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zhèn)縣卅里鋪鄉(xiāng)下轄村
蘭玉堡村居址距縣治西16.5公里,東經(jīng)113°55′00″和北緯40°20′11″交匯處。西越白登河與陽高縣相界,西北距陽高縣南徐屯村2.4公里,北隔白登河距小辛莊2公里??偼恋?7795.4畝。
自然環(huán)境
村域地貌土地平坦,屬沖積平原。北枕白登河,南踏鹽堿灘。在總土地中,耕地9743畝,占54.8%;鹽堿荒灘3172畝,占18%;荒草地2372.9畝,占13.3%;林地380.1畝,占2.1%;水域1322.8畝,占7.4%;道路用地171畝,占1%。
氣 候屬平川中溫半干旱區(qū),氣象要素同三十里鋪村。民國28年(1939)夏淫雨45天,成澇災(zāi)。1956年、1995年秋淫雨,成災(zāi)。
水 文屬平川區(qū)松散巖類孔隙水區(qū)淺埋弱中等富水區(qū),有承壓性。主要為湖泊沉積地層,地層巖性為粘土或亞粘土。地下水位埋深較淺,一般不超過2米,潛水蒸發(fā)強烈,水化學(xué)成份濃縮作用顯著,為Cl·HCO3—Na·Mg型。淺層咸水集中埋藏0~15米之間,淺層地下水礦化度1.5~2.6克/升,PH值為10。據(jù)5眼井孔揭露,含水層巖性主要是中砂,開采層位6~28米,單位涌水量不超3.0噸/時·米。1997年化驗井水,含氟、砷量較高。500毫升中含砷量為0.12毫升,含氟量為0.04毫升。
土 壤母質(zhì)為沖積物。表層土壤屬潮土類中蘇打鹽化潮土。在民國年間有堿地1149畝,鹽灘983畝。新中國經(jīng)多年改造,到1984年普查,大部分表土層有機質(zhì)含量為0.6~0.8%,全氮含量小于0.05%,速效磷在村大部為10~20ppm,村西為5~10ppm,速效鉀為50~100ppm。土壤鹽斑達75%。
人 口
全村共有535戶、1951人,其中男1035人,男女性別比112.9。當(dāng)年出生率12.81‰,死亡率4.10‰,人口自然增長率8.71‰。
種植業(yè)
傳統(tǒng)以谷、黍、黃落子、馬鈴薯、高粱、豆類為主,還有胡麻、芥菜籽、白麻、胡蘿卜、白菜等。耕地為9743畝。糧食總產(chǎn)量158.9萬公斤。
養(yǎng)殖業(yè)
傳統(tǒng)役畜牛、騾較多,家畜以羊、豬為主。存欄大牲畜1018頭,豬2108頭,羊279只。年產(chǎn)肉類30.03萬公斤。
林 業(yè)
近代林木稀少,1949 年林地40 畝,白登河沿岸楊、柳較集中。新中國后,在道路、田埂、渠旁植種1344株楊樹,村內(nèi)栽1034株,另有榆樹150多株及柳、杏數(shù)十株。1971年前種植沙棘3片,271畝。1980年前后,利用優(yōu)種楊大苗,進行農(nóng)田林網(wǎng)、平原綠化,實行渠林路配套等。1995年,有用材林328畝,灌木林52畝。
水 利
白登河從村西流繞村北,但利用率很低。民國18年(1929)和小辛莊合開義順渠15里,引白登河水澆地。1949年有洪水澆地600余畝。人畜用水則為6眼3丈深砌井。1953年修支、須渠長7.5公里,引洪灌溉。1962年6月,縣水利局投資20萬元,在村北白登河北岸,建蘭玉堡電灌站。后經(jīng)逐年投資,建起蘭南(南河堡)、蘭辛(小辛莊)兩個抽水站,安裝7個機組,裝機總量199千瓦,配套支渠49條,總長53.72公里。保證水地可達8000畝,成為全縣萬畝灌區(qū)之一。受益村有蘭玉堡、小辛莊、卞家屯、肖家屯、范家莊、劉家莊。此后,圍繞電灌站,不斷開渠,整地。自八十年代打井,實行井、渠、田配套。1990年灌溉面積795畝,農(nóng)灌取水量可達9.35萬立方米,其中河水8.95萬立方米。九十年代經(jīng)費不足,電灌站廢置。1997年,水澆地381畝,灌區(qū)固定渠道29公里,其中防滲渠15公里,農(nóng)灌機井8眼,裝機總量91千瓦。全年地下水開采量46.3萬噸,其中農(nóng)灌用水38萬噸,人畜用水8.3萬噸。(見2003年攝蘭玉堡電灌站一角)
農(nóng)用機具
大車約350多輛,農(nóng)用三輪車20多輛,大、中拖拉機7臺,客運中巴汽車1輛。機械總動力655千瓦,年用電26萬千瓦時。
工副業(yè)
有磨面坊1處,豆腐坊1處。個體豆腐坊2家,米面加工坊2家,面食品加工1家。全村從事工副業(yè)180人。
商貿(mào)業(yè)
個體小賣部3處,從業(yè)3人。生豬肉鋪2處,從業(yè)4人。從事摩托車、農(nóng)用三輪車長年販運仔豬、農(nóng)副產(chǎn)品者約30多人。是村出售仔豬年6000只左右。從事商貿(mào)業(yè)人員約90人。
村貌建設(shè)
村民居址座落沖積平原上,俗稱鹽堿灘,海拔1007.5米至1010米。明正德(1506~1521)年前,已有土堡,現(xiàn)稱后堡。后經(jīng)白登河水患,移址“堡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后發(fā)展南場。至清末有廟宇6處,即后堡西北有龍王廟,光緒二十四年(1898)恐水毀,遷至堡里。村內(nèi)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的奶奶廟,石碑及大梁有“明嘉靖龍飛癸丑仲夏年”字樣。村西有五道廟,另有關(guān)帝廟、呂祖廟。村東南有大仙爺廟。另有樂樓。民房在1949年土改時普查有1559間,其中土房1505間,瓦房僅54間。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蹶 式”一出水居多。新中國后拆毀所有廟宇。1956年后,集體建飼養(yǎng)院、庫房、大隊辦公室,有磚木瓦房7間,面積320平方米,占地約700平方米。七十年代,村民始建新居。尤其八十年代后,多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瓦舍,裝飾時尚。1997年,有民居約1500多間,下房、畜圈1300多間。
傳統(tǒng)有村際道路7條,多為通大車土路。新中國后逐步拓寬通往小辛莊、范家莊道路為汽車公路。1984年,村北將簡易橋修成通汽車的水泥大橋。
1956年架通有線電話線路,七十年代通有線廣播專線,八十年代中期,保養(yǎng)欠佳中斷。1997年僅通郵政。
學(xué) 校
學(xué)校占地6960平方米,房舍548平方米,有教師11名,學(xué)生28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