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西龍寺
西龍寺,俗稱后蔡寺。西龍寺與莆禧古城咫尺相望,始建于五代十國的后周(約公元955年)。寺院風景宜人,佛火長馨,素有“湄灣第一靈簽”的美譽,而今是秀嶼區(qū)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寺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保持宋、明古建藝術(shù),一尊銅塑觀音系元代遺留的寶像,解放后出土的兩塊明代石碑,是紀念抗倭英雄將領而立的,成為明朝福建東南沿海軍民英勇抗倭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材活本。
歷史沿革

西龍寺
西龍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山亭鄉(xiāng)西前村鳳山麓,于元朝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重修,原為“西鳳寺”。明洪武二十年莆禧城始建后,改為“西龍寺”。現(xiàn)寺內(nèi)古建主體保持宋元建筑模式,歇山木石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數(shù)百平方米。寺院并排三殿,內(nèi)祀釋伽牟尼佛、觀音大士、韋馱伽藍、十八羅漢、四官大帝和地藏王菩薩等神祇。寺南廳還祀有媽祖天后,是五十年代政府破除迷信時,西前和莆禧兩村的媽祖移居該寺。西龍寺在兵亂年代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1961年(1926年)有曾金歌入寺為尼,重修寺院,法名如量師姑。1967年(文革間)寺院被毀,1976年又增建“藏經(jīng)閣”,整理和收藏經(jīng)書等文物。經(jīng)過再次修葺一新。新修筑的寺周圍墻等等配套設施異彩奪目。寺前有座涼亭,與莆禧八卦井景區(qū)相照映。
主要景點

西龍寺
西龍寺內(nèi)還存有兩塊,其中一塊是明代莆禧四境鄉(xiāng)民眾為紀念抗倭將領廖總兵所立的。廖總兵是今河南省商水縣人。在嘉靖年間,倭犯莆田最嚴重時,跟隨戚繼光來莆抗倭,并任莆禧千戶所總兵。他多次率眾奮戰(zhàn)沙場,屢敗倭寇。敵人無奈,趁廖氏探母在家,設計夜襲。廖總兵揮刀跨馬沖出府第,不幸中計身陣亡,余將無一幸存。現(xiàn)在西龍寺西側(cè)院前村的門兜山和馬鞍山上,還有廖總兵的府第遺址和墓址。1958年修水庫時,還從廖氏墓址中挖出一把“七星寶劍”,長2.8尺。此劍乃是明朝廷授予抗倭有功將領的榮譽寶劍,可見朝廷對廖總兵的信任程度。在院前村的山頭頂還筑有廖總兵抗倭寇的寨堡,三十米四方,均用石砌,如今寨址尚存?,F(xiàn)該村有廖氏后裔170余口,門上望聯(lián)是“汝南家聲大,院前世澤長”。此外,“西龍寺”內(nèi)外還有很多文物古跡有待繼續(xù)發(fā)掘和探研。可見,莆禧“雙龍寺”將為點綴我市媽祖城景區(qū)的一支奇葩。
周邊景點
莆禧雙龍寺,即是位于莆禧東門村的清龍寺和位于西前村的西龍寺。因明代上述兩村均屬莆禧千戶所轄區(qū),故稱莆禧雙龍寺。
