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鸚嘴魚(學名:Scarus sordidus)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魚類,俗名白斑鸚哥魚、紅牙鸚嘴魚。分布于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夏威夷群島、臺灣島以及南海諸島、廣東沿海等,屬于暖水性魚類。其多見于珊瑚礁或巖礁之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紅海。

中文名

灰鸚嘴魚

別名

地瓜魚

脊索動物門

分布區(qū)域

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中國南海

拉丁學名

Scarus?sordidus?Forskal

拼音

hui ying zui yu

鸚嘴魚科

動物界

鱸形目

分類編號

10113006

硬骨魚綱

鸚嘴魚屬

灰鸚嘴魚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生活環(huán)境

海洋

亞綱

輻鰭亞綱

亞目

鱸亞目

外文名

Greenfinned parrotfish

簡介

背鰭前有鱗片4個,頰部有鱗片2行。唇很窄,大部分齒板外露。胸鰭基無黑斑,雄魚腹部具縱帶;雌魚及幼魚全體棕色。尾鰭后緣截形。典型珊瑚礁魚類之一,棲息于珊瑚礁盤水域,常結成小群。體長110~240毫米,有一定經濟價值。分布于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我國見于南海。

形態(tài)特征

本魚開始型雌魚體色多變異,體色為均一暗棕色到淡棕色,尾柄部有或沒有淡色區(qū)域。終端型雄魚體色亦多變異,體藍綠色,各鱗片具橘黃色緣,有時頰部及體后部分具黃色大斑,背鰭及臀鰭的鰭緣具有寬的藍綠色縱紋。尾鰭藍綠色具較淡色之輻射狀斑紋,且為圓形近乎截型尾。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30公分。

特點

背鰭Ⅸ-10;臀鰭Ⅲ-9;胸鰭Ⅱ-13—14;腹鰭Ⅰ-5。側線鱗16—20+4—5。鰓耙8—20+26—30。體長為體高2.8—3.2倍;為頭長2.6—2.9倍。頭長為吻長2.1—2.4倍;為眼徑4.9—7.5倍。兩頜牙均愈合為齒板。左右上咽骨各具平扁牙1行,沿其基部外緣尚有1行退化齒。唇頗窄,齒板大部分外露。頰部有鱗片2行,第二行具鱗片5—7個。成熟雄魚體呈黃綠色,腹部有3條平行的綠色縱帶。唇的邊緣橙黃色。齒板藍綠色。未成熟個體及雌魚體呈棕色,兩唇品紅色。體長231mm。系海洋暖水性魚類,棲息于珊瑚礁或巖礁間。常3、5尾成群。雌雄混棲。數量多,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分布于中國南海、東海;國外見于夏威夷群島、非洲東岸及紅海。

棲所生態(tài)

幼魚生活於珊瑚茂盛或淺的珊瑚礁平臺水域。成魚喜洄游于夜間睡覺的地方和日間覓食場之間,且其間之距離甚短。吃底部的藻類為生。

地理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qū),包括紅海、東非、南非、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安達曼海、琉球群島、中國臺灣、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沿海、澳洲、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漁業(yè)利用

食用魚,食用時宜用清蒸。另外,因體型較小,故常做為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