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萬元。 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9萬元。 1943年2月,村成立黨支部。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欒姓來此建村,以姓命名欒家疃。欒家疃位于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zhèn)北部,地處東經121°14′,北緯36°54′。東與乳山市鐵山村相鄰,西與嘴子前村相連,南與野口村、桃李村相望,北與潘家溝村相連。隸屬盤石店鎮(zhèn)。距鎮(zhèn)政府駐地5公里。全村轄區(qū)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50戶,420人。有王、于、楊等3姓,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9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yè)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58%、20%、22%。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yè)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57%、20%、23%,人均純收入2909元。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83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8月村集體投資2.8萬元,村民投資0.8萬元,上級撥款1萬元,建起自來水設施,村民吃上自來水。 1999年市外貿局幫扶0.6萬元,人民銀行幫扶2萬元,修建村委大院及辦公室。 2000年投資1萬元,與潘家溝村合作,建起北河橋,為兩村的村民生活、學生上學提供了方便。 1983-2000年修環(huán)山路15公里,為村民的生產和勞動提供了方便。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22年,王慶京建起第一所私塾。1943年,欒家疃小學成立。1973年,建起了新學校,桌凳配套。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別是1983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責任制后,村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人均收入2618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50余輛,摩托車47輛,電話60部,90%的農戶家里有了彩電。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舍排列混亂,且大多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0年后,村統(tǒng)一安排調整,重點修整了2條主要街道,村內面貌一新,村民都住上寬敞明亮的現(xiàn)代化住宅。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先后建起了籃球場、乒乓球室、圖書室,辦起了農民夜校,豐富了村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1984年,投資4.6萬元,修建了自來水設施,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于在池在盤石店區(q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欒家疃第一名黨員。后又介紹于會德、王萬玉、王保亭等人入黨。1943年2月,村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除奸、反惡霸斗爭,組織支前工作,為部隊運送急需物品。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6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于在池、于全德、王萬玉、王寶亭、王玉才、王德桂、王文功、王同學?;鶎有姓M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萬里、王文珍、王萬玉、于全迪、王寶亭、王玉才、王文中、王明福、王文功、于吉昌、王德才、于振東、王同文、王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