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皇輿全覽》初名《欽定方輿路程考略》,康熙四十三年于南薰殿開局編寫,成書時間不祥??偛霉伲贺范T(疑似)、彭會淇、仇兆鰲、顧圖河,纂修官:揆敘(疑似)顧嗣立、汪灝、錢名世、汪士鋐、楊開沅、俞長策、宮鴻歷、郭元釪、楊士徽、李鐘峨、高不騫等。

是一部全國性的大型地理志書,自成一體。該書以京師至各省州縣道里為經(jīng),并錄各省州縣建制沿革、交界路程、古跡形勝并附歷代詩文,各地區(qū)之間的大小陸路、水路、山路、驛路以及所經(jīng)集鎮(zhèn)驛館關(guān)隘等莫不一一詳載。

出版時間

康熙末年

裝幀

線裝

作者

彭會淇、仇兆鰲、顧圖河、顧嗣立、錢名世等

書籍簡介

是一本康熙時期敕命編寫的全國性的地理志。原書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字體方正、鐫工精湛,與《子史精華》、《諸史提要》刻版相類,蓋康熙時內(nèi)府官板也。所存者為京師、奉天、直隸、山東、山西、陜西等省,余各省皆缺。其體例則詳紀各省路程,如京師至正定府為一路,又至太原為一路,五臺山為一路,或北至熱河為一路,南至山東為一路。沿途所經(jīng)地方,分載州縣沿革,所紀道路尤詳,分陸路、水路、山路、驛路、小路,列其里數(shù)遠近,而名勝山水、古來遺跡及人物詩文亦附著焉。略如《輿地紀勝》、《方輿勝覽》之類,而纂輯更加詳密,似備車駕時巡途中舟車便覽而作也。惟所載測量道里之法特為新異。其量法用繩計,每繩長十八丈為一營造尺繩,每十繩為一里。又繩長十六丈二尺為一周尺繩,十繩為一里。如量山東邊幅里數(shù),由劉智廟起,回至德州止,為營造尺繩八千二百五十一里六繩,為周尺繩九千一百六十五里一繩又一丈六尺。此等測地之法,他書未嘗見也[1]

成書時間

此書的成書時間尚無確切定論。據(jù)《欽定皇輿全覽》“四川十二府各州縣衛(wèi)所土司四至交界路程”,遵義府屬四川布政使司,領(lǐng)州二縣四;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賓安州、仁懷縣、會理州, 然查乾隆《大清統(tǒng)志》,遵義府于雍正七年改隸貴州省,領(lǐng)州一縣四;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州、仁懷縣,原會理州于雍正六年入寧遠府,雍正二年為避雍正皇帝諱改真安州為正安州。據(jù)此,《欽定皇輿全覽》的成書或取材的時間下限不會晚于雍正二年。又《大清一統(tǒng)志》記四川順慶府領(lǐng)州二縣八:南充縣、西充縣、蓬州、營山縣、儀隴縣、廣安州、渠縣、大竹縣、鄰水縣、岳池縣, 然《欽定皇輿全覽》記順慶府領(lǐng)州二縣,無岳池縣。查岳池縣于康熙七年并入廣安州,六十年復(fù)置,屬順慶府。據(jù)此,《欽定皇輿全覽》的成書或取材下限不會晚于康熙六十年[1]。

現(xiàn)存版本

此書現(xiàn)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現(xiàn)存《欽定方輿路程考略》殘本三冊,其第三冊題《飲定方輿路程考略》,又用朱筆改為《欽定皇輿全覽》,此可證該書前后更名之事。四川大學(xué)圖書館藏《欽定皇輿全覽》稿本無卷數(shù)約十余冊,由四川大學(xué)的陳力新發(fā)現(xiàn)的這批稿本可分清稿和草稿兩種,清稿全部題為《欽定皇輿全覽》,而一部分草稿則題為《欽定方輿路程考略》,蓋是書編纂之初名為《欽定方輿路程考略》,其后又改名為《欽定皇輿全覽》[1]。

編纂人物及背景

這是一本奉康熙敕命編寫并編寫了十數(shù)年的地理書籍,然而在清代所修的官書中幾乎找不到這本書的記載,包括乾隆時期修的所謂中國最大叢書的《四庫全書》中都找不到一個字記載這本巨秩。張廷玉等修的官書《清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三“經(jīng)籍考”云:

