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款征收制度,是指稅務機關按照稅法規(guī)定將納稅人應納的稅款收繳入庫的法定制度。它是稅收征收管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國家稅收能及時、足額入庫。稅款征收是稅務機關依照稅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將納稅人應當繳納的稅款組織征收入庫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稅收征收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稅務登記、賬簿票證管理、納稅申報等稅務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歸宿。稅款征收的主要內容包括稅款征收的方式、程序,減免稅的核報,核定稅額的幾種情況,稅收保全措施和強制執(zhí)行措施的設置與運用以及欠繳、多繳稅款的處理等。

單位

稅務機關

征收方式

稅款征收制度-征收方式:

科學合理的稅款征收方式是確保稅款順利足額征收的前提條件。由于各類納稅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因而稅款的征收方式也應有所區(qū)別。中國現(xiàn)階段可供選擇的稅款征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查帳征收

查帳征收,是指納稅人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根據自己的財務報告表或經營成果,向稅務機關申報應稅收入或應稅所得及納稅額,并向稅務機報送有關帳冊和資料,經稅務機關審查核實后,填寫納稅繳款書,由納稅人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稅款的一種征收方式。因此,這種征收方式比較適用于對企業(yè)法人的征稅。

查定征收

查定征收,是指由稅務機關通過按期查實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則確定其應納稅額,分期征收稅款的一種征收方式。這種征收方式主要適用于對生產經營規(guī)模小,財務會計制度不夠健全、帳冊不夠完備的小型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的征稅。

查驗征收

查驗征收,是指稅務機關對某些難以進行源泉控制的征稅對象,通過查驗證照和實物,據以確定應征稅額的一種征收方式。在實際征管工作中,這種方式又分就地查驗征收和設立檢查站兩種形式。對財務會計制度不健全和生產經營不固定的納稅人,可選擇采用這種征收方式。

定期定額征收

定期定額征收,是指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按稅法規(guī)定直接核定其應納稅額,分期征收稅款的一種征收方式。這種征收方式主要適用于一些沒有記帳能力,無法查實其銷售收入或經營收入和所得額的個體工商戶。

自核自繳

自核自繳,是指納稅人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依照稅法的規(guī)定自行計算應納稅額,自行填開稅款繳納書,自己直接到稅務機關指定的銀行繳納稅款的一種征收方式。這種方式只限于經縣、市稅務機關批準的會財務計制度健全,帳冊齊全準確,依法納稅意識較強的大中型企業(yè)和部分事業(yè)單位。

代扣代繳、代收代繳

代扣代繳、代收代繳,是指依照稅法規(guī)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按照稅法規(guī)定對納稅人應當繳納的稅款進行扣繳或代繳的征收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加強的對稅收的源泉控制,減少稅款流失,降低稅收成本,手續(xù)也比較簡單。

委托征收

委托征收,是指稅務機關委托有關單位或個人代為征收稅款的征收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一些零星、分散難以管理的稅收。

基本要求

稅款征收制度-基本要求:

稅款征收的基本要求

《稅收征管法》在第5條中明確規(guī)定,“國務院稅務部門主管全國的稅收征收管理工作。各地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guī)定的稅收征收管理范圍分別進行征收管理”,并在第三章中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根據《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稅務機關在辦理稅款征收業(yè)務時,必須嚴格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1、稅務機關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征收稅款,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開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緩征收或者攤派稅款。

2、扣繳義務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對法律、行政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負有代扣、代收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稅務機關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對依法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義務的扣繳義務人,稅務機關應按照規(guī)定付給其手續(xù)費。

3、稅務機關征收稅款時,必須給納稅人開具完稅憑證。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稅款時,納稅人要求扣款義務人開具代扣、代收稅款憑證的,扣繳義務人應當給納稅人開具完稅憑證。完稅憑證的式樣,由國家稅務總局制定。

4、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征收管理范圍和稅款入庫預算級次,將征收的稅款繳入國庫。

稅款繳納的基本要求

《稅收征管法》在第4條中明確規(guī)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并在第三章中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

