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若蘭,女,1962年1月出生,陜西西安人,中山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系別:國際關(guān)系

學術(shù)特長: 1、伊斯蘭與國際政治 2、東南亞政治與社會 3、性別研究

中文名

范若蘭

性別

出生日期

1962年1月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陜西西安

畢業(yè)院校

中山大學

職業(yè)

教師

人物經(jīng)歷

學術(shù)經(jīng)歷

2009年至今: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中山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

2000年-2009年: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政務學院、亞太研究院,副教授。

1994年-2000年: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講師。[1]

海外經(jīng)歷

2011年9月—2012年2月: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亞洲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1998年10月—1999年1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學者。[1]

學術(shù)兼職

1、中國華僑華人歷史學會理事

2、中國東南亞學會常務理事 副秘書長

3、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4、廣州市婦女研究會會長[1]

主講課程

本科:《世界宗教與民族沖突》、《中東國家政治與外交》

研究生:《伊斯蘭與國際政治》、《東南亞專題研究》

博士生:《東亞地區(qū)宗教與社會》《亞太地區(qū)政治與社會》[1]

研究方向

東南亞研究、伊斯蘭教與政治研究。[1]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伊斯蘭教與現(xiàn)代化》,主持人,完成時間:2004年5月——2006年12月,現(xiàn)已結(jié)項。

2、教育部文科重點科研基地研究項目:《漢族社會結(jié)構(gòu)與周邊社會的互動——以華南與東南亞的研究為中心》,子課題負責人(負責東南亞華人社會),完成時間:2006——2008年12月

3、教育部文科重點科研基地研究項目:《東南亞文化(宗教)的嬗變及其對當代政治外交的影響》,子課題負責人(負責東南亞伊斯蘭教),完成時間:2002——2004年12月,已結(jié)項。

4、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東南亞女性政治參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0YJA810006,完成時間:2010——2013年,經(jīng)費9萬元,已結(jié)項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美國、英國和歐盟對香港政改的介入與應對》,項目批準號:15JJD810006,完成時間:2015-2019年。

6、廣東省商務廳課題:《馬來西亞營商環(huán)境研究》,完成時間:2015-2016年,已結(jié)項。[1]

專著

1、《東南亞女性的政治參與》,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1]

2、《暴力沖突中的婦女:一個性別視角的分析》(獨著),時事出版社,2013年。

3、《伊斯蘭教與東南亞現(xiàn)代化進程》(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4、《移民、性別與華人社會:馬來亞華人婦女研究(1929——1941年)》(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

5、《東南亞宗教嬗變對各國政治的影響》(第二作者),泰國曼谷大通出版社,2007年。

6、《國際政治名著導讀》(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7、《東盟十國基本國情及投資風險評估》(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

8、《女性主義國際關(guān)系學》(參加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9、《二戰(zhàn)后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參加者),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論文

2016年

《新加坡婦女權(quán)利與國家父權(quán)制關(guān)系試析》,《東南亞研究》2016年第1期[1]

2015年

《父權(quán)制類型與女性政治參與模式分析:一個理論思考》,《思想戰(zhàn)線》2015年第5期。

《東盟國家威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女性政治參與探析》,《文本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馬來西亞華人女性權(quán)力參與試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年第1期

2014年

《解構(gòu)與重構(gòu):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國外民族主義研究述評》(第一作者),《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父權(quán)制松動和性別秩序變化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以東南亞國家為中心》,《東南亞研究》,2014年第5期

《當代菲律賓家族政治與女性權(quán)力政治參與的關(guān)系》,《南洋問題研究》,2014年第4期

《試析伊斯蘭女性主義對古蘭經(jīng)和圣訓的重新解讀》,《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4期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暴力三角學說:解讀與重構(gòu)》,《思想戰(zhàn)線》,2014年第1期

2013年

《性別視野下的民族沖突:一個理論思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第1期。

《政治替代者與黨內(nèi)攀登者:東南亞和大洋洲女首腦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馬來西亞2013年大選與政治發(fā)展前景分析》,《當代世界》2013年第10期

2012年

《掌權(quán)之后:東南亞女總統(tǒng)與民主轉(zhuǎn)型的性別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12年第1期

《東南亞民主化浪潮中的女領袖現(xiàn)象探析》,《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1期。

《霍梅尼婦女觀及其實踐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伊斯蘭黨關(guān)系簡析》,《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

