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堡,書山邱氏土堡之一,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尤溪臺溪鄉(xiāng)書京村,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光裕堡依山勢而建,占地2600平方米,前后落差近15米,前方后圓,是典型的山坡式土堡,兼具居住和防御兩項功能。

福建土堡與福建土樓類似,同樣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卻散落在山野鄉(xiāng)間鮮為外人所知。

建造時間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占地面積

2600 m2

樓宇結(jié)構(gòu)

光裕堡

光裕堡由邱氏先祖長厚公祖孫三代建造而成,具有居住、防御兩項功能,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該堡依山勢分四級臺基構(gòu)建,前后樓差近15米;門洞做成微縮的甕城狀,門內(nèi)設有射擊吊腳炮樓,中部二級大天井,天井兩側(cè)二級廂房。

一座氣派堡樓站在半山腰上。堡門、兩級門廳、前樓、天井、二級廂房、主堂、護厝、后花臺、后樓、碉式角樓、階梯狀跑馬道,是極規(guī)整的院落式民居。筑碉式角樓內(nèi)設瞭望臺和槍眼,使得這座圍廊式土樓同時具有防御功能。土堡的正門框為石拱結(jié)構(gòu),大門用鐵皮和鉚釘加固,兩旁的對聯(lián)為“光前集百福,裕后慶千祥”,當時縣令親筆題寫了“寬厚流風”的橫批匾額,還高高掛在正門上。

歷史背景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資料考證,福建土堡始建于宋代,發(fā)展于元代,成熟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清,終結(jié)于民國。臺灣大學教授夏鑄九在《我對福建三明土堡的一點認識》中指出,“生存求安全”是土堡構(gòu)筑的最主要目的,而強大的宗族力量則是營造土堡空間最重要的力量。夏鑄九認為,在動亂年代,官府不足以建立秩序時,土堡是宗族求生存的最好立足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