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講寺,坐落于浙江省寧波市莊橋姚江邊青林渡的北岸。據(jù)天一閣書樓珍藏的地方志記載∶寶慶寺始建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為僧人宗定所建,始名「青林庵」。后由僧宗本再建,更名「西資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中文名

寶慶講寺

所屬地區(qū)

浙江省寧波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莊橋姚江邊青林渡的北岸

修建時間

南宋開禧年間

相關(guān)書籍

《寶慶講寺記》

歷史

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1207年),寺僧廣清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并奏請朝庭。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宋寧宗賜名「寶慶講寺」,并請三朝元老、一代大儒、禮部尚書《三字經(jīng)》作者王應(yīng)麟撰《寶慶講寺記》。

兩年后(公元1225年),宋理宗繼位,改元「寶慶」,當(dāng)?shù)刂两襁€流傳著“先有寶慶寺,后有「寶慶年」”的民諺。

在新建觀音殿落成時,又請另一大儒黃震撰《寶慶講寺觀音殿記》,均該石碑立于寺。

元朝延佑年間(公元1314-1319年)寺院名「寶慶教寺」,與洪塘驃騎山「保國寺」合稱為甲乙律院,人們常說「上有保國寺,下有寶慶寺」就是指這段歷史。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寺院遭大火焚毀,殿宇盡為瓦礫。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寺僧肱江募資重建,恢復(fù)原有規(guī)模。而以后寺院又「數(shù)復(fù)數(shù)圮日就衰落」。(圮:pi,第三聲,倒塌的意思)

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寺僧真珂文學(xué)及徒如靜披戴辛勞,使百廢俱舉,寺院面貌為之一新,其時得到郡伯楊鐘英的盡力護持。

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寺院又遭大火焚毀。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僧守靜主持,將興土木,重建殿宇而示寂??滴?a class="dict" href="/azsoft/qjg2751966.html">三十年(公元1692年)僧崖輿徒慈定不辭辛勞,又重建古剎,并易名「普濟」。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僧一歸重建自在堂,修復(fù)殿宇,恢復(fù)土產(chǎn),繼田七十畝,又得郡司馬周芝瑛大力護持。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僧普照改造大殿、山門,培植蔭木,鋪砌甬道,次年又重修觀音殿,以后「至虛庵、逸堂、祥云漸漸寥落」。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大殿又遭火燒毀,加上逆匪沿江滋擾搶劫,使寺院「蕩然無存」。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天童寺綱維慧修宏智主持寶慶寺,苦心經(jīng)營十余年,使寺內(nèi)外面貌大變,地方名流具有題贈。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國史館編纂慈溪人楊泰亨為寺院重建殿宇,并重書「寶慶講寺」匾額,至今猶存。慧修圓寂后,安葬于寶慶寺左。后由德耕監(jiān)理院事,德耕「謹(jǐn)守清規(guī)」,使寺院「免致失墜」。光緒末年,益舟主持,對殿宇及廂房進行整修。期間著名高僧諦賢法師多次來寺院講經(jīng)。益舟圓寂后,寺院由其徒凈宗當(dāng)家。民國年間,寺院逐漸破舊敗落。

解放后,寺院一度辟為學(xué)校,后又作倉庫及村民住宅之用。

「文革」期間,寺院破殘,佛佛無存,香火中斷。

一九九三年二月,朗宇法師發(fā)愿重興寶慶古剎,在寧波佛教協(xié)會、政府各部門和十方信眾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關(guān)懷下,幾年來,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使千年古剎重放光輝。

