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鸻臺灣亞種(學(xué)名: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屬小型涉禽。夏羽,前額白色,有一條黑色細垂線從中間等分;上胸赤褐色帶較濃且寬,上邊緣具細小黑帶。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于濕地,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中文名

蒙古沙鸻臺灣亞種

拉丁學(xué)名

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鸻形目

鸻科

鸻屬

蒙古沙鸻

亞種

蒙古沙鸻臺灣亞種

外形特征

蒙古沙鸻臺灣亞種

蒙古沙鸻臺灣亞種夏羽,前額白色,有一條黑色細垂線從中間等分;上胸赤褐色帶較濃且寬,上邊緣具細小黑帶。眼先、貫眼紋和耳羽黑色,其上后方有一白色眉斑,后頸棕紅色,向兩側(cè)延伸至上胸與胸部棕紅色相連,形成一完整的棕紅色頸環(huán),背和其余上體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內(nèi)側(cè)飛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級飛羽基部以及內(nèi)側(cè)初級飛羽外部白色,其余初級飛羽具白色羽軸,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兩側(cè)白色,尾灰褐色,外側(cè)兩對尾羽外硼白色;其余尾羽具黑褐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頦、喉白色。胸和頸兩側(cè)栗棕紅色,與后頸栗棕紅色頸環(huán)相聯(lián),其余下體,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紅色均變?yōu)楹稚?。前額白色向后擴展,與白色眉紋緊相連。眼先淡灰褐色,頭頂、后頸和上體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緣,下體白色,上胸具斷裂開的灰褐色胸帶或僅為上胸兩側(cè)的一大塊灰褐色斑。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腳暗灰綠色。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海邊沙灘、河口三角洲、水田、鹽田,繁殖季節(jié)見于內(nèi)陸高原的河流、沼澤、湖泊附近的耕地、沙灘、戈壁和草原等。

生活習(xí)性

在沿海海岸、沙灘、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以及附近沼澤、草地和農(nóng)田地帶,有時也到離水域較遠的草原和田野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活動,有時也見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較大膽,常在水邊沙灘上走走停停,邊走邊覓食。迫不得已時一般不起飛。主要取食昆蟲、軟體動物、蠕蟲、螻蛄、蚱蜢、螺等小型動物。也取食蠕蟲、蚱蜢、螻蛄、黑小蜂及鞘翅目昆蟲。

在中國臺灣3~5月為普遍的過境鳥,秋季和冬季較少見。在香港春季出現(xiàn)的高峰期在4月中旬至5月初。

分布范圍

分布于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及相鄰的科曼多爾群島(繁殖鳥),日本、菲律賓(旅鳥),新幾內(nèi)亞及澳大利亞等(冬候鳥),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等(旅鳥,冬候鳥)。

繁殖方式

野外5~8月繁殖,巢多置于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邊。也在海邊礫石灘或沙地上營巢。窩卵數(shù)多為3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赭褐色或皮黃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約為36×26毫米。孵化期22~24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