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門村是位于江蘇省東臺市弶港鎮(zhèn)北部黃海邊的小漁村,由原蹲門村和原蹲西村合并而來。全村分兩個小組,原蹲門村為一組,原蹲西村為二組,共有415戶,總?cè)丝?500人。擁有海洋捕撈船只百條,從事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84戶,參加勞務(wù)打工約245人,另外還有少部分村民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蹲門作為一個天然淺海漁港,吸引了大批浙江等地的外籍人口來此謀求生機。當?shù)厝朔Q蹲門為“海角漁村”。

中文名

蹲門村

別名

蹲門口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地區(qū)

東臺市弶港鎮(zhèn)

地理位置

江蘇省 東臺市 弶港鎮(zhèn)

人口

1500人

行政類別

歷史沿革

蹲門在200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后來隨著潮漲潮落,積沙淤泥,灘涂增高,海岸線逐年東移,才逐漸形成了露出海面的沙嶼。公元1740年由何貴山等三名漁民在蹲門海濱上搭棚下海,趕海的漁民開始在這里歇腳、打尖。蹲門盛產(chǎn)黃魚、鰳魚、鯧魚、馬鮫魚、條蝦、對蝦、藍蝦、金鉤蝦、梭子蟹等多種海珍佳品,是蘇北沿海聞名的漁港。淺海大陸架呈放射型脊部沙洲,數(shù)萬畝灘涂上,港汊縱橫,沙珩密布,適宜各類魚、蝦、蟹、貝的繁衍和棲息。文蛤、四角蛤、竹蟶、沙筍、泥螺等貝類生物尤多。久負盛名的文蛤,是膾炙人口的佳品,享有“天下第一鮮”美譽。這里還是具有“軟黃金”之稱的鰻苗回游生長的天然場所。“未熟香浮鼻”的鳳尾魚,“魚中美仙子”的灘涂鰣魚,可口無沙的黃泥螺,“海鮮之王”的竹蟶,玲瓏剔透的藍蝦,稱為“西施舌”的青蛤等,都是聞名遐邇的特產(chǎn)。蹲門村于1942年建村,1958年大躍進期間改為弶港大隊蹲門中隊,1966年改為蹲門大隊,1985年至今為蹲門居委會,2000年4月16日與蹲西林場合并定現(xiàn)名。

蹲門傳說

蹲門傳說之‘蹲門望歸’

黃海之濱的這片古鹽堿地上,流傳著眾多的傳說,王祥臥冰救母、董永賣身葬父、海娘蹲門望歸......

蹲門,這個古范公堤以東,歷史不到兩百年、被黃海之淤泥沖刷、堆積而成的村落,在很久以前,只是海邊的一個小村落,十幾戶人家,就這樣散落在一片鹽灘上,出海捕魚是他們最主要的生存途徑,無論風雨,無論酷暑,繼續(xù)著海濱人家男人打魚,女人補網(wǎng)的日子,風平浪靜地過著逍遙天外的日子,不過,誰又能料著蒼天的心思呢?一曲風云變幻注定是要多雨多浪,既然也是多險的。

古語有母以子貴的說法,而在普通人家,子又多以孝母來感恩生命的一遭。在蹲門這樣的小地方也同樣如此。淳樸的鄉(xiāng)風,孕育了孝和順的赤子。一位村落上出名的孝子海飛,其盲寡慈母海娘愛吃魚,海飛則每日勤懇捕魚,一是每天都能夠為母親捕撈她愛吃的新鮮活魚。二是賣魚掙的錢可以讓母親過上溫飽的日子。日子雖不是很富裕,但母慈兒孝倒也算其樂融融。海飛內(nèi)心期望日日看到母親吃魚的幸福,拳拳孝順之心可昭日月。就是在一個連綿煙雨的日子,海面刮起臺風。母親海娘說什么也不讓兒子出海打漁,而兒子海飛為了母親能夠吃到新鮮的魚,還是義無反顧的走了,海飛勇猛地破浪而漁,在大海的面前,人又是何其渺小,惡浪滔天而來,席卷而去,連同海面上的一切埋葬大海深處,當然也包括賢孝之子海飛,風繼續(xù)吼,浪繼續(xù)卷,太陽以濃云為幕,不忍觸目這份殘忍。這一走再也沒有回家,那個充滿溫馨的小屋一下就變得冰冷起來??蓱z的母親盼兒兒不歸,呼兒兒不應(yīng),從此,村口潮海的方向,多了一位耄耋老嫗,躬駝了身板,蹣跚了雙腿,望穿了迷目,哆嗦了手指的方向,原本滿頭黑發(fā)早已變?yōu)榭蔹S的白發(fā)。老嫗孤單的身影固執(zhí)地蹲在自家門口,傻傻的等著兒子,不吃不喝,蹲在門口,直至哭干了眼淚,死在門口,烙印成一尊望子早歸的塑像。把子孝母愛濃縮成歷史的畫卷,在蹲門傳揚,在黃海的濤聲里傳誦。因為海娘總是覺得有一天兒子會出現(xiàn)在她的面前。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這位母親硬是將門口蹲出了一個大大的坑。人們望著海娘腳下的一雙凹陷的腳印,從此命名此村落為‘蹲門’,又稱‘蹲門口’。

