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村有16個村民小組,分為水瀝和陽山兩個轄區(qū),全村人口800多人,以農業(yè)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其次為油菜、黃豆、花生等。該村擁有古寺兩座,分別是靜嚴寺和松風寺,寺廟至今保持完好。位于村中央的水瀝橋還是清代所建造,至今堅不可摧,可通行大型貨車。

正文

經濟及人文風景

該村有16個村民小組,分為水瀝和陽山兩個轄區(qū),全村人口800多人,以農業(yè)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其次為油菜、黃豆、花生等。也有種植板栗等其他水果的,養(yǎng)殖主要以牲豬、雞、魚、為主,尤其是養(yǎng)豬正在形成規(guī)?;彤a業(yè)化,對本村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不過該村仍屬于勞務輸出型村,年輕的青壯年大多在外經商和務工,水瀝村交通和通信都已經很完善了,無線通信和固定電話已實現(xiàn)無縫覆蓋,該村西邊杉樹埂有通往xf04與x003縣道的支線公路,北邊的公路直達鄉(xiāng)政府駐地,并已全面實現(xiàn)水泥硬化,東南距離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近在咫尺。該村擁有古寺兩座,分別是靜嚴寺和松風寺,寺廟至今保持完好。境內有南峰尖和雞鴨嶺等著名山峰。位于村中央的水瀝橋還是清代所建造,至今堅不可摧,可通行大型貨車。如今勤勞的水瀝村民正在通過自己的雙手改善自己的生活,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