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是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發(fā)表于1999年,作者虛構了荷蘭著名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傳世名畫《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的背景歷史,講述了一段17世紀的感人愛情故事。

該小說已經被翻譯成38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萬冊,2003年曾被拍成同名電影,由斯嘉麗·約翰遜和科林·費斯主演。

中文名

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

外文名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作者

【英】特蕾西·雪佛蘭

字數(shù)

140000

首版時間

1999年

類別

長篇小說

全球銷量

超過500萬冊

同名電影主演

斯嘉麗·約翰遜和科林·費斯

背景

名畫《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

經典故事

講述了一段17世紀的感人愛情故事

內容簡介

1665年的荷蘭小鎮(zhèn)臺夫特,17歲的少女葛麗葉迫于生計,來到畫家維米爾家?guī)蛡?。維米爾和妻子凱瑟琳娜寄居在岳母瑪麗婭家中,并在岳母的幫助下,固定地賣畫給資助人范·路易文。畫家既要撫養(yǎng)眾多子女,又要維持奢侈生活,藝術才思眼見消磨于種種負累與瑣碎之中。葛麗葉的沉靜之美和對藝術的敏悟引起了維米爾的注意,帶給他無盡創(chuàng)作靈感。畫家與少女相互吸引,眼神交會,卻并未逾矩,但他們這種隱秘的情感還是引起了人們的猜忌。最終,為了維護自尊,葛麗葉選擇了離開,嫁與年輕的屠夫。正是這段似有若無的流動情愫,凝晶成維米爾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

創(chuàng)作背景

《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尼斯·維米爾的代表作。這幅面素有“北方蒙娜·麗莎”的美譽。畫上的少女,側身回眸,眼神無邪澄澈,卻也帶著一絲嫵媚,線條柔和的臉龐散發(fā)著光暈,微微張開的嘴唇似乎在訴說著什么。根據藝術史家的推算,這部作品應該是完成于1665至1667年間。在當時,肖像畫多是訂購的作品,客戶付給畫家傭金,畫家以客戶為模特,完成的作品由客戶收藏。此類肖像,模特的姓名可考?!洞髡渲槎h(huán)的少女》也是肖像畫,然而,它屬于肖像畫領域中一個特別門類——Tronie。Tronie并不是以客戶為模特、滿足客戶借由繪畫“名留青史”的傳統(tǒng)肖像繪畫。畫家創(chuàng)作tronie多為研習技巧,比如如何捕捉人物瞬間的表情、不同年齡的面部特征、某種特殊服飾在人物身體體現(xiàn)出的美感等。由于Tronie的主旨不是為模特“立傳”,所以nronie畫作中的模特很少能夠在歷史中留下名字。《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中的少女便是如此。停留在畫布上的她,凝同于歷史之間,在人們的內心喚起了美,也喚起了好奇:她是誰?有過什么樣的人生和故事?畫家如何與她結識,又如何將她的青春用油彩捕捉,讓她的美永不凋謝?就像人們渴望了解蒙娜·麗莎的微笑背后的秘密一樣,人們也渴望解讀少女表情后的深意。

作家雪佛蘭在遍覽了17世紀荷蘭風俗畫畫家約翰·維米爾的畫作真跡后,以其在《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畫作中捕捉到的細膩而微妙的情愫為靈感,結合畫家的生平事跡創(chuàng)作了同名小說。

人物介紹

葛麗葉

盡管彼此之間相互愛慕,葛麗葉對于維米爾的愛卻始終處于痛苦的搖擺退卻之中。葛麗葉清楚自己對藝術的喜愛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xiàn),也清楚自己對維米爾的愛情不可能有結果。她不愿成為權貴的玩物,不愿在物欲中迷失自己,不愿與維米爾有任何身體糾葛,于是成為維米爾的模特—這是葛麗葉為所愛的人、所愛的藝術能夠獻上的唯一禮物,盡管她也清楚地明白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為了留下最完美的作品,捧著那對屬于維米爾妻子的、與自己貧窮的身份格格不人的珍珠耳環(huán)時,葛麗葉屈服了,這是她所做過的唯一逾矩的事。