因此,蹲門的扉頁上,天然地增添了這個感動天地的美麗傳說,它關(guān)于孝,也關(guān)于愛!

多少笑談風雨中,多少辛酸話古今,感嘆像蹲門一樣的地方,感嘆如打魚赤子海飛一樣的孝子!無論在春天,夏天,秋天,還是冬天,我們都期望這樣的故事永遠傳唱,永遠被當下的人們演繹。

當?shù)匕傩崭青皣@連連‘千年之前有董永孝感天下

百年之前有海娘蹲門望歸

穿越時空的母子對話.......’

蹲門美食

作為一個天然淺海漁港,擁有黃魚、鰳魚、鯧魚、馬鮫魚、條蝦、對蝦、藍蝦、金鉤蝦、梭子蟹等多種海珍佳品。蹲門素以特產(chǎn)多、品味高而遠近聞名。由于獨特的青沙土質(zhì),這里出產(chǎn)的各種貝類,又以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海產(chǎn)品的奇特口味而著稱于世。漁村雖小,名聲卻很響。這里海鮮宴堪稱一絕,酒樓海鮮館林立,慕名而來的嘗鮮者絡(luò)繹不絕;之后隨著老陸夫婦兩人做的“蹲門大餅”聲名大噪,“蹲門”之名更是不脛而走,紅遍大江南北。

許多在東臺投資的客商嘗過“鮮”之后,逢年過節(jié)返鄉(xiāng)時總不忘捎上一份蹲門大餅,讓家里人也瞧瞧這新奇之物,嘗嘗這獨到的口味。有位臺商在嘗過大餅后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商機,要把老陸夫婦請到臺灣開蹲門大餅連鎖店,但鄉(xiāng)里人舍不得背井離鄉(xiāng),臺灣客商這份心思自然也就落了空。

傳奇之物必有其神奇之處。蹲門大餅,大若蒲扇,面色金黃,猶如正午的驕陽,相比月餅實為龐然大物。它獨尊面粉不用餡料卻風味更著。環(huán)顧江淮左右,泰州黃橋燒餅、南通脆餅、齊魯大餅、江南米餅,屬蹲門大餅形狀最奇,口味最佳。

蹲門大餅,大若圓盤,外表金黃,表面撒了些芝麻。把大餅分成十塊,淺嘗一口,外脆內(nèi)酥,入口香軟。表皮脆嫩不似脆餅干硬,入口香沉、松軟更勝餡料尊貴。而且入口極有韌性,越嚼越有滋味。若是蘸著肉汁鮮湯和著吃,更添一份蹲門漁村獨特的鄉(xiāng)情鄉(xiāng)味。

事實上,蹲門大餅是由當?shù)氐摹袄溴侊灐蓖懽兌鴣?,每年一到中秋人們就開始趕做冷鍋餅用來祭月,而如今這餅卻成為許多東臺人兒時的美好記憶了。

做冷鍋餅是個慢功細致活兒,需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和毅力。把干面和上水,添上發(fā)糕子,再捂上棉被,然后細細地等。第二天半盆面漲成滿盆了,才拿出來,大鐵鍋鍋底燒火,鍋內(nèi)抹油,把發(fā)面倒進去……一盆子面在一口鍋里烤,需要怎樣的功力?火大了,外焦內(nèi)生,火小了,外不熟內(nèi)里也不熟。鐵鍋必須介于熱與不熱之間,這樣,灶塘內(nèi)的火不能不斷又不能全斷,添火的時間間隔不憑技巧、全憑悟性。

