狢通貉《正字通》載:“(犭央)同(豸央),俗省。 ”《廣韻·唐韻》載:“(豸央),貉屬,(犭央)同(豸央)。 ”簡而言之,(犭央)即(豸央),(豸央)即貉,貉現(xiàn)作獾。

外文名

Ang

出處

嘉慶山陰縣志、康熙字典

釋義

(犭央)(音“昂”)見于《康熙字典》,釋:獸名,狢也。狢通貉,即成語“一丘之貉”的“貉”。紹興鏡湖有“犭央犭茶湖”

字典記載

《康熙字典》釋:獸名,狢也。

趣談

紹興越文化研究會會員胡文煒推測說,(犭茶)既與(犭央)在一起,(犭茶)與“猹”音又一致,“便可確切無疑地肯定,(犭茶)即猹?!?/p>

據(jù)說“猹”字乃魯迅先生首創(chuàng)。魯迅也久仰這小動物的大名,大概是閏土告訴他的,音作“查”。這位大文豪沒有想到有個現(xiàn)成的(犭茶)字,就隨手另造了一個“猹”字。

綜合上文,犭央犭茶共有兩種解釋,一為魚,一為獸。認為犭央犭茶湖因“魚”得名的人們更多一些,有了約定俗成的感覺,導(dǎo)游解說也多以湖中有黃顙魚為準(zhǔn)。

更多記載

根據(jù)

清《嘉慶山陰縣志》所載:

犭央

(犭央)(犭茶)湖在縣北一十里,周回約十余里,俗呼黃(魚桑)湖,潦則盈,旱則涸。

宋《嘉泰會稽志》所載:

(犭央)(禾荼)湖,鏡湖之別派。字書有(犭央)無(禾荼),或云(禾荼)本狳字,傳之訛也。

因為犭央犭茶是浙江、特別是紹興一帶的方言土俗字,所以字(詞)典失收。由杭州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的《簡明古今漢語詞典》,收“犭央犭茶”條目,釋為“湖名、地名。在浙江省紹興縣”。并注明讀作“ang??sang”即音“昂桑”。

動人傳說

據(jù)傳此中還有個感人的傳說:(原文:清嘉慶《山陰縣志》:“明天啟中,有石工覆舟,遇救得免。遂為僧,發(fā)愿誓筑石塘。十余年不成,抑郁以死。會稽張賢臣聞而憫之,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建塘六里,為橋者三,名曰天濟,蓋罄資產(chǎn)為之,五年而工始竣?!保┟鞒靻⒛觊g,一個石匠外出做工,途經(jīng)此

犭央

湖,忽遇巨浪,小船翻了,整個船上的乘客除他之外無一幸免。此后,他削發(fā)為僧,潛心化緣,發(fā)誓要在湖上建起一條避塘??墒?,歷經(jīng)十余年,都未能如愿,不久便抑郁而死。這件事被當(dāng)時紹興的富翁張賢臣知道了,他決定完成僧人未了的心愿,慨然捐銀6千兩,與當(dāng)?shù)匕傩展餐?,?jīng)過五年的辛勤勞動,終于在湖上建起了一條長達七里的青石避塘,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水上奇觀”。此后,風(fēng)起時,避塘的一側(cè)湖面驚濤拍岸,避塘之內(nèi)卻無風(fēng)無浪,且魚蝦成群物產(chǎn)豐富,尤其多一種黃色無鱗的魚——犭央犭茶,犭央犭茶湖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