任各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