維米爾

生活貧困的畫家,因為要撫養(yǎng)眾多子女而創(chuàng)作壓力很大。指導葛麗葉發(fā)揮其藝術天賦,并為其創(chuàng)作了《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最終英年早逝,臨終時囑托妻子把珍珠耳環(huán)贈送給葛麗葉。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借著一個偶然的機遇而慢慢踏入藝術世界,能夠發(fā)揮藝術天分的葛麗葉是幸運的。她與維米爾之間的愛情觸動與互相傾心,始自二人沉浸于藝術世界里相通的藝術領悟與生命感受。在維米爾引導下,緩步踏入藝術廣闊天地的葛麗葉,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長久以來生存的新天地。維米爾教會了葛麗葉如何利用暗箱去捕捉被忽視的光線,如何去觀察云朵變幻莫測的顏色,如何認識、調制顏料色彩,如何去感受藝術,等等。葛麗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在此被完全激發(fā),她進人了一個自己從前難以表達的廣闊領域與不可言喻的“黑暗大陸”。擁有興趣與理想更使得葛麗葉對于人生的追求有了明晰的認識。不甘與成千上百個擁有美貌卻貧窮的少女一樣淪為上層人士的玩物,不愿陷入與維米爾之間沒有結果的愛情而難以自拔,為了追求婚姻雙方的平等而寧愿嫁給自己不愛的屠夫。

然而,這樣的葛麗葉又是不幸的。她擁有的藝術才華,她所學習到的觀察世界的新視角,她幫助維米爾調制顏料,她憑借自己的藝術敏感給予畫家改動布景的建議……這些都被認為是逾矩的,是要私下進行的,是為世人(包括卡特琳娜、坦妮基等女性)所狠狠斥責的。在那樣一個完全為男性話語所左右、壟斷的時代中,一個擁有藝術才能且出身貧窮的女性是絕對難以實踐其理想而成為一個為世人所接受、贊賞的女性藝術家的。對于一個擁有藝術天分卻出身貧困的男性來說,他或許還可以憑借著展現(xiàn)自己活躍的創(chuàng)造力去吸引伯樂的注意,在世人面前施展才華,為世人所贊同,并可能成為名留青史的“偉大藝術家”。而對于女性來說,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奢望。

事實上,葛麗葉與維米爾的相愛是必然的,因為他們懂得彼此,葛麗葉正是世界上的另一個維米爾。兩人同樣擁有出眾的藝術感受力,但同樣都沒有經濟基礎,然而維米爾是一位男性。盡管他為了從事自己最愛的繪畫,將自己束縛在瑪麗辛和卡特琳娜的牢籠中,愛不到所愛的人,沒有精神自由,在世俗的物欲里掙扎,但他卻能夠在藝術的世界里追尋使之精神得以喘息的天地。而葛麗葉最終只能作為畫作模特這一永恒的女性角色,為她所愛的畫家留下那幅經典之作,然后轉身永遠地埋葬自己的藝術才能與愛情,與所有寂寂無名的女性一起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盡管葛麗葉最終選擇了嫁給自己不愛的小彼特,但這種未來卻最符合葛麗葉追求平等、自由以及人格尊嚴的選擇。她不愿意重復美麗少女的悲慘命運,淪為上層男性的玩物,也不愿意同一個比自己的貧窮出身還不自由的靈魂—維米爾一起在禁錮中沉淪。盡管葛麗葉始終恐懼并厭惡著屠夫圍裙上、指甲縫中的斑斑血跡,然而她最終還是選擇走向這種生活。因為對葛麗葉而言,精神上的污穢與不自由比身體的污穢更令她難以忍受。小說的最后,去世前的維米爾將那對曾經激起過少女心中強烈情感的珍珠耳環(huán)送給了已為人婦的她,然而拿到耳環(huán)的葛麗葉卻最終選擇把它們當?shù)魜韮斶€自己欠下丈夫的債,因為只有這樣,葛麗葉才能不再是女傭,才能在婚姻中擁有人格上的平等與尊嚴,才能獲得她一生所孜孜追求的精神上的獨立與自由。在那樣一個女性失語、被表述的時代,葛麗葉以自己的行動表明了女性沉默的反抗。

藝術特色

空間感

小說講述一個突遭家庭變故,為了支撐家庭不得不到畫家維米爾家做仆人的少女葛麗葉的故事。小說共分四部分,分別以1664,1665,1666,1676四個年份作為標題,講述了葛麗葉從16歲到28歲共跨12年的生活經歷。故事發(fā)生在有著濃郁新教傳統(tǒng)的臺夫特以及與馬倫港交接的有著天主教傳統(tǒng)的奧蘭迪克,情節(jié)發(fā)展中給人極深刻的空間感。

