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間鄭秀峰禪師三十九歲在陽明山坐化成佛,其身不朽,被皇帝封為七祖佛,常年吸引周邊3省18縣58個香會100多萬善男信女前來拜佛燒香,每年七月至十月,日以千計的善男信女前來朝佛,大有“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之盛況。據(jù)說有求必應(yīng),靈驗得很。[2]

中文名

萬壽寺

景點類別

歷史遺跡

所屬國家

中國

地理位置

湖南陽明山

海拔

1357米

寺臺面積

5000平方米

最佳旅游時間

每年七月至十月

歷史沿革

“始建于宋、重修于明”,萬壽寺位于湖南省雙牌縣陽明山海拔1357米的花崗巖坡地上,寺臺面積5000平方米。據(jù)昔《永州府志》、《寧遠縣志》及《陽明山祖爺庵志》記載:明正德年間,新田縣南鄉(xiāng)六都八甲東山村鄭枋之子鄭秀峰,十六歲出家來到陽明山寺,"潛身修煉,默傳(南岳臨濟)六祖宗旨",于嘉靖二十九年(鄭秀峰時年39歲)坐化成佛,歿后"其身不壞,肉體嚴若金剛"。明藩南渭王飛報世宗皇帝,"皇遂崇其號曰'七祖',改寺名萬壽寺"。

七祖秀峰禪師,鄭秀峰是永州府新田縣東山嶺鄭枋之子,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傳說秀峰母李氏金姑聞荷香而孕,七祖墜地正逢亥時,是夜祥光滿室,傳為金禪子轉(zhuǎn)世,秀峰自幼聰慧過人,一心向佛,通曉四書五經(jīng)。特別是佛家經(jīng)書愛不釋手,過目不忘。他一心要普渡眾生,救人于水火之中。十六歲時,拋棄功名仕進,云游四海問佛。父母為留兒凡間,早早地為他包辦了婚姻。妻子胡氏美麗聰慧,而秀峰卻意念不移,寸心不亂,新婚作別,隱居深山,在秀峰山拜塵遠為師,削發(fā)為僧,取法號“秀峰”。后被陽明山昭禪寺明性長老收留,于山中造化,賜法名“真聰”,號“秀峰”。

自六祖后,佛教禪宗有一千余年沒有繼承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秀峰禪師在此坐化成佛,時年39歲,“歿后其身不壞,肉體儼若金剛”。明藩南渭王頌其生前高風(fēng)亮節(jié),遂崇其號曰“七祖”,改昭禪寺名為“萬壽寺”,并親賜“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楹聯(lián)。自此,遠近士庶頂禮膜拜,善男信女接踵而至,數(shù)百年來香火鼎盛不衰。更有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二七祖鄭秀峰菩薩生日,這里可謂是車水馬龍,人頭躦動!該寺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特色

寺東西側(cè),山勢逶逸環(huán)抱,人稱“二龍戲珠”;

寺院坐北朝南,三縱六橫,寺前綠林疊翠,古木參天,十分開闊。周圍是“無樹不苔封”的原始次森林。

寺后有一古井,久雨不溢、久旱不枯,且有強身健體之功效,譽為“陽明圣水”。

萬壽寺原有下殿、中殿、上殿,祖師殿、父母殿,客房,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由于歷史原因,年久失修,僅存中殿。近年公園多方籌措資金,逐步按原樣重建,整修,現(xiàn)重顯原寺貌姿。[1]

如今萬壽寺由南向北,從月臺拾級而上,依次的下殿、中殿、祖師殿、父母殿、上蓋小青瓦,祖師殿上蓋鐵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秀峰禪師坐化成佛,歿后其身不壞供奉寺內(nèi),還供有十八羅漢、二十四孝、十二元覺、十八真人、韋陀、金剛、觀音、如來佛等,殿堂掛有54塊金扁,二十多幅黑漆金字對聯(lián),寺內(nèi)有鐵香爐四口,銅鐘一口,接近不斷的撞擊聲,震蕩遠近山谷,三米多高焚化紙錢的鐵塔,終日香煙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