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釉醬彩】瓷器釉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醬花”。其繪制、裝燒方法與白釉釉下黑彩相同,因彩釉過薄,或燒成溫度不同,成為醬白相襯的效果。觀臺窯從創(chuàng)燒之始就將白釉醬彩作為一種主要裝飾,在第二期,已成為最多的裝飾方法。流行的紋飾有六點或七點梅花紋和蝌蚪狀點紋。北宋后期,磁州窯系這種裝飾十分流行。后來定窯也仿制了這種裝飾。明代宣德年問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制的白釉醬彩器則更成熟。與前代的區(qū)別是在燒好的瓷胎上施醬彩,再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釉色呈芝麻醬色。代表作品如白釉醬花三果大盤等。正德時出現(xiàn)用醬色繪花鳥等紋飾的器物,嘉靖時民窯出現(xiàn)醬釉白花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