2011年

《馬來西亞大選中的伊斯蘭因素》,《亞太研究論叢》,第七輯,2011年

《馬來西亞華人與伊斯蘭黨關(guān)系——吉蘭丹州個案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將女性的經(jīng)驗帶入<古蘭經(jīng)>解釋》,《中東研究》,2011年第2期。[1]

2010年

《對立與合作:馬來西亞華人政黨與伊斯蘭黨關(guān)系的演變》,《東南亞研究》2010年第4期

《歷史研究中的科學鑒賞力與求實精神》(第二作者),《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

《伊斯蘭女性主義探析:馬來西亞伊斯蘭姐妹的經(jīng)驗》,《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東南亞的傳播和影響》,《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1期

2009年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馬來西亞穆斯林婦女》,《東南亞研究》,2009年第5期

2008年

《馬哈蒂爾伊斯蘭教理念與實踐評析》,《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試論文化傳統(tǒng)對婦女解放的影響》,《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伊斯蘭教與東南亞國家現(xiàn)代化關(guān)系芻議》,《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4期

《近代以來中東地區(qū)伊斯蘭思潮在東南亞的傳播方式和影響》,《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3期。

2007年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法律制度改革試析》(獨立完成),《南洋問題研究》(核心),2007年第4期。

《后蘇哈托時代伊斯蘭教與印尼政治民主化》(獨立完成),《當代亞太》(核心),2007年第4期。

《伊斯蘭教與馬來西亞政治民主化》,(獨立完成),《東南亞研究》(核心),2007年第6期。

2006年

《文明沖突中的面紗》,《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第3期。

《婦女、民族與民族國家——第三世界女權(quán)主義與民族主義關(guān)系初探》,《思想戰(zhàn)線》,2006年第1期。

《試論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運動時期伊斯蘭教與民族主義的關(guān)系》,《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4期。

《移植與適應:13——18世紀東南亞伊斯蘭社會的特征》,《南洋問題研究》,2006年第3期。

2005年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國理念、實踐與政黨政治》,《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2期

《從印尼社會特點看伊斯蘭教與政治的關(guān)系》,《當代亞太》,2005年第5期

《移植與本土化:殖民地時代馬來亞華人女權(quán)運動的發(fā)展進程》,載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quán)思潮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世紀30年代新馬華人婦女的職業(yè)與階層分析》,載黃大志、王業(yè)薌主編:《新加坡、馬來西亞華族民生文化的演變》,新加坡炎黃文化研究會,2005年。[1]

“二戰(zhàn)前新馬華人女傭的工作與社會活動”,載黃大志主編:《新加坡、馬來西亞華族民生文化的演變》,新加坡炎黃文化研究會,2005年。

2004年

《1929-1933年經(jīng)濟危機與中國女性人口國際遷移》,《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第1期

《試論戰(zhàn)前新馬華人婚姻家庭模式的變化》,(新加坡)《亞洲文化》,2004年總28期。

《國家、民族危機與婦女解放:抗日救亡運動與新馬華人婦女的政治動員》,(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004年總第7期

《馬來西亞華人如何看待伊斯蘭教國》,《當代亞太》,2004年第1期

《性別與教育:戰(zhàn)前新馬華人婦女教育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戰(zhàn)前新馬華僑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2期。

《從人口普查看20世紀上半葉馬來亞華人婦女經(jīng)濟參與的變化》,《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1期

2003年

《1929-1933年經(jīng)濟危機與中國人移民馬來亞:一個性別視角的分析》,《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2期(2003年12月)。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與政府反應》,載汪新生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安全》,跳加官在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2002年

《近代中國女性人口的國際遷移(1860-1949年)》,《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允許與嚴禁:閩粵地方對婦女出洋的反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新馬華人婦女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活動》,《八桂僑刊》,2002年第2期。

2001年

《大陸中國人在新加坡:一個實地調(diào)查》,《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1期。

《新馬華僑華人婦女史研究述評》,《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國有關(guān)馬來亞華人婦女的史料介紹》,《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3期。

《國外有關(guān)近代新馬華僑華人婦女史料介紹》,2001年第1期。

《晚清中國婦女出洋與政府反應》,《廣東僑史論叢》(第二輯),香港榮譽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試析戰(zhàn)后東南亞婦女參與高等教育教學與管理》,《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3期。

