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后游圖》是宋代馬和之創(chuàng)作的一副絹本墨筆中國畫,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赤壁后游圖》是馬和之山水人物畫的代表作,描寫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夜游赤壁的故事。畫面夜色茫茫,江水浩蕩,一葉扁舟隨波漂泊,船中三人對坐,游玩賞景。該圖人物生動傳神,筆法工中帶寫,運筆流暢,衣紋作蘭葉描,設(shè)色淡雅。

中文名

赤壁后游圖

創(chuàng)作年代

宋代

作者

馬和之

畫作類型

墨筆畫

現(xiàn)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質(zhì)

絹本

畫作內(nèi)容

赤壁后游圖

該圖取其蘇軾散文《后赤壁賦》:內(nèi)容為蘇軾與二客復(fù)游于赤壁。畫中大江夜色茫茫,在赤壁之下,江水浩瀚,一葉扁舟,隨波漂泊,船尾梢公挾櫓,雙手入神,觀賞江上兩岸景物,童子抱槳擱于船上,船中二人對坐,賞玩赤壁夜景。居中者蘇軾,露胸敞襟,長須垂胸,間首后仰,一副狂放自在的神態(tài),返身登舟泛流江中,見孤鶴掠船而去,返而夢中悟孤鶴乃道:亡之“羽化登仙”。作者截取孤鶴“橫江東來,掠余而西”的一瞬間:圖中畫小夜暮中的浩瀚江面上,蘇軾與兩位客人同乘一小船、乘者與船夫等人先同視左邊上空一只孤鶴電向赤壁處。左邊赤壁處,山高月小,斷岸千丈,水擊石壁,江流作聲;在月光下能隱約見到岸邊一棵枯樹,橫斜而出枝槎分明。

此圖無作者款印,畫幅后有南宋高宗趙構(gòu)草書《后赤壁賦》全文,又有無名氏篆書《后赤壁賦》全文。本幅及前后隔水分鈐梁清標(biāo)、安岐等及清內(nèi)府藏印40余方。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被貶黃州時,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兩度夜游黃州赤壁,寫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賦》。黃州赤壁并非三國時赤壁大戰(zhàn)之地,但蘇軾借三國赤壁以寄懷古幽思,泄胸中塊磊。《前赤壁賦》主要寫真景實情,《后赤壁賦》較多虛境幻境。

以《赤壁賦》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在蘇軾同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歷代赤壁賦圖大致分為山水畫和故實畫兩種形式,前者為單幅,于固定空間寫東坡與客泛舟夜游赤壁情景,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有金代武元直《赤壁圖》。故實畫是空間轉(zhuǎn)換的連景長卷,分段展示故事情節(jié),多半限于情節(jié)曲折離奇的“后赤壁賦”,北宋有喬仲常的《后赤壁賦圖》,南宋則有馬和之的《赤壁后游圖》。

藝術(shù)鑒賞

形象

《赤壁后游圖》局部

江水浩瀚,一葉扁舟隨波飄蕩,梢公挾櫓,袖坐觀景,童子把槳擱在艙板上,寫出了“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景象。三人席艙而坐,圍著尊、盤、杯、盞,居中正坐者即主人蘇軾,他敞襟坦胸,長髯飄拂,左手扶舷,回首后仰,一副狂放不羈的神態(tài),筆觸簡略,卻傳達了既已“履峻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復(fù)又登舟之后的豪情逸趣。東坡與客的視線,都集中在天上一鳥,它就是“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嗚,掠予舟而西也”的“孤鶴”。作者著重刻畫眾人驚喜的目光、指手劃腳的神態(tài)。構(gòu)圖

此圖結(jié)構(gòu)比較簡略,而能景情相融。江上水光接天,泛起層層波浪,拍擊山崖和亂石,形成團團漩渦;山不見頂,而天空懸著一輪明月,正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夜景。遠處青山起伏,和江流相掩映,展開遼闊空間;江風(fēng)吹來,草木株披,更添一片蕭索。和之不僅真實地描繪初冬赤壁的夜色,也貼切地烘托了蘇軾“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的心情。

技法

馬和之的畫法脫胎于吳道子,其主要特征是將道子的“莼菜條”變化為蘭葉描與馬蝗描,飛動流利而細秀瀟灑,相當(dāng)靈活地運用于不同的物象,寫出了變化多端的人物衣紋,輕盈的江水或?qū)盈B的波浪,以及樹枝挺出,蔓草迎風(fēng),山石峭拔,陂陀縈帶。而且鉤、皴、點、染并用,濃、淡、干、濕相間,筆墨融會而多變化。有些部分,略施淡赭,色調(diào)格外清雅。

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文璟:我以為馬和之創(chuàng)作的《赤壁后游圖》是歷代以來類似作品中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不完全是因為他繪畫的技法高超,而是因為馬和之離蘇軾的時代最近,文化背景具有類似性,其對生活的感受也就有相同,對于藝術(shù)的追求也就一致。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和之對《后赤壁賦》的藝術(shù)闡釋,是最貼近蘇東坡本意的。

歷史傳承

該圖曾經(jīng)清梁清標(biāo)、安岐、清內(nèi)府收藏。 ? 《南宋院畫錄》、《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xù)編》等書均有著錄。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馬和之(生率未詳),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紹興(1131~ 1162)中登進士第,畫院待詔,宜至工部侍郎?!坝爱嬙簝H十人。和之居其首焉”。善西山水、人物,佛像,筆法飄逸,務(wù)去華藻,自成一家。高、孝兩朝深重其麗,商宗寫毛詩三百篇,每篇由和之畫圖。元主蒙稱其“脫去鉛華艷冶,專為清雅圓融,向來畫院一派,至是為之一洗”。代表作有:《后赤壁賦圖》、《小雅鹿鳴之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