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屬鄣郡地,西漢初屬楚王國(guó),旋屬荊王國(guó),后屬吳王國(guó)。景帝前元三年 (前154)屬江都國(gu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廢江都國(guó),屬丹陽(yáng)郡地。

簡(jiǎn)介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縣,屬丹陽(yáng)郡,縣治即今浙江臨安市於潛鎮(zhèn)。東漢時(shí)改於朁為於潛。

南朝陳禎明元年(587),於潛改屬錢唐郡。隋作於灊,屬杭州。

唐武德七年(624),于於潛縣置潛州,領(lǐng)於潛、臨水(臨安市城區(qū))兩縣;武德八年廢潛州,臨水縣并入於潛縣,仍屬杭州。

五代、北宋於潛縣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清屬杭州府。

民國(guó)元年(1912)廢府,改省直轄。民國(guó)3年設(shè)道,屬錢塘道。民國(guó)16年廢道,又改省直轄。民國(guó)24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民國(guó)27年至34年,為專署駐地。民國(guó)36年5月改省直轄,10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民國(guó)37年4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8月屬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29日,於潛縣解放,屬臨安專區(qū)。1953年臨安專區(qū)撤銷,改屬嘉興專區(qū)。1955年劃歸建德專區(qū)。1958年11月并入昌化縣,屬嘉興專區(qū)。

道教傳說

道家名山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游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fēng)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游人絡(luò)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guó)綿繡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五十七福地 柱山 在杭州於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