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學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葫蘆科一年生攀援藤本;莖、枝粗糙,有棱溝,被微柔毛。卷須稍粗壯,被短柔毛,通常2-4歧。葉柄粗糙,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上面深綠色,粗糙,有疣點,下面淺綠色,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的短柔毛。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20朵花,生于總狀花序上部;雄蕊通常5,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厘米;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熟時肉質(zhì),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網(wǎng)狀纖維。種子多數(shù),黑色,卵形,平滑,邊緣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中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也廣泛栽培于世界溫帶、熱帶地區(qū)。云南南部有野生,但果較短小。果為夏季蔬菜,成熟時里面的網(wǎng)狀纖維稱絲瓜絡,可代替海綿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

中文名

絲瓜

亞綱

合瓣花亞綱

別名

勝瓜

拉丁學名

Luffa?cylindrica?(L.) Roem.

植物界

南瓜族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外文名

Loofah of Latin

葫蘆目

葫蘆科

絲瓜屬

絲瓜

命名者及年代

(L.) Roem.,1846

分布區(qū)域

世界溫帶、熱帶地區(qū)

亞族

葫蘆亞族

基本介紹

絲瓜的果實含皂甙、絲瓜苦味質(zhì)、光、多量粘液與瓜氨酸。籽苗含葫蘆素。絲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質(zhì)、維生素?;浗z瓜全植物有殺昆蟲作用。果實對魚毒性很大,未發(fā)現(xiàn)有魚藤酮,但含有氫氰酸。[1]

別名

天絲瓜、天羅、蠻瓜、綿瓜、布瓜、天羅瓜、魚鮫、天吊瓜、純陽瓜、天絡絲、天羅布瓜、虞刺、洗鍋羅瓜、天羅絮、紡線、天骷髏、菜瓜、水瓜、縑瓜、絮瓜、砌瓜、坭瓜。[1]

植物來源

藥材基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的鮮嫩果實;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1]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Luffa chylindrica (L.) Roem.2.Luffa acutangula (L.) Roxb.[1]

采收和儲藏

嫩絲瓜于夏、秋間采摘,鮮用。老絲瓜(天骷髏)于秋后采收,曬干。[1]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攀援藤本;莖、枝粗糙,有棱溝,被微柔毛。卷須稍粗壯,被短柔毛,通常2-4歧。葉柄粗糙,長10-12厘米,具不明顯的溝,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約10-20厘米,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的較長,長8-12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彎缺深2-3厘米,寬2-2.5厘米,上面深綠色,粗糙,有疣點,下面淺綠色,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的短柔毛。

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20朵花,生于總狀花序上部,花序梗稍粗壯,長12-14厘米,被柔毛;花梗長1-2厘米,花萼筒寬鐘形,徑0.5-0.9厘米,被短柔毛,裂片卵狀披針形或近三角形,上端向外反折,長約0.8-1.3厘米,寬0.4-0.7厘米,里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尤為明顯,外面毛被較少,先端漸尖,具3脈;花冠黃色,輻狀,開展時直徑5-9厘米,裂片長圓形,長2-4厘米,寬2-2.8厘米,里面基部密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凸起的脈,脈上密被短柔毛,頂端鈍圓,基部狹窄;雄蕊通常5,稀3,花絲長6-8毫米,基部有白色短柔毛,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藥室多回折曲。雌花:單生,花梗長2-10厘米;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

絲瓜

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厘米,直徑5-8厘米,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熟時肉質(zhì),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網(wǎng)狀纖維,由頂端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卵形,扁,平滑,邊緣狹翼狀?;ü谙?、秋季。

絲瓜

生長習性

光照

:絲瓜為短日照作物,喜較強陽光,而且較耐弱光。在幼苗期,以短日照大溫差處理之,利于雌花芽分化,可提早結果和豐產(chǎn)。整個生育期當中較短的日照、較高的溫度、有利于莖葉生長發(fā)育,能維持營養(yǎng)生長健壯,有利于開花座果、幼瓜發(fā)育和產(chǎn)量的提高。

溫度

:絲瓜屬喜溫、耐熱性作物,絲瓜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絲瓜種子發(fā)芽的適宜溫度為28-30℃,30-35℃時發(fā)芽迅速。

水分

:絲瓜喜濕、怕干旱,土壤濕度較高、含水量在70%以上時生長良好,低于50%時生長緩慢,空氣濕度不宜小于60%。75%-85%時,生長速度快、結瓜多,短時間內(nèi)空氣濕度達到飽和時,仍可正常地生長發(fā)育。

土壤

:絲瓜是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的蔬菜作物,在各類土壤中,都能栽培。但是為獲取高額產(chǎn)量,應選擇土層厚、有機質(zhì)含量高、透氣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壤土、砂壤土為好。

分布范圍

絲瓜分布圖

中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也廣泛栽培于世界溫帶、熱帶地區(qū)。云南南部有野生,但果較短小。