《欽定方輿路程考略》不分卷。臣等謹案; 是書無刊本,康熙中中允汪士鉉等率敕撰進。以各省為經(jīng),以府州縣為緯,各直省及各府州縣皆序以次。首考至京師路程,次考四境壤接之道里遠近,兼詳歷代建置沿革,旁及山川關(guān)梁古跡寺觀祠嘉。至若皇朝肇建之規(guī)模、圣制詩文之類富,敬道記載,用昭明備,而古今藝文足資考證者,亦間錄云。

此記載中的內(nèi)容或可相信,有殘本可驗證。然所記載的編纂人只為汪一人實不足為信。有多方史籍及私家記載為證:

據(jù)此書的編纂者之一顧嗣立《春樹閑抄》記載:這是一本于康熙四十三年,于南薰殿開局編定《方輿路程考略》命翰林彭會淇、仇兆鰲、顧圖河纂輯,派考取進士楊開沅、貢舉監(jiān)生俞長策、宮鴻歷、郭元釪、楊士徽、布衣高不騫等共十二人纂錄;

沈彤《果堂集》卷十“右春坊右中允汪先生行狀”亦云;先生所撰書,其率敕纂修者,《全唐詩》外有《皇輿全覽》陜西省若干卷。又據(jù)“行狀”,汪土鉉于“康熙四十六年夏赴京,特開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充日講官起居注,未幾轉(zhuǎn)左。四十七年以丁繼母憂去官,遂不復(fù)補”。是汪氏參與編纂《欽定皇輿全覽》時在康熙四十六、七年間,并不是參與了此書的全程編纂,只是參與了其中的一部分;

陶湘《清代殿本書目》“《欽定皇輿全覽》”條下云:光緒二十七年辛丑見此殘本,尚有首冊,職官名中有揆敘。案揆敘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奉敷修刻《舉輿表》,其編纂《皇輿全覽》或即與此同時;

參與編纂《欽定皇輿全覽》者除上列諸人外,尚有錢名世。《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乙編》以及《國立北京圖書館由滬運回中文書籍金石拓本輿圖分類清冊》所著錄的《欽定方輿路程考略》即題“清錢名世等撰”。錢名世,康熙四十二年一甲進上,授編修,曾為王鴻緒、萬斯同所修《明史》屬辭潤色,后因投詩諂年葵堯奪職。

汪灝參與編修是書,見《安徽人物大辭典》著錄:“(休寧人汪灝)曾參與纂修《御選唐詩佩文韻府》、《方輿路程》、《月令廣義》、《韻府拾遺》、《物類輯古》、《略廣群芳譜》諸書。

此書為康熙欽定編纂,參與編纂者多為當時名士,歷時多年,但卻不見清朝官方刊刻,成書完書時間和編纂人都被刻意隱瞞,可能與康雍年間血腥的政治斗爭有關(guān)。這本書的編纂者之一的顧嗣立的私家筆記中記載開局于南薰殿,何焯的《義門先生集》記載南薰殿是康熙帝八皇子胤禩讀書辦公之地。這本地理巨著可能是康熙敕命八皇子和揆敘以及翰林等人編纂而成,康熙皇帝死后,皇八子成為新帝政敵,他所編纂的書籍亦不被刊刻[1]。

后世評價

傅增湘先生 《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中謂《欽定皇輿全覽》“編輯次第頗有法,采錄尤為繁富,真有用之書”;

又曰:“第事有不可解者,此書既奉敕開館編輯,先后經(jīng)歷十年,全書當盈百卷,其搜采宏富,考證精詳,煌煌巨編,遠在王象之、祝穆之上。而《四庫》竟未著錄,內(nèi)府亦無藏書,設(shè)非陶氏得此殘帙,將并其書名亦不掛后人之口,豈當日傳布未廣,二百年來遂散失以俱盡耶!異時加意尋訪,倘得目見全書,庶幾一決此疑也”。

四川大學(xué) 陳力 關(guān)于《欽定皇輿全覽》一書的學(xué)術(shù)價值,前已言之,它成書于康照時代,《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修最始于康照二十五年,但其最后成書卻是在乾隆以后,今日所能見到最早的本予也不過是雍正時所編殘本(見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因此,《欽定皇輿全覽》實際上是現(xiàn)存清代最早的官修地理志。就其內(nèi)容面官,該書與《大清一統(tǒng)志》體例不同,所錄各有側(cè)重,如其水陸道里途程以及相關(guān)詩文等正是后者所略,二書完全可以相互補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