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序柄粗短,圓柱形,長3—5厘米,粗2—3厘米,花后增長,具小疣,粗糙,被柔毛(?子房球形,長寬2—3毫米,花柱長10毫米,柱頭2裂,近腎形,長寬1.5毫米,被長柔毛及短腺毛。果序柄亮褐色,圓柱形,具不明顯的三棱,高25—37厘米,粗2.5—3厘米,有疣狀突起,無毛。

基本簡介

天南星科,磨芋屬,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約20厘米,高約10厘米,頂部下凹,底部圓凸,褐色,具3—5個高1—2厘米、粗1—3厘米的突起;根肉質(zhì),銀白色,長30—40厘米,粗2毫米,有須根,根基隆起。鱗葉2,披針形,外鱗長18厘米,銳尖,下部粉紅色,上部污綠色;內(nèi)片長46厘米,蒼白色,有蒼綠色斑塊及深綠色斑點。葉柄隨塊莖的年齡而增長增粗:一年生的長25厘米,粗7毫米,下部白色,向上淡綠色,光滑;多年生的葉柄長90厘米,粗達(dá)4厘米,淡綠色具不明顯的綠白色斑塊,具稍深綠的疣凸而顯粗糙。葉片綠色,背亮綠,長寬30—90厘米,3全裂,裂片再2—4次二歧分裂或羽狀分裂,小裂片大小相間,大的長圓形,小的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驟尖,不等側(cè),外側(cè)均下延成翅,頂生小裂片長9.5厘米,寬5厘米;側(cè)脈近平行,近邊緣連成集合脈。花序柄粗短,圓柱形,長3—5厘米,粗2—3厘米,花后增長,具小疣,粗糙,被柔毛(?)。佛焰有闊鐘形,長20厘米以上,口部寬25厘米,卵形,外面綠色,稀以綠白色斑塊,內(nèi)面具疣,深紫色,基部肉質(zhì),漏斗狀,檐部漸過渡為膜質(zhì),廣展,綠色,邊緣波狀。肉穗花序與佛焰苞近等長,發(fā)散出死尸臭氣:雌花序長5-7厘米,圓柱形,紫褐色;雄花序倒圓錐形,黃綠色,長3—5厘米,基部直徑2厘米,上部4—5厘米;附屬器圓錐形,鈍圓,青紫色,長7—12厘米,基部直徑約與長度相等,海綿質(zhì)。雄蕊花絲長5毫米,藥室長4毫米。子房球形,長寬2—3毫米,花柱長10毫米,柱頭2裂,近腎形,長寬1.5毫米,被長柔毛及短腺毛。果序柄亮褐色,圓柱形,具不明顯的三棱,高25—37厘米,粗2.5—3厘米,有疣狀突起,無毛。果序長16—20厘米,圓柱狀,粗達(dá)7厘米。漿果橢圓狀,長2.5—3厘米,直徑1.7—2厘米,桔紅色,先端近截平,有圓形的黑色花柱殘樁,2室,每室有種子1枚,從隔膜上部的珠柄下垂。種子長圓形或紡錘形,長1.4厘米,寬7毫米,腹平,背凸,兩頭銳尖,光滑,下部2/3茶褐色,上部1/3白色(種阜);胚倒卵形,綠色,長8毫米,切面白色,胚根內(nèi)藏。果熟11月。

產(chǎn)云南西雙版納,個舊、元陽、紅河、金平,海拔180—780米,常見于河谷草坡、灌叢或疏林下。廣西、廣東也有。分布于越南、泰國。我國(云南、廣西、廣東)新記錄。

本種常被并入 A. campanulatus Blume 內(nèi),但柱頭2裂(非4裂),近腎形,被長柔毛及短腺毛,附屬器短圓錐形、頂部渾圓,均與后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