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從詩的題目和詩的首聯(lián)可以看出,李白是從南京市內(nèi)一直將趙炎送到長蘆渡口的。但從地理上看兩地相距還是很遠的,可見李白殷殷之意、依依之情。同時也說明長蘆渡口在當時是溝通長江南北和長江航道上的一個重要的渡口。
從第二聯(lián)開始,李白連用三個典故,隱諱地表達了他欲起沉疴、救危世的想法,以及對趙炎的贊賞。第二聯(lián)中“楚太子”“廣舠濤”,典出《七發(fā)》,李白用這個典故來說明現(xiàn)在的唐朝政治就像楚太子一樣,身纏重病,需要像吳客這樣的人來指出它的病根,喚起統(tǒng)治者的覺悟,才能從根本上挽救。李白曾被讒逼迫離開長安,流放夜郎,他生活上能夠接觸民眾,政治上遭受失敗挫折,精神上倍受痛苦打擊,使他清楚地認識到社會的問題所在,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現(xiàn)實,讓他非常無奈。楚太子因吳客的敘說幸虧而愈,而眼前的狀況卻沒有誰能改變。李白在平靜的引用中,寄寓了深刻的思考和希望 。
第三聯(lián)連用兩個典故“仙尉”“四豪”表達了對好友的稱贊?!跋晌尽钡涑觥稘h書·梅福傳》。李白借此稱贊趙炎在當涂任上的政績。“英風凌四豪”一句是贊揚趙炎風流倜儻、風采英姿和禮賢下士的形象和氣質(zhì)。賈誼《過秦論》說“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李白說他超過了“四豪”,可見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這里李白輕松地引用了兩個典故,盛贊了友人的才情,同時也隱含了自己懷才不遇,難展宏圖的憤懣。
第四聯(lián)交待了送別的地點和天氣 情況。在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在長江邊的長蘆古鎮(zhèn),李白將船系在岸邊,看著煙高云淡的天空,浩淼蕩蕩的長江,面對好友,有說不盡的話語,割不斷的愁思。從短短的詩句中,讀者可以想象李白挽著趙炎的手,抬首翹望天水一色的遠方,心中充滿惆悵的送別場面。
第五聯(lián)“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意猶未盡的李白拉著朋友的衣袖,歡快地來到長蘆街市的酒樓,炎熱的天氣就像他們的感情一樣火熱,他們手把蒲扇,一邊搖扇,一邊喝金舠美酒,食長江蟹鮮,話離別之情。“搖扇”的動作不禁又讓人想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儒雅形象,他們談論的話題除了知己家事之外,肯定還有政治國事?!靶夫徒鹨骸保ɡ畎住对孪陋氉谩罚┦抢畎鬃钕矚g的美事,“酒仙”和朋友一起吃著“蟹螯”美味,賦詩吟唱是美好的“快事”。
詩的最后一聯(lián)集中 體現(xiàn)李白對告別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氣質(zhì)。他們這一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次見面,前途順逆難以預料,但思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什么時候想起了老朋友,就登上高處,向遠方吟歌一首,遙寄幽思。十分深情,十分豪放,十分浪漫,“詩仙”的本色表現(xiàn)無遺。
從全詩整體上看,李白雖是信筆寫來,但落筆還是錯落有致的。他的描寫由遠及近,從南京寫到長蘆;再由近及遠,從當前寫到未來 ,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他駕御文字的非凡能力。[4]
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作者在長蘆送別當涂縣尉趙炎時所作。據(jù)馬鞍山市當涂縣地方志辦公 室編《李白與當涂》一書認為,他們送別的時間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夏秋之交,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那一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唐朝開始由盛極而走向衰敗,社會矛盾不斷出現(xiàn)。[4] [1]
作品評價清·王琦《李太白》:太白引用,取義又異于此,可窺古人用事之法。[5]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后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后,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jīng)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 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fā)現(xiàn)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jīng)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于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終年61歲,葬當涂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當涂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于盛唐,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 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 · 古詩文網(wǎng) [引用日期2021-12-28][2] 管士光 . 李白詩集新注 . 上海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4 . 337 .[3] 詹福瑞 . 李白詩全譯 . 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 579 .[4] 閔靜 . 李白寓居安陸詩文選注 . 武漢 :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 . 114-115 .[5] 王琦 . 李太白 . 北京 : 中華書局 ,2011 . 653-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