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年是泰國西南部港口城市,北大年府首府。作為歷史古城,十六世紀(jì)已為國際貿(mào)易港口。

北大年在北大年河右岸,距河口2公里,為泰南重要漁港之一?,F(xiàn)為橡膠、錫、椰子輸出港。有碾米、化工等廠。公路向西南連接泰南鐵路干線鵠坡站,并連接宋卡、亞拉、那拉特越。輪船可通曼谷等地。

中文名

北大年

外文名

Changwat Pattani

別名

佛打泥、太泥或大泥

所屬地區(qū)

泰國,北大年府

地理位置

馬來半島北端之東海岸

主要街道

水戶街道

所屬國家

泰國

簡介

北大年

古為馬來半島上一個土邦,現(xiàn)為泰國南部府治之一。位于馬來半島北端之東海岸。亦稱佛打泥、太泥或大泥。居民以伊斯蘭教徒 占多數(shù)。

歷史

傳北大年開國者是一女王,13世紀(jì)始臣服于素可泰王朝,繼又臣服于阿瑜陀耶王朝。但除朝貢外,內(nèi)政仍獨立,每逢泰族勢弱,即行反叛。

北大年地處近海平原,據(jù)東西航程之要沖,古代便與中國、印度有通商往來,華人流寓者甚多。16世紀(jì)以前,由中國的帆船長途運載陶瓷器和絲綢等貨物,來自印度的紡織品,以及北大年附近各國的胡椒、黃金等其他土產(chǎn)云集于此,互相交換。當(dāng)?shù)厣倘税沿浳镙斔偷阶ν邸⑻K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的望加錫等地。

西方與北大年通商以葡萄牙人為先導(dǎo),荷蘭、英國商人接踵而至。1601年荷蘭聯(lián)合東印度公司在此設(shè)立第一個商館,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也到此通商,并設(shè)商館。

北大年于1785年并入泰國版圖,初期被分割為七區(qū),由宋卡城統(tǒng)治。1896年改屬那空是貪瑪叻省,1906年脫離那空是貪瑪叻省而自為北大年省。

1932年泰國實行立憲政體后,廢省制,以府為行政區(qū)域單位,于是北大年改為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