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庵碧泉寺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鰲江鎮(zhèn)巖庵水庫之畔,由于寺后有懸石鐘巖、隙有泉清碧空明,故名“巖庵碧泉寺”。

此寺由唐代幽谷法滿禪師住錫開創(chuàng),為平陽佛教巖庵派祖庭,被冠為“平陽佛教眾寺之首”。

中文名

巖庵碧泉寺

外文名

Yanan Biquan Temple

地理位置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鰲江鎮(zhèn)

始建時間

唐咸通年間(公元860年之間)

歷史沿革

巖庵碧泉寺全景圖

巖庵碧泉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間(公元860年之間),由幽谷法滿禪師住錫 開創(chuàng)(唐五燈會元),闡揚臨濟正義,一時四方僧眾云集,法筵隆盛。清康熙年間,高僧輩出,寺院山林土地擴增千畝,僧住逾百,鼎盛非凡。

“文革”期間遭嚴重破壞,現(xiàn)有的建筑是之后重建的(自解放前后仍有十一位僧人居?。F渌職v史悠久,為平陽佛教巖庵派祖庭,被冠為“平陽佛教眾名寺之首”。

1982年,由平陽佛教協(xié)會委派 覺 空法師住持重興祖庭。法師宏愿深切,培育僧才,農(nóng)禪并重,帶領四眾弟子大面積開荒植樹,幾十年如一日,再次理定寺院土地相關界線及手續(xù)。為建設巖庵祖庭嘔心瀝血,功勛卓越。法音、人民日報、電臺等媒體均多次報道,多次受市、縣級政府表彰與肯定。

1994年,本寺被列入平陽縣第一批文物保護點。

1997年,法師身體欠安,由 西 永老和尚暫為住持,期間陸續(xù)更換兩屆住持,護持祖庭勤勤懇懇。

2007年,轉(zhuǎn)由法師之嫡傳弟子 智 海師父住持。

現(xiàn)任住持 智 海法師,年少出家,道心堅定,繼承其師之志,振興 祖庭為己任。短短幾年,先后修建大雄寶殿、普賢樓、觀音樓、金剛殿,耗資幾百萬元修通白水至寺院和羅垟至寺院之通山公路,為地方建設的同時,間接帶動周邊經(jīng)濟發(fā)展,得到社會各界人士高度評價與肯定。

2010年花費一百二十多萬元,將寺院四面山界(東面獅子凸觀音洞下,南面農(nóng)中溪坑邊,西面水庫邊,北面鑄鐘田溪坑邊),用兩米寬石板修成,以做其寺樹林防火帶和山界界線。同時將寺院山林土地具體落實,注冊成文,并樹碑銘記以垂永久,為使巖庵祖庭發(fā)展奠定了有力保障。

建筑布局

由四殿三樓二堂組成,依山起勢,傍山巖而筑。寺院黃墻黛瓦、回 廊曲折,整體建筑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進入寺院,迎面柱上懸著由原全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上海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蘇淵雷題寫的門聯(lián):“幽谷高僧故剎巖庵欣重建,羅垟白水有情國土此莊嚴”。中國前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的“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風遙接東西林”佳句同樣妙不可言。寺前有石塔,寺內(nèi)有五代時的佛像,寺院底下有石室地道、暗室石拱門。寺前有天湖,又名碧泉湖,湖水面積約80畝。站在碧泉寺樓閣上俯瞰,周圍山巒倒映在清澈的波光中,儼然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有詩云:“巖庵堪若畫,云罩數(shù)千叢,映入碧波里,風光在水中”。

文物遺存

清同治四年立的“重整寺山產(chǎn)業(yè)碑”

古碑

重訪碧泉寺,在寺內(nèi)大雄寶殿的東南角又發(fā)現(xiàn)了古碑三通。它們?yōu)?清同治四年(1865年)比丘立信、圓成立的“重整寺山產(chǎn)業(yè)碑”,1912年比丘能珞立的“功德堂募緣碑”以及1934年住持識空立的“重整寺山產(chǎn)業(yè)碑”。其中一通石碑保存完好,其余石碑或殘損,或碑面風化部分字跡難以分辨?!爸卣律疆a(chǎn)業(yè)碑”寬72厘米,高123厘米,厚9厘米,青石質(zhì)。它詳細記載了碧泉寺歷代住持僧人興建寺院歷程、寺院住持募化山田、草山以及信眾募捐農(nóng)田等產(chǎn)業(yè)情況,為研究碧泉寺的歷史沿革及其寺院發(fā)展情況提供了翔實的佐證,很有文物價值。

墓塔頂部

墓塔

跨過碧泉寺大雄寶殿的右側(cè)大門,沿山路臺階而上,約5分鐘行程便來到新發(fā)現(xiàn)的這組墓塔所在地。這里環(huán)境幽雅、視野開闊,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其選址精妙之處可見一斑。墓塔位于海拔354米的草地上,背靠山脈自東南至西北依次分布,與此前發(fā)現(xiàn)的兩組墓塔位置形成一個三角關系。墓塔共3座,由塔基、塔身和塔頂構成。每座高約2.8米,相隔間距約1.18米。塔身由花崗巖條石縱橫合榫而成,上用單塊花崗巖石板做成單檐四角攢尖頂,其中一塔的寶頂為仰蓮。其余兩座為重檐,寶瓶狀攢尖頂。中間一塔前豎一青石碑,上刻“清道光戊戌年十月初五日,皇清傅臨濟壬宗第四十二世道德印和尚之墓”。落款文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東南側(cè)墓塔塔身上陽刻“寂滅為樂”四字。每座墓塔背立面做有一個可以開啟的石質(zhì)正方格。另外,右側(cè)建有一座小型青石質(zhì)的墓塔,估計建于近現(xiàn)代。

墓葬

在距這組墓塔的不遠處,有 覺 空法師的墓葬。此墓葬建于1997年,仿西式做 法,形狀不像塔,造型頗為獨特。提起巖庵碧泉寺,人們自然而然會想起 覺 空法師:法師(1924-1997年)系蒼南縣瀆浦鄉(xiāng)張家山人,自幼好學愛詩書,為人孝儉慈悲。1968年離俗出家,先后學法于蒼南云巖蓮花洞、霞浦木蓮寺,1977年任平陽蕭江鎮(zhèn)鶴湖寺住持,1982年只身來到巖庵碧泉寺。在衣食住行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僅幾年時間就把千畝之廣的光禿山坡披上了綠裝,同時又興建了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等殿宇。他對于振興巖庵碧泉寺可謂居功至偉。其事跡被社會傳誦,《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等刊登過專門報道,他還曾當選為平陽縣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

至此為止,巖庵碧泉寺共發(fā)現(xiàn)了3組墓塔群。它們各自獨立分布,從建造時間來看,可以推斷為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乃至近現(xiàn)代,結構大同小異,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征。據(jù)隨行專家分析,這批墓塔群造型古樸,在全市也實屬罕見,對于研究溫州地區(qū)乃至東南沿海古代僧人墓葬型制、特點及其歷史演變提供了鮮活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于2010年本寺常住僧八人,和合共住、結夏安居、布薩自恣,同時引領四眾正信學佛,很好的保持與繼承了巖庵祖庭之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