2000年

《試論東南亞婦女參與高等教育的前提與背景》,《東南亞》2000年第3-4期。

《戰(zhàn)后東南亞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與類型》,《亞太研究》,2000年第2期。

1999年

《當代東南亞與中東關(guān)系發(fā)展》,《東南亞研究》,1999年第1期。

《當代中東與東南亞關(guān)系試析》,《西亞非洲》,1999年第2期。

《近年我國關(guān)于宗教婦女觀與婦女地位研究述評》,《世界歷史》,1999年第3期。

《論工業(yè)化對馬來西亞婦女的影響》,《東南亞學刊》,1999年第2期。

《高等教育對東南亞婦女的影響》,《東南亞》,1999年第4期。[1]

1998年

《馬來西亞與中東關(guān)系試析——兼論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外交中的作用》,《東南亞學刊》,1998年第2期。

《蘇哈托時期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教政策》,《當代亞太》,1998年第11期。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政策之比較》,(香港)《亞洲評論》,1998年秋冬卷。

《90年代澳門女性勞動力就業(yè)狀況分析》,《當代港澳》,1998年第2期。

《戰(zhàn)后馬來西亞種族就業(yè)結(jié)構(gòu)比較研究》,《東南亞縱橫》,1998年第2期。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試析》,《東南亞研究》,1998年第1期。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與伊斯蘭教關(guān)系略論》,《東南亞學刊》,1998年第1期。

1997年

《馬來西亞巫統(tǒng)與伊斯蘭教關(guān)系的演變》,《東南亞學刊》,1997年第1期。

《論封建末世東方女性文化的共同特征》,《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新加坡經(jīng)濟增長與就業(yè)結(jié)構(gòu)分析》,《亞太經(jīng)濟》,1997年第1期。

1996年

《東亞地區(qū)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與婦女就業(yè)》,《婦女研究論叢》,1996年第1期。

《近代新馬華人婦女概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近代華人婦女移民泰國的幾個問題》,《八桂僑刊》,1996年第1期。

《從人口普查看印度尼西亞婦女教育和就業(yè)地位的變化》,《人口與經(jīng)濟》,1996年第1期。

《馬來西亞經(jīng)濟增長與就業(yè)結(jié)構(gòu)變化》,《東南亞學刊》,1996年第1期。

1995年

《亞洲四小龍婦女勞動參與特點》,《當代亞太》,1995年第4期。

《早期伊斯蘭教婦女觀及婦女地位初探》,《西亞非洲》,1995年第5期。

《新加坡經(jīng)濟發(fā)展與婦女就業(yè)試析》,《東南亞學刊》,1995年第1期。

《亞洲四小龍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模式對婦女就業(yè)的影響》,《中國婦運》,1995年第9期。

《氣管炎經(jīng)西亞的保健事業(yè):成就與問題》,《東南亞研究》,1995年第4期。

《國外對印度婦女現(xiàn)狀研究綜述》,《高校社科信息》,1995年第4期。

1994年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穆斯林婦女解放運動》,《西亞非洲資料》,1994年第1期。

1992年

《古代女政治家的道德標準和政治標準》,《婦女研究論叢》,1992年第4期。

《試析戰(zhàn)后土耳其軍隊——政黨關(guān)系的演變》,《西亞非洲資料》,1992年第2期。

《土耳其軍隊干預政治的特點及其影響》,《中東研究》,1992年第1期。

《世界婦女解放運動不同類型的比較研究》,《婦女工作》,1992年第3期。

《阿拉伯女權(quán)運動與西方女權(quán)運動的比較研究》,《西亞非洲》,1992年第2期。

1991年

《土耳其軍隊干預政治的原因》,《西亞非洲》,1991年第3期。

《重戴面紗的阿拉伯婦女》,《阿拉伯世界》,1991年第1期。

1989年

《伊斯蘭教與穆斯林婦女》,《西亞非洲》,1989年第6期。

《霍梅尼革命與伊朗婦女》,《西南亞研究》,1989年第3-4期。

《土耳其婦女地位初探》,《西亞非洲》,1989年第2期。

《阿拉伯美術(shù)縱橫談》,《阿拉伯世界》,1989年第1期。

1988年

《伊斯蘭教對穆斯林美術(shù)的影響》,《民族藝林》,1988年第4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