絲瓜

栽培技術

栽培品種

絲瓜常見栽培品種有:蛇形絲瓜和棒絲瓜。蛇形絲瓜又稱線絲瓜,瓜條細長,有的可達1米多,中下部略粗,綠色,瓜皮稍粗糙,常有細密的皺褶,品質(zhì)中等。棒絲瓜又稱肉絲瓜,瓜棍從短圓筒形至長棒形,下部略粗,前端漸細,長35厘米左右,橫徑3-5厘米,瓜皮以綠色為主。

播種

夏季溫度高,出苗快,一般直播就可以,播種前浸種3-4個小時或浸種后催芽24小時再播。單行雙株,穴距30-40公分,每穴放3-4粒種子,蓋土1.5公分,蓋上紗網(wǎng),淋水。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整地

由于夏季雨水多,夏絲瓜整地要深溝高畦;畦包溝寬1.6米,畦面寬1.2米。

肥水

夏絲瓜苗期淋糞水2-3次,初花期重施追肥,每畝施50公斤復合肥或50公斤花生麩,每采收2-3次,再追肥一次,每次用復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鉀肥5公斤。

夏絲瓜苗期水分不能太多,太多了不利于根系生長。抽蔓開花期需水較多,晴天要早晚淋水,采收期除淋水外,溝內(nèi)要保留10-20厘米的水層,雨天要及時排水。

插竹引蔓

當蔓長30厘米時可插竹,插入字架,插架后,不要馬上引蔓,要適當窩藤、壓蔓,有雌花出現(xiàn)時再向上引蔓,并使蔓均勻分布。

吊瓜

絲瓜瓜仔彎曲時,要吊瓜,用小包裝繩一頭綁瓜蒂一頭綁一小石塊,把瓜拉直,一般摘瓜后2-3天進行。

絲瓜

搞除老葉

夏全絲瓜采收后期,下面的病葉、老葉影響通風,又易傳播病害,要及時摘除。

及時采收

夏絲瓜從種到初收35-45天,采收期50-60天,自花開放到采收商品約10-12天,采收要及時,否則,易纖維化,不能食用,既影響產(chǎn)量又影響品質(zhì)。

絲瓜

防治方法

葉枯病

癥狀:

該病屬于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呈現(xiàn)水浸狀褪綠斑,逐漸變?yōu)辄S色,針尖狀,直徑1-2毫米,病葉背面不易見到菌膿。

發(fā)病規(guī)律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蔓延,該菌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非常有限,可通過輪作防治此病。同時,經(jīng)驗表明,葉色深綠的品種發(fā)病重,大棚溫室內(nèi)栽培時比露地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種子消毒播種前先把種子在清水中預浸10-12小時后,再用l%硫酸銅溶液浸5分鐘,撈出后播種。也可用52℃溫水中浸種30分鐘,再移入冷水中冷卻后,催芽播種。

農(nóng)業(yè)措施實行2-3年輪作。結合深耕,以促進病殘體腐爛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發(fā)育,雨后注意排水。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和降雨后及時噴灑農(nóng)藥,常用藥劑有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2%多抗霉素8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疫病

癥狀:瓜條染病形成近圓形稍凹陷的水漬狀病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瓜條,致病瓜皺縮軟腐,表面長出灰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飽囊梗和飽子囊。

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借助灌溉水和雨水傳播,氣溫高、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發(fā)病早,病害重。一般進入雨季開始發(fā)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擴展蔓延或造成流行。采用平畦栽培易發(fā)病,長期大水漫灌、澆水次數(shù)多、水量大發(fā)病重。

主要價值

營養(yǎng)

絲瓜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維生素B1、維生素C,還有皂甙、植物粘液、木糖膠、絲瓜苦味質(zhì)、瓜氨酸等。每100克含蛋白質(zhì)1.4-1.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3-4.5克,粗纖維0.3-0.5克,灰分0.5克,鈣18-28毫克,磷39-45毫克,核黃素0.03-0.06毫克,尼克酸0.3-0.5毫克??箟难?-8毫克。

食用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jīng)霜乃枯,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nèi)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須,皆可食也?!?/p>

食用絲瓜時應去皮,可涼拌、炒食、燒食、做湯食或榨汁用以食療。絲瓜洗凈切片經(jīng)開水焯后,拌以香油、醬油、醋等可做成涼拌絲瓜。絲瓜烹制時因絲瓜水汁豐富應現(xiàn)切現(xiàn)做,以免營養(yǎng)流失;另外,少用油,可采取勾稀芡的方式烹調(diào),以保留香嫩爽口的特點。

植物文化

宋詞

宋·陸游《絲瓜》:“絲瓜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p>

宋·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shù)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p>

宋·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p>諺語

“人若衰,種瓠仔生菜瓜”:臺灣俗諺,形容人運氣不佳,諸事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