小說《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講述了一段跨越12年的少女葛麗葉的故事,從中有葛麗葉與男主人的愛情以及葛麗葉與女主人的爭斗,但是故事卻絕非現(xiàn)代社會小三與原配之間歇斯底里的爭斗的預言,也不像《音樂之聲》以及《簡愛》中的女主人公那樣最后都收獲了圓滿的婚姻。從小說講述的故事中我們更多讀到的是苦難與無奈。而所有的苦難與無奈都通過小說中出現(xiàn)的廚房、畫室以及教堂中清晰展現(xiàn)出來的,通過對主要空間的解讀,展示出了在物理空間的背后蘊含的權力、身份、信仰等社會文化屬性的強大力量??臻g作為一種知識的構建,對生活其間的個體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廚房所隱喻的下等人身份注定要使葛麗葉遭受主人家的刁難與壓迫;畫室里也由于不同身份的人的跨入而成了權力爭斗的場所;時時閃出的教堂尖頂實施著監(jiān)視的功能,指引規(guī)訓著人們的行為,同時它也會成為人心中沉重的十字架。維米爾背棄自己的信仰而改信天主教就是個例子,面對隔河而立的新教教堂,會進一步加劇了維米爾的精神負擔,變成一個憂郁之人,最終英年早逝。而葛麗葉聽從內心的聲音,在諸多選擇中從容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過起了不虧欠任何人的平淡生活。

敘述

盡管小說中的人與事都是虛構的,但作家特蕾西·雪佛蘭在畫家殘存于世的生平軼事之基礎上,以自己的解讀與想象揭開了幾個世紀以來掩埋在時間洪流中的塵封往事,其作品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精妙構思、男女主人公之間掩蓋在沉默表象下那種隱秘而洶涌的情感以及細膩纏綿的文風,都與現(xiàn)實中的畫家及其畫作主題、畫風等一脈相承、交相輝映。

《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小說原作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將文字小說中的少女葛麗葉與畫家維米爾暗藏的如絲如縷的情愫寫得微妙含蓄。盡管葛麗葉對主人維米爾的愛情是小說的主線,但在少女隱忍的情感之外,作者特蕾西也在展現(xiàn)一個具有藝術天賦的少女的成長經歷。她仰望維米爾,更是在仰望她能理解、能體會甚至能融入卻只能被世俗隔絕在外的藝術世界。葛麗葉由被藝術浸潤的少女到肉販肉案前的幫手主婦的生命歷程正好印證了在一個階級化、性別化的社會中,女性在藝術與權力面前的無力與無奈。因此,小說的愛情故事背后凝聚的是特蕾西對女性命運的哀嘆。

特蕾西的小說以對維米爾藝術的執(zhí)著為基礎,給畫作平添了浪漫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她賦予畫中少女以藝術的天賦和敏感、細膩的情感。葛麗葉形象的塑造頗符合少女帶給觀眾的印象。但如果僅僅如此,這種創(chuàng)作只不過如同藝術史上眾多題外談資一樣是個故事。特蕾西的深刻在于將一個簡單、可能的故事與女性的境遇和女性的成長與自覺結合起來。少女葛麗葉不再僅僅是畫中人,被觀賞、被把玩,而具有了獨立意志與判斷能力。她經歷自己的生命歷程也注視他人的悲喜善惡,成就了自己的“我”的意義與價值。

作品評價

一切靜止于此,一切終止于此時;一部蕩氣回腸,百感交集的杰作?!~約時報

一部不動聲色但足可令人黯然神傷的優(yōu)秀小說?!~約客

一部閃爍這珍珠光澤的耀眼杰作?!袢彰绹?/p>

小說中的小說,小說中的明珠。——時代周刊

一個融合了豐富史實和藝術天分的迷人故事,一曲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恨。——出版家周刊

爭論畫中女子的身份已不重要,小說虛構的這已出似有若無的情愫,才更讓人唏噓嘆息?!l(wèi)報

作者簡介

特蕾西·雪佛蘭

特蕾西·雪佛蘭(Tracy?Chevalier),美國著名作家。本書為代表作。題材多涉及古典浪漫女子,文字細膩敏銳,情節(jié)纏綿悱惻,意味幽深久遠。從欣賞《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真跡中獲得靈感,以細膩的筆觸與獨到的視點,為一幅不朽杰作締造了一段曲折回環(huán)的歷史,一曲蕩氣回腸的愛情。

本書出版后短短幾年時間,從海牙莫里斯皇家美術館到賽納河畔,從地中海濱的沙洲到普林斯頓大學的林蔭小道,那靈魂首初的情動、似有還無的情愫、意味深長的情心,以及失之交臂的情恨,令萬萬千千讀者癡癡沉醉,回味無窮,或惆悵憂傷,或感喟傷懷,或唏噓淚下……這一段情、一段恨,正如評家言:一曲千年情恨,足能令人十遍品味,百遍腸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