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蕭默關于中西建筑史的學術隨筆,文章短小,淺顯易懂,可讀性強。

本書獲得“2014中國好書”榮譽。

ISBN

9787101095357

字數(shù)

16萬字

出版時間

2014年1月1日

作者

蕭默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建筑史家蕭默關于中西建筑史的學術隨筆,文章短小,淺顯易懂,可讀性強。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讀,清晰地展現(xiàn)出了各種風格的建筑所呈現(xiàn)出的獨特氣質(zhì)。讓讀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宮殿小到民居的形態(tài)和制式所含藏著的文化內(nèi)涵。本書通過文化解讀建筑,為中西建筑的每一種造型每一個細節(jié)都找到了文化的腳注。同時還比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徑庭的審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異。

作為梁思成的學生,蕭默的《建筑的意境》不僅僅是對中西建筑做一種審美的表達,他更傾向于找出蘊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在這部寫給熱愛建筑藝術的知識分子的書中,作者將中西建筑放在哲學觀念、文化傳統(tǒng)、宗教態(tài)度、性格氣質(zhì)、藝術趣味和自然觀等復雜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加以比較,使讀者看到了建筑文化自身的豐富和復雜。[1]

作品目錄

一>>溫暖親切的木結構和中國建筑的形體與內(nèi)部空間

二>>堅強有力的石結構和西方建筑的形體與內(nèi)部空間

建筑結構、形體與內(nèi)部空間概念古希臘
中國建筑的形體古羅馬
中國建筑的內(nèi)部空間拜占廷與俄羅斯
歐洲中世紀
文藝復興
展開表格

三>>院落組合形成的中國建筑豐富的外部空間

四>>成就相對有限的西方和

伊斯蘭建筑

的外部空間

宮殿西方建筑的外部空間
天壇伊斯蘭建筑的外部空間
民居

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

六>>“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西方園林

中國園林概說西方宮殿與府邸園林
江南私家園林中西園林精神比較
華北皇家園林
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

七>>封建統(tǒng)治的堡壘——中國城市

八>>資本主義的溫床——西方城市

唐長安與元大都西方中世紀的四種力量
明清北京工商城市的誕生
地方城市西方城市面貌

九>>中國獨擅的環(huán)境藝術

十>>從近代到當代

“環(huán)境藝術”概念現(xiàn)代建筑的萌芽
佛塔現(xiàn)代主義建筑
陵墓通過非傳統(tǒng)的方法組合傳統(tǒng)部件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
佛寺各式各樣的“先鋒派”
中國的腳步?

作品賞析

首先,本書采取了“比較研究”的學術方法。蕭默比較了木結構與石結構和西方建筑在形體與內(nèi)部空間的異同,比較了院落組合形成的中國建筑與西方及伊斯蘭建筑的外部空間的異同。以此為基礎,延伸比較了中國和西方的園林、城市,得出了這樣一些結論:中國木結構建筑在結構和構造上體現(xiàn)的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遠遠不及,其結構美和構造美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但是,受木材受力性能的限制,與西方建筑相比,中國建筑的體型不夠豐富,內(nèi)部空間也缺乏變化。西方建筑更能體現(xiàn)石材受力性能的是券、拱和穹隆結構。哥特建筑發(fā)明的骨架券技術是人類使用石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因此,西方一些優(yōu)秀的建筑內(nèi)部空間極其復雜多變,為木結構建筑所無法企及。另外,中國建筑在外部空間的創(chuàng)造上占據(jù)了世界高峰,“群”是中國建筑的靈魂。中國園林重視自然美,追求曲折多變,崇尚意境。西方園林追求形式上的美,缺乏深度。中西方城市形態(tài)不同,其文化的根本性差異在于城市的性質(zhì)和主人的不同。

其次,本書通過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建筑遺產(chǎn)來描述建筑史,要言不煩。建筑史知識是本書的基礎之一,用不大的篇幅描述中西兩大建筑體系并兼顧伊斯蘭建筑長達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和輝煌成就,很需要功力。對中國建筑,蕭默在介紹了一般結構與空間特征之后,選取宮殿、壇廟、民居、江南私家園林、華北皇家園林等若干實例,分類論述意境主題。對西方及伊斯蘭建筑,在建立一個石結構技術發(fā)展譜系的基礎上,重點介紹處于這個譜系上具有標志意義的優(yōu)秀實例,引經(jīng)據(jù)典地描述它們的價值。對于中西方的城市,重點闡發(fā)了它們不同的起源、發(fā)展的根據(jù)與過程,因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形態(tài)面貌,由此揭示了文化與城市形態(tài)的緊密聯(lián)系。