莆禧雙龍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寺宇建于元代神話之中。據(jù)傳,古時,忠門半島莆禧鯉江之域有二條巨龍,一條為“清龍”居于前江,一條為“蟒龍”居于后江。兩龍經(jīng)常互相嬉戲玩樂,興風作浪,禍害百姓,民憤極大。所在“土地神”對此很抱不平,聯(lián)名上疏啟奏天庭。玉帝獲悉,便派觀音菩薩下凡整治。觀音菩薩接旨后,化為一道者深入民間查問其事,證實百姓被“雙龍”害得民不聊生。便立即施出治龍法寶,將“清龍”處伏于東山,并裂皮暴脊,后人就把此山稱之為“龍脊山”,今位于莆禧東門城隍廟后。山上有很很多似好龍珠的石質(zhì),甚為壯觀。又將“蟒龍”處伏于西山,并還鳳于原形,后人把此山稱之“鳳山”,今位于西前的北側(cè)。山勢如鳳,山上樹木蒼郁,花草扶疏,似如鳳凰展翅。所在民眾為了報答玉帝和觀音菩薩為民除害的恩德,就在東側(cè)“清龍”伏法的龍脊山下建造一座玉皇殿,取名為“太極殿”,奉祀玉帝。并在距太極殿后側(cè)不遠的地方建造一座“清龍寺”和在西側(cè)的鳳山麓建造一座“西鳳寺”(后改西龍寺),以奉侍觀音菩薩。
上述兩寺曾在歷史上興盛一時,后因朝代變換,幾經(jīng)興廢。位于莆禧東門村的“清龍寺”毀于元末兵亂之中。據(jù)史志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有莆禧人林德隆為反抗官府暴政,在黃石集合地方武裝成余人攻入興化府,驅(qū)逐判官柳伯祥,自稱興化路總管。但他據(jù)城不久,就與興化路同知陳從仁(惠安人)產(chǎn)生矛盾。兩人爭權(quán)奪利,互相殘殺。后來,陳從仁與分省右丞藏思丁合兵殺死林德隆。林德隆長子林棋前往福州搬兵求援,次子林瑛前往泉州向阿迷里丁求援。阿迷里丁是位因鎮(zhèn)壓農(nóng)民有功,而被元朝廷封為“義兵萬戶”的商人割據(jù)于泉州。阿迷里丁叫林瑛回興化集合武裝力量,連手合兵又殺了陳從仁。而后,林瑛居守楓亭,并以莆禧“清龍寺”為兵部。
是年六月,陳從仁其弟陳同獲悉其兄被殺消息后,立即率兵從漳州回惠安涂嶺筑寨,會合柳伯祥的弟弟柳伯順起兵攻打楓亭直到莆禧。林瑛兵敗退至吳山(今屬忠門)、下林(今屬笏石)筑寨據(jù)守。陳柳乘勝追殺,直攻入?yún)巧揭粠?,一路上任意殺人放火,民眾死傷不計其?shù),后占居興化城。
阿迷里丁部下扶信,得知林瑛被柳伯順擊敗的消息后,由福州驅(qū)兵來莆田增援林瑛,攻入興化城。柳伯順敗逃永福(今永泰縣)。扶信據(jù)城自稱元帥,以林德隆長子林琪為總管。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割據(jù)泉州的阿迷里丁被部領阿巫那殺死。阿巫那統(tǒng)率了兵權(quán),攻打莆仙兩縣。扶信棄城逃回福州。林琪退至莆禧,駐兵清龍寺。阿巫那部將博拜自壺公山、五侯山直搗平海、忠門莆禧半島,所到之處,殺掠殆盡,民眾死傷無數(shù),屋宇寨堡盡毀。在阿巫那部將博拜的進迫下,林琪和柳伯順化敵為友,攜手合兵抗擊博拜,并于二月攻入興化城,抓住阿巫那部下哈散往莆禧殺掉。而后,在福建省參知政事陳友定的指揮下進軍泉州,七月擒住阿巫那。至此,長達十年的兵亂遂告平息。莆田人民在這次兵亂中被殺二萬多人,房屋被焚毀三萬二十多家。莆禧清龍寺即是在這次兵亂之中被毀的。遺址上僅存一支高1米多的“蓮花石柱”,于明洪武二十年建城時,被列入城內(nèi)。歷代民眾都以這支蓮花柱作為觀音菩薩神祇予以奉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所在民眾又從清龍寺遺址上發(fā)掘許多古石珠和四角形的地板磚等文物古跡。199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羅照先生及古文化建筑專家一行,前往清龍寺遺址進行考察和研究。2001年有臺胞林先生曾受祖先囑咐來莆禧尋找清龍寺。2002年至2003年,有鄉(xiāng)賢柯玉清、陳金發(fā)、梁金燁等人,在許多信眾的支持下,自籌資金,對上述被廢千年的古寺,在原址上進行復建?,F(xiàn)已初具規(guī)模,恢復原貌,重現(xiàn)舊觀。整個寺宇建筑保持宋元朝代風格,古樸典雅,雄偉壯觀。與周圍的城隍廟太極殿,文昌帝君廟等十多個廟宇和宮殿形成宗教集聚群,成為莆禧東、北門兩村民眾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