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米糍——大禾米是桂東縣一帶山區(qū)的粳釉稻,大禾米糍也就成為該地區(qū)農(nóng)家的一種傳統(tǒng)土產(chǎn)。

中文名

大禾米糍

特色

色黃質(zhì)嫩,細密滑膩

地點

桂東縣

原材料

黃荊柴大禾米

基本介紹

它是用一種名叫黃荊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制成堿水,再用堿水浸泡米料。在春節(jié)前一兩個月,村民上山砍下黃荊柴,挖一個土坑,將其堆放于上,燃成柴灰,制成灰堿?;覊A裝進木桶,倒入幾大鍋熱水,過濾出濃黃色的堿水,再將大禾米倒入堿水中,浸染成金黃色。染色的大禾米用木甑蒸熟,傾入石臼,四五個壯勞力手握木杵,打鐵似地輪番猛砸、猛搗,米被打爛后,形成團狀,置于案板。最后,由師傅將搗爛的糍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馃就制成了。

大禾米糍色黃質(zhì)嫩,細密滑膩,可湯煮,也可油炒。若湯煮,最好泉水或清水;沾糖或者米酒,若油炒,必加大蒜、肉絲、生姜等佐料,不沾牙,不膩人,吃了還想吃,余味無窮。因此地的氣候溫和而溫差大,積溫高,有利于谷物淀粉的積聚,特別是松柴枝燒成灰泡成的堿水能長年不臭不變味,所以桂東大禾米糍比別地的糍更質(zhì)嫩滑膩耐煮,且不沾牙,泡在堿水中一年半載不會變質(zhì)變味,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