二零零一年六月,在寺后又置地八畝。二零零二年初,大悲殿與藏經(jīng)樓同時開工,經(jīng)過一年建設(shè),竣工在即。

特色

重建的大雄寶殿,重塔歇山,雄偉莊嚴(yán);殿中置「鳴籠頂」藻井,為浙東佛殿中所罕見。大殿內(nèi)有凈高達三.八米的玉佛,為目前寧波市各寺之最。

《寶慶講寺記》王應(yīng)麟

浙河以東,浮圖氏之宮,鄞最盛。蓋(蓋)其民醇厚、好善,浮圖因以善入之。波糜而從者滋眾。剪茅之宇,俄為招提、蘭若,習(xí)使然也,然其徒用力亦勤矣。

鄞之北十里,曰“青林”,面江背阜,夷曠閎敞。苾蒭宗本,始披藜藿為精藍。三傳至廣清,辟而大之。開禧丙寅請于朝,遷舊院額,揭名“寶慶”。宣獻樓公,大書其額,蔚為林叢偉觀。廣凈繼之,輪換鼎新。祖穼嗣事,庚繼前緒,捐其私橐中資,峙其糧,像以尊教,樓以鳴鐘;“青林有亭,雨花有軒”二解脫有門,捃拾銖纍,日衍月益,黼繡巖澗,藻繢煙霞,一旦化庳陋為瑰麗。既成,穼猶子智恭來謁,曰“穼老矣,恐聲跡泯泯。愿諗后之人,永無斁”。

余作而嘆曰“佛者,于倫紀(jì)空假也,而繼之不懈如是。由清暨穼,三葉相承,踵武堂構(gòu)。搢紳世其家者弗逮焉。吾儒被服《詩》、《禮》,原道本論是習(xí),思厥先祖父之文獻,若嘉于誼,謨于征,若璠璵經(jīng)緯之家,克對無羞,乃為儒其行。否則,群之于實超之于實,弗念厥紹,獨不愧乎佛者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余書其事,非曰崇異教,檄福利也。傳示里人,庶吾黨觀之。油然發(fā)其強學(xué)力行之志;余亦以自儆云。雖然,佛學(xué)久而傳者,以心為法也,美宮室末矣。明此心之妙,桑下一宿,蓬纍而行可也。恭其語穼之徒,俾歸而求之。

注:

① 佛教建筑通常被稱為“浮圖”

② 蓋(蓋)古文解釋“因為”的意思

③ “俄為招提、蘭若”即民間造的寺院

④ 阜念fu,第四聲,高山的意思

⑤ “夷”平坦的意思,“閎”宏達廣博的意思

⑥ 藜藿,植物名

⑦ 精藍,佛寺

⑧ 叢,叢的繁體

⑨ 繢,第四聲,色彩鮮明

⑩ 穼,shen,第二聲,姓。

? 橐,tuo,第二聲,口袋的意思。

? 黼,fu,第二聲,古意指代周朝天子的服裝花紋。

? 庳陋,矮小簡陋

? 斁,yi,第四聲,厭倦、懈怠、終止。

? 踵武,這里指繼承事業(yè)

? 搢紳,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

? 被服,蒙受,感化

? 苾蒭宗本,苾bi第四聲,意思是芳香;蒭chu第二聲,同芻。

? 王應(yīng)麟,字伯厚,南宋著名學(xué)者、教育家、政治家。歷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書。

一生著作豐富有六百多卷,以《三字經(jīng)》最為知名。

在這篇記中,王公講述了寶慶講寺的由來和基本的經(jīng)營概況,贊嘆將寶慶講寺作為事業(yè)的一代又一代,無論庶民還是地方官員還是文化學(xué)者都盡自己的力量來維護和繼承寶慶講寺這一份“事業(yè)”?!皵?shù)復(fù)數(shù)圮”“數(shù)圮數(shù)復(fù)”,一心堅持。作此記并非崇尚佛教,也不是為自己謀福利,僅僅想把寶慶講寺的這份“事業(yè)”傳示里人,讓更多人知曉。遙想若無王公所寫的《寶慶講寺記》,一千多年前的那份質(zhì)樸和堅守如今何人能知?

近六個小時的原文比對和資料修正,為“傳示里人”,為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寶慶講寺。八零末的我們,面對傳統(tǒng)文化,心底有一股雖然不洶涌的暖熱。我們喜好繁體字,因為字里行間的節(jié)奏是真正中國人的氣度,我們喜好傳統(tǒng)文化,因為每一個符號的背后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和延續(xù)的人文精神。讓我們慢下來,剔除潛伏在筋骨內(nèi)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面對這個混沌的社會做清醒的自己。記得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以清修法師為核心的新一代寶慶講寺“事業(yè)”繼承者在為弘揚寶慶講寺的文化默默努力。感謝兄潘晨姣在文字校對和詞義上的支持,道行淺,不盡全面和準(zhǔn)確,諸位海涵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