而蹲門大餅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把冷鍋餅的制作技藝發(fā)揮到極致,既在原有基礎(chǔ)上改進大餅成分,增強口感,又巧妙的運用現(xiàn)代“流水線”模式增加產(chǎn)量。產(chǎn)量大了,口味卻不能有一絲瑕疵,這其中對火候、溫度、時間等細節(jié)拿捏把握之精準獨到,老陸夫婦自然不足與外人道也。

從老陸介紹中我們發(fā)現(xiàn)做蹲門大餅有三點最為奇特。其一,一年四季發(fā)酵時的水溫個個不同。按老陸準確的說法,夏天水溫有50-60度,冬天水溫就需達90度,因為水一旦混入面中發(fā)酵就會散發(fā)溫度,一旦發(fā)酵低于某個溫度,做出來的大餅肯定口味欠佳。

其二,大餅也得像人一樣要懂得一張一弛。發(fā)酵后的大餅得先做個“熱身運動”,六個鍋一起循環(huán)“熱身”,既保證大餅在每個鍋中的熱身時間,又保證了大餅的流水線生產(chǎn)。這種生命科學還是第一次聽說應(yīng)用到做大餅上,實在稀罕。

最為稱奇的當屬做大餅時對時間的拿捏把握“度”了。老陸做大餅10斤油、一缸面,從發(fā)酵到完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一缸面發(fā)酵2個半小時,6個鍋一循環(huán)每個鍋都得悶40分鐘,一鍋油只出20個大餅,每個大餅只能在油鍋中待7分鐘……真是分秒必爭。

人們?yōu)榧o念‘蹲門望歸’的這對慈母孝兒,敬佩海飛一片孝心,便別出心裁地做出大號月餅,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今天的“蹲門大餅”。

蹲門大餅由于口味絕佳、攜帶方便,自然成了當?shù)貪O民出海打漁時口糧和一份精神寄托。每到中秋,當?shù)貪O民總習慣拿出蹲門大餅和月餅一起祭月。抬頭一個月,低頭一個“月”,天上人間,形影相吊,即使游子流離千里之外,一睹這蹲門大餅,免不了也會想念起這遠在“海角天涯”的蹲門漁村。

傳說在如今已是無法考證,只有在當?shù)乩先丝谥胁疟唤?jīng)常提起。蹲門大餅因蹲門而得名,蹲門又因蹲門大餅而揚名,這一飲一啄實為天作之緣。而蹲門前人寄托在蹲門傳說和蹲門大餅中的那份情趣和美好祈愿也只有蹲門人自己最能體會其中的幸福滋味了。

經(jīng)濟發(fā)展

蹲門村人口1500人,村民談起改革開放和公安邊防部隊創(chuàng)建愛民固邊模范村帶來的好處,他們歸納起的兩個現(xiàn)象就是“不蹲門”和“不鎖門”。

在解放前,老百姓窮得叮當響,家里連張飯桌都沒有,每到吃飯時,只能端著碗蹲在門口。久而久之,“蹲門口”成了這個漁業(yè)村的“光榮稱號”。2015年開始不一樣了,漁民每家每戶不僅有了飯桌,還蓋起二三層小樓,大多數(shù)人家固定資產(chǎn)四五十萬,多的上千萬。”談到蹲門村今昔變化,他似乎有說不完的感慨。

在蹲門村,不管是樓房,還是平房,家家門不閉戶,即使人不在家,門也是敞開的,或者只是把門合上,并不上鎖,并且家家門旁的墻壁上用紅漆寫著“太平”二字。村民委員會主任殷宏明說其中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漁民祈求出海平安,其次代表村里治安好。

邊防官兵不僅保障社會治安的穩(wěn)定,他們還積極引導(dǎo)漁民進行轉(zhuǎn)產(chǎn),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同時還在村里開展移風易俗,倡導(dǎo)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2015年的蹲門村不僅是平安村,還是江蘇省生態(tài)示范村和東臺市小康示范村。何書記還說蹲門村是個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軍愛民、民擁軍”雙擁模范村,當年新四軍的后方醫(yī)院就設(shè)在蹲門村,如今軍民攜手創(chuàng)建“愛民固邊模范村”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