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周,安徽省徽州府休寧縣黎陽人(今黃山市屯溪區(qū)黎陽鎮(zhèn))。著名徽商邵百萬(國基)后人。

1906年畢業(yè)于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1885年創(chuàng)建的“Wesles College Wuchang(武昌博文書院),1908年畢業(yè)于安徽高等學堂。1909年赴英國留學,在倫敦帝國科學工程學院皇家礦物學校畢業(yè),獲A.R.S.M及D.I.C學位。后任英國坎諾契司煤礦測量科長。

人物生平

1911年(民國元年)邵逸周19歲。是年武昌起義爆發(fā)的消息傳至英倫,邵逸周與劉貽燕等留英皖籍學生90余人抱定“一朝碧血,萬世白虹”的信念返國參加革命。(《劉貽燕先生自傳》 胡健國主編)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邵逸周在石瑛、吳稚暉的介紹下入總統(tǒng)府秘書處電報科工作。

1912年3月底,孫先生為謀求國內(nèi)和平統(tǒng)一,辭去總統(tǒng)職務讓位于袁世凱。在孫先生離任之前,曾召集隨從人員一一詢問其今后去向。當時秘書處有一部分同志表示不愿北上依附袁氏,請求孫先生派往國外留學,孫先生也認為,建國必先有人才,遂同意這個請求,并親自批準一部分有培養(yǎng)前途的青年出國留學,由稽勛局局長馮自由負責辦理。臨時稽勛局經(jīng)過嚴格考選,確定了第一期稽勛留學生共25 人。其中邵逸周留學英國學習礦學。

1914年學成回國,初任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后任大冶鐵礦工程師,緬甸礦務公司工程師。1930年12月至1942年7月,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其間,還兼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礦冶工程系主任;以及儀器、體育、工程處等委員會主任,財務、訓育、第一外國語、聘任、建筑設備等委員會委員;主講工程材料、冶金學、地質(zhì)學、工程地質(zhì)學、構造材料、礦物學等6門課程。在工學院的學科建設發(fā)展方面,先后成立了機械工程系(1933年)、電機工程系(1935年)、礦冶工程系(1938年);同時興建了材料、熱力、水力、道路材料、電器、動力、金相、水工、電訊、礦冶等10個實驗室,以及機工、模工、鍛工、鑄工4個實習工廠和工科研究所,使武漢大學工學院發(fā)展成為師資雄厚、學科齊全、規(guī)模宏大的工科基地。

個人貢獻

1938年日寇侵華戰(zhàn)火逼近華中,早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邵逸周最早提議學校西遷并早作準備,學校委以遷校委員會委員,與遷校委員會楊端六委員長率先入川勘定樂山校址及校舍。1938-1946年西遷樂山,是武漢大學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時期。然而,正是在這短短的8年間,武大竟然培養(yǎng)出了12位后來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知名院士。

1942年赴甘肅任玉門油礦局協(xié)理。1945年任經(jīng)濟部東北特派員沈陽辦事處處長。1946任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1948年去臺灣,致力于礦業(yè)與金屬冶煉技術之開發(fā),對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良多。1976年10月6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病逝。同年冬,臺灣武漢大學校友會募捐設立“邵逸周紀念獎學金”以紀念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