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脂,別名柏油,屬柏科,為柏科植物側柏樹干或樹枝經燃燒后分泌的樹脂。主要分布于東北南部,能除溫清熱,解毒殺蟲。

中文名

柏脂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

松柏綱Coniferopsida

松柏目Coniferales

柏科Cupressaceae

柏脂

由來

柏樹斗寒傲雪、堅毅挺拔,乃百木之長,素為正氣、高尚、長壽、不朽的象征。柏在國外

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載體,所以柏樹總是出現(xiàn)在墓地。古羅馬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希臘人和羅馬人習慣將柏枝放入死者的靈柩中。而中國人在死者的墳上及墳地栽柏是寄托一種讓死者“場面不休”的愿望。柏樹學名Cupressaceae,系引申自Zyparissias(賽帕里西亞斯)。希臘神話載,有一名叫賽帕里西亞斯的少年,愛好騎馬和狩獵,一次狩獵時誤將神鹿射死,悲痛欲絕。于是愛神厄洛斯建議總神將賽帕里西斯變成柏樹,既不讓他死,又讓他終身悲哀,柏樹的名字即從少年的名字演變而來,柏樹于是也就成了悲哀和哀悼的象征。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

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

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于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

柏脂樹

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

雌雄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

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后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

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

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功能效用

性味

甘;性平

功效

除溫清熱,解毒殺蟲

主治

疥癬;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贅疣

功效分類

清熱燥濕藥

考證

1、《綱目拾遺》:山西柏油,其色黑若紫者,系此油腳也。其氣若松香,竹箸挑之,懸絲不斷者真。殺壁虱,凡人家床幾板壁患此者,以油滴縫內,其虱盡死。

2、《唐本草》:柏枝節(jié)燒取,療癘疥及癩瘡。

3、《本草別說》:以柏枝節(jié)燒油膏,敷惡瘡久不瘥,有蟲者。

4、《綱目拾遺》:搽禿瘡,治癬,頭面耳上黃水瘡,赤游丹。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敷或熬膏搽。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濕潤肥沃地,石灰?guī)r石地也有生長。

柏脂樹

資源分布

分布于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陜西、甘肅、西南至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中藥選方

①治諸般癬,多年近日癰毒:生柏油一瓶,涂患處,后用年老枯桑柴火熏烤,待好即止;如一次倘不瘳,再熏。(《綱目拾遺》)

②治癬:真柏油,調輕粉涂上,起泡,泡消即愈。(《經驗廣集》)

③治黃水濕瘡:真柏油二兩,香油二兩。熬稠搽之。(《積德堂經驗方》)。

④治赤游丹:蜒蚰十條,土蛛窩五、六個(出草屋者壁內),柏油,舊漆器上刮下漆少許。共搗,以柏油調搽患處。(《醫(yī)林集秘》)

民間制酒

方劑名稱 柏脂醞酒

藥物組成 煉成柏脂10斤(研為末,煉如松脂法),糯米1石,細曲15斤,石灰1石。

處方來源 《圣濟總錄》卷十八。

方劑主治 大風癩。

方劑功效 生發(fā),堅眉鬢。

用藥禁忌 忌觸外風冷。其米泔及槽不得令豕畜食。

制備方法 先炒石灰,以木札著灰中試之,火出為度,以地骨皮銼5斗,以水1石5斗,煮取9斗半,去滓,以淋石灰三次澄,以灰汁和曲與柏脂粉拌米,用外、米、曲、柏脂粉多少,一如常醞法,次于凈器,著曲、米、汁、粉在內,蜜封28日,開壓去滓,取清酒。

用法用量 每服5-7合,常令酒氣相接取效。

制可可脂

制法:用冰醋酸法從柏脂制類可可脂,以精制烏柏脂或未經“三脫”(脫酸、脫色、脫臭)烏

柏脂樹

柏脂為原料,加熱熔化后,放入0.8~1倍的冰醋酸和乙酸異戊酯,一次恒溫結晶,過濾分離得濾液加入小于15%的植物油,再次恒溫結晶,將結晶熔化分離,所得類可可脂油層回收溶劑,經“三脫”,即得精制類可可脂產品。所得含低熔點組分的有機溶劑層,再結晶后升溫熔化。分離出低熔點組分,回收溶劑,經“三脫”,即得人造奶油。

要求:一種類可可脂的制備方法,以天然油脂為原料,加入有機溶劑,攪拌均勻,一次恒溫結晶,過濾分離得濾液加入植物油,二次恒溫結晶,將結晶熔化分離,回收溶劑,冷卻結晶。

特征:以精制烏柏脂為原料,加熱至60~70℃熔化,加入0.8~1倍的冰醋酸和乙酸異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