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宋詞三百首

詞牌名

滿江紅

作品類型

詠史懷古

作品類型

觸景生情

主題

思鄉(xiāng)

主題

抒懷

寫景

寫水

四季

春天

人物

友人

地點

黃鶴樓

作品賞析

這首詞以慷慨憤激之調,振筆直書,開懷傾訴,通篇貫注了郁勃不平之氣。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達意,既表現(xiàn)出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又發(fā)自肺腑的議論中表現(xiàn)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蒼涼悲慨、郁勃難平的激情。

上片由寫景引入。開篇大筆勾勒,突兀而起,描繪出大江千回萬轉、浩浩蕩蕩、直指東海的雄偉氣勢?!敖瓭h西來”二句,描繪了江水奔騰的勝景。著名的黃鶴樓在武昌黃鵠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長江、漢水滾滾西來,匯合于武漢,那波濤的顏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濃綠。發(fā)端兩句,以高遠的氣勢,抓住了當?shù)刈钣刑厣膭倬皞ビ^,寫出了鄂州的地理特點。“蒲萄深碧”,重筆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以下“猶自帶”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帶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樓》詩“錦江春色來天地”,不著痕跡,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形容“深碧”的江流,筆飽墨濃,引人入勝。詞人將靈和樓前深碧與錦江春色聯(lián)系起來,不但極富文采飛揚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對花團錦族、充滿春意的錦城的無限追戀向往之情,從而為下文“思歸”伏脈。這兩句由實景“蒲萄深碧”引出虛景“岷峨雪浪,錦江春色”,拓展了詞境。江河自岷江錦水而來,將黃鶴樓與赤壁磯一線相連,既是友人駐地的勝景,又從四川流來,既引動詞人思歸之情,又觸發(fā)懷友之思。這就為下文感懷作了有力的鋪墊。接下來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寫對方,一句寫自已。朱壽昌在陜西任通守期間留有愛民之美譽,政績突出?!端问贰繁緜鬏d朱在閬斷一疑獄,除暴安良,“郡稱為神,蜀人至今傳之”即“南山遺愛守”所指。詞中“南山”當是“山南”之誤。以對“劍外”“山南”字面亦勝于“南山”。而蘇軾蜀人,稱朱壽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稱“劍外思歸客”,映帶有情。如今思鄉(xiāng)而歸不得,兩廂對比,既贊美了朱壽昌為人頌揚的政績,又表達了自己眼前寂寞的處境以及濃郁的思歸情緒。面對此間風物,自會觸景興感,無限惆悵?!皩Υ碎g”以下,將君、我歸攏為一,有情就要傾吐、抒發(fā),故由“情”字,導出“說”字,逼出“殷勤說”三字,雙流匯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說”三字帶出整個下片,開始向友人開懷傾訴,慷慨評論?!敖韨鳌倍?,引出自己對歷史的審視和反思。他勸告朱壽昌不要再讀《江表傳》這部書了。以憤激語調喚起,恰說明感觸很深,話題正要轉向三國人物。 “狂處士”四句,緊承上文,對恃才傲物、招致殺身之禍的禰衡,表示悼惜。禰衡因忠于漢室,曾不受折辱,當眾嘲罵曹操,曹操不愿承擔殺人之名,假借劉表屬將黃祖之手將其殺害,葬于武昌長江段的鸚鵡洲。詞人用感觸頗深的三國人物禰衡的事跡引以為戒,接著筆鋒一轉,把譏刺的鋒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黃祖。如今賢士不在,只能空對那武昌長江段的鸚鵡洲,葦花蕭瑟,一片凋零凄涼。書生何苦與這種人糾纏,以致招來禍災。蘇軾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歷史,“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爭底事”,即爭何事,意即書生何苦與這種人糾纏,以致招來禍災。稱霸一時的風云人物,如殘害人才的曹操、黃祖之流,最終也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云。此句流露出蘇軾豁達、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這話是有弦外之音的,矛頭隱隱指向對他誣陷的李定之流。蘇軾此時看來,禰衡的孤傲、曹操的專橫、黃祖的魯莽,都顯得非常可笑。言語間,反映出蘇軾超越歷史,擺脫現(xiàn)實限制的觀念。收尾三句,就眼前指點,轉出正意。詞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勵友人像李白一樣潛心作詩,趕追崔顥的名作《黃鶴樓》。這既是對友人的勸勉,愿他能夠置身于政治漩渦之外,寄意于歷久不朽的文章事業(yè),撰寫出色的作品來追躡前賢;也體現(xiàn)了蘇軾居黃州期間的心愿,對于永恒價值的追求。

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tǒng)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shù)氐臍v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三則,筆端飽含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間激蕩著。即景抒懷,指點江山,論古說今,涉及五個歷史人物,坦露了對朋友的坦蕩胸懷,將寫景、懷古、抒情結合,不粘不滯,思想深沉,筆力橫放,雖為酬答之作,卻也體現(xiàn)了東坡詞豪放的風格。[3]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寫給友人朱壽昌的,作于公元元豐四年(1081年)。這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的作品。[4][1]

作品評價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整首詞,猶如兩個敞開心扉的朋友在談心,毫無離情別緒的流露,故題作“寄”朱壽昌,而非“送”朱壽昌。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石《蘇軾詞選》:詞作的情感確實消沉了一些,但其中體現(xiàn)的慷慨塊壘并非完全不具備“積極”的意義。[5]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后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于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圣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于常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12-28][2] 孫向杰編著 . 人生到處知何似 蘇軾詞集精讀 . 長春 :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 . 120 .[3] 孫向杰編著 . 人生到處知何似 蘇軾詞集精讀 . 長春 :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 . 121 .[4] 吳熊和 . 唐宋詞匯評·兩宋卷(一)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 420 .[5] 譚新紅 等 . 蘇軾詞全集匯校匯編匯評 . 武漢 : 崇文書局 ,2015 . 180-182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