1、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確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未按規(guī)定期限繳納稅款或者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應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2、納稅人在合并、分立情形的,應當向稅務機關報告,并依法繳清稅款。納稅人合并時未繳清稅款的,應當由合并后的納稅人繼續(xù)履行未履行的納稅義務;納稅人分立時未繳清稅款的,分立后的納稅人對未履行的納稅義務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3、欠繳稅款數(shù)額較大的納稅人在處分其不動產或者大額資產之前,應當向稅務機關報告。欠繳稅款的納稅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債權,或者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而讓人知道該情形,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稅務機關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條、第74條的規(guī)定行使代位權、撤銷權。

4、納稅人與其關聯(lián)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往來,應當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不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其應納稅的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進行合理調整。

執(zhí)行措施

稅款征收制度-執(zhí)行措施:

《稅收征管法》第38條、第40條分別規(guī)定了稅收保全措施和稅收強制執(zhí)行措施。對納稅人不按規(guī)定繳納稅款的行為,稅務機關可以依法采取稅收保全措施和稅收強制執(zhí)行措施。

稅收保全措施

所謂稅收保全措施,是指為確保國家稅款不受侵犯而由稅務機關采取的行政保護手段。稅收保全措施通常是在納稅人法定的繳款期限之前稅務機關所作出的行政行為。實際上就是稅款征收的保全,以保護國家稅款及時足額入庫。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guī)定了必要的稅收保全措施,并由稅務機關直接行使。從通常規(guī)定來看,稅收保全措施具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責令納稅人提前結清應納稅款;

(2)責令納稅人提交納稅保證金;

(3)責令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

(4)通知納稅人的開戶銀行暫停支付納稅人在銀行的存款;

(5)通知有關支付單位暫停向納稅人支付應付款;

(6)扣押、查封納稅人的有關財產;

(7)限制納稅人的行動或活動范圍,如阻止出境等。

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中國現(xiàn)行《稅收征管法》第38條明確規(guī)定了稅收保全措施,即:稅務機關有根據認為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有逃避納稅義務行為的,可以在規(guī)定的納稅期之前,責令限期繳納應納稅款;限期內發(fā)現(xiàn)納稅人有明顯的轉移、隱匿其應納稅的商品、貨物以及其他財產或者應納稅的收入的跡象的,稅務機關可以責成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如果在納稅人不能提供納稅擔保,經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準,稅務機關可以采取下列稅收保全措施:

(1)書面通知納稅人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凍結納稅人的金額相當于應納稅款的存款;

(2)扣押、查封納稅人的價值相當于應納稅款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

另外,《稅收征管法》第44條還規(guī)定:“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應當在出境前向稅務機關結清應納稅款、滯納金或者提供擔保。未結清稅款、滯納金,又不提供擔保的,稅務機關可以通知出境機關阻止其出境?!钡牵瑐€人及其所撫養(yǎng)的家屬維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稅收保全措施的范圍之內。

《稅收征管法》規(guī)定上述稅收保全措施,旨在預防偷逃稅,保護國家稅款不受侵犯,賦予稅務機關必要的執(zhí)法權。但是,稅務機關必須嚴格按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執(zhí)行,嚴禁隨意行使。如果稅務機關濫用職權,違法采取稅收保全措施或采取稅收保全措施不當,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擔保人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失,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稅收保全措施在于促使納稅人依法及時足額繳納稅款,因此,納稅人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繳納稅款的,稅務機關必須立即解除稅收保全措施。如果稅務機關未立即解除保全措施,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稅務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稅收強制執(zhí)行措施

所謂稅收強制執(zhí)行措施,是指稅務機關在采取一般稅收管理措施無效的情況下,為了維護稅法的嚴肅性和國家征稅的權利所采取的稅收強制手段。這不僅是稅收的的無償性和固定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稅收強制性的具體表現(xiàn)。當今各國都在稅收法律或行政法規(guī)中賦予了稅務機關必要的稅收強制執(zhí)行權,以確保國家征稅的有效行使。

中國《稅收征管法》第40條賦予了稅務機關必要的強制執(zhí)行權。根據此條規(guī)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guī)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的稅款,納稅擔保人未按照規(guī)定的期限繳納所擔保的稅款,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經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準,稅務機關可以采取下列強制執(zhí)行措施:

(1)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從其存款中扣繳稅款;