第三,關注新的學術理論和今天建筑的走向。本書第九章是中國獨擅的環(huán)境藝術。作為新引進的概念,蕭默對環(huán)境藝術作出了自己的定義:環(huán)境藝術的關注對象主要是室外,主要是指“創(chuàng)造出一種環(huán)境氛圍,渲染出某種思想意境,能動地陶冶人們的性情,激起感情上的波濤,并由情感進至情理,使人得到教益?!庇纱顺霭l(fā),蕭默認為前幾章所講的中國實例都廣泛地應用了環(huán)境藝術的方法,并進一步用中國佛塔、佛寺和陵墓建筑在更大空間領域里加深對中國環(huán)境藝術成就的論述。在本書最后一章,蕭默作為一位建筑學家,在簡單回顧了西方和中國近代建筑的發(fā)展之后,提出了自己對當代中國建筑發(fā)展的主張,為本書對建筑意境的論述找到一個歸宿。[2]

作品評價

1、他的人生有著比一般人更為豐富的色彩,他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真正的俠士 ——2014年1月10日中華讀書報書評推薦(《回憶哥哥蕭黙—寫在他逝世一周年和〈建筑的意境〉出版之際》/蕭功秦: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2、《建筑的意境》是蕭默先生多年來對建筑文化的思考積淀。他把中西建筑藝術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讀,從建筑風格到到催生這種風格的城市的建立,從建筑文化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主人的文化,這一路梳理下來讓我們領略到了姿態(tài)萬千的建筑背后大到城市、宮殿,小到民居、園林的形態(tài)和制式所蘊藏著的歷史邏輯與文化內(nèi)涵,為中西建筑的每一種造型每一處細節(jié)都找到了文化的腳注。他把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徑庭的審美意趣放在一起比較,從中揭示出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異?!?014年2月21日北京青年報書評推薦(《愿蕭黙先生天天是好人》/朱玲:中華書局副編審,本書策劃編輯)

3、意境畢竟是中國文化極為重要的大概念。意境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是物質(zhì)的還是非物質(zhì)的?在中國人心中的意境是什么?它有無西方文化的對應的表達?站在中西文化比較的高度,也結合蕭默先生在書中對建筑意境的討論,其概念的界定似乎遠不止這些。后學者當會繼續(xù)對這一重要課題作深入探究,并以之作為對先行者蕭默先生的紀念?!?014年2月23日南方都市報書評推薦(《闡釋建筑意境的最后奉獻—評蕭黙的〈建筑的意境〉》/朱光亞: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4、本書的理論與方法大多蘊含在對實例的描述之中,品味這種描述,能引導我們對于建筑意境的理解。作為一位后來人,通過欣賞文物建筑而與創(chuàng)造者進行對話,進行互動,無疑對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yǎng)有所裨益,對于我們?nèi)嬲J識文物建筑真實的信息來源有所裨益——2014年5月27日人民日報讀書版書評推薦(《品味建筑之美》/晉宏逵:故宮前副院長)

5、用專業(yè)的角度為大眾講述建筑意境之美——2014年7月入選由上海出版局、解放日報評選的解放書單延伸閱讀書單

6、作為一個建筑學家,他在專業(yè)領域卓有建樹;他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有機會把自己畢生的學術研究呈現(xiàn)給熱愛建筑藝術的普通讀者,能夠教會他們在流派各異、有些浮夸的建筑物林立于城市的這個時代,學會判斷和欣賞,能夠分析和理解建筑師的意圖。他想告訴人們藝術欣賞過程中獨立思考的重要。他害怕人們在光怪陸離的建筑形體面前,喪失自我的獨立思考。他覺得沒了根的文化,其實會搖擺不定。中國建筑的根在中國文化,這樣的根應該牢牢掌握在建筑師以及欣賞者手里。——2014年中華書局十佳好書[3]

作者簡介

蕭黙,建筑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前昕長,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建筑意》輯刊主編。主要著作: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建筑藝術史》(主編與主撰,獲中國圖書獎及文化部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敦煌建筑研究》(獲文化部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蕭默建筑藝術論集》、《文化紀念碑的風采建筑藝術歷史與審美》《巍巍帝都》、《天竺建筑行紀》《建筑的意境》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