(2)扣繳、查封、依法拍賣或者變賣起價值相當于應納稅款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以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抵繳稅款。個人及其所撫養(yǎng)家屬維持生活所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強制執(zhí)行措施的范圍內。

稅務機關采取強制執(zhí)行措施時,對上述所列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未繳納的滯納金同時強制執(zhí)行。但是,稅務機關在采取強制執(zhí)行措施時,要有確切的證據并嚴格按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決不能隨意行使強制執(zhí)行權。

退還與追征

稅款征收制度-退還與追征:

稅款的退還

依《稅收征管法》第51條的規(guī)定,納稅人不論何種原因超過應納稅額多繳納的稅款,稅務機關發(fā)現(xiàn)后應當立即退還;納稅人自結算繳納稅款之日起3年內發(fā)現(xiàn)的,可以向稅務機關要求退還多繳的稅款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稅務機關及時查實后應立即退還;涉及從國庫中退庫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有關國庫管理的規(guī)定退還。如果納稅人在結清繳納稅款之日起3年后才向稅務機關提出退還多繳稅款要求的,稅務機關將不予受理。

稅款的追征

《稅收征管法》第52條規(guī)定,稅務機關對超過納稅期限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納稅人可以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予以追征。根據該條規(guī)定,稅款的追征具體有以下三種情形:

(1)因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款的,稅務機關在3年內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補繳稅款,但是不得加收滯納金。

(2)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者少繳款的,稅務機關在3年內可以追征稅款,并加收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即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的),追征期可以延長到5年。

(3)對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當事人偷稅、抗稅、騙稅等原因而造成未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或騙取的退稅款,稅務機關可以無限期追征。

稅收優(yōu)先權

稅款征收制度-稅收優(yōu)先權:

許多國家的稅收法律都規(guī)定了“稅收優(yōu)先權”,如韓國的《國稅基本法》和《地方稅法》都明文規(guī)定了稅收優(yōu)先權。中國針對近年來拖欠稅款現(xiàn)象日益嚴重的情況,在第二次修訂后的《稅收征管法》第45條中也確立了“稅收優(yōu)先權”制度。

所謂稅收優(yōu)先權,實際上就是指當國家征稅權力與其他債權同時存在時,稅款的征收應優(yōu)先于其他債權?!抖愂照鞴芊ā返?5條明確規(guī)定為:“稅務機關征收稅款,稅收優(yōu)先于無擔保債權,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fā)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權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于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執(zhí)行。納稅人欠繳稅款,同時又被行政機關決定處以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稅收優(yōu)先于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贝藯l中所謂的“法定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主要是指《企業(yè)破產法(試行)》等法律所規(guī)定的破產費用、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等債權。

由此可見,中國的稅收優(yōu)先權只是相對于無擔保的普通債權、或者在欠稅之后發(fā)生的有擔保的普通債權和行政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而言的,而相對于企業(yè)的破產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而言,則沒有優(yōu)先權。

法律責任

違反稅款征收制度的法律責任:

(1)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不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或者繳納稅款后,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稅款的行為,是偷稅。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用于記賬的發(fā)票等原始憑證的行為,應當認字為法律規(guī)定的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記賬憑證的行為。

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2)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3)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未變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拒繳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4)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欠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5)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退稅款,并處騙取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對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在規(guī)定期限內停止為其辦理出口退稅。

(6)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的,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稅收征管法》第四十條的規(guī)定采取強制執(zhí)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7)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8)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逃避、拒絕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撓稅務機關檢查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9)非法印制止、轉借、倒賣、變造或者偽造完稅憑證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10)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非法提供銀行賬戶、發(fā)票、證明或者其他方便,導致未繳、少繳稅款或者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除沒收其違法所得外,可以處未繳、少繳或者騙取的稅款1倍以下的罰款。

(11)稅務代理人違反稅收法律、行政法規(guī)、造成納稅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除由納稅人繳納或者補繳應納稅款、滯納金外,對稅務代理人處納稅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源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12)納稅人、納稅擔保人采取欺騙、隱瞞等手段提供擔保的,由稅務機關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屬于經營行為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13)非法為納稅人、納稅擔保人實施虛假納稅提供方便的,由稅務機關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

(14)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等手段提供擔保,造成應繳稅款損失的,由稅務機關按照《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處以未繳、少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