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城伊始名為啟陽城,意為“開啟太陽之地”。舊址位于現(xiàn)在的臨沂老城內(nèi)(今臨沂城的東北隅),是現(xiàn)在的臨沂城的伊始。

《春秋》載:“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碑敃r魯國16年內(nèi)修建了8座城池,啟陽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作為魯國東南屏障。

公元前157年,西漢景帝劉啟即位,為避其名諱,把啟陽改為開陽,設開陽縣于此,開陽稱謂沿用了236年。

中文名

開陽

位置

臨沂鄅古城村

前身

初為啟陽

開陽[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城古名]

《春秋》載:“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孫斯、叔孫武叔帥師城啟陽?!敝堑臅r間是魯哀公三年的夏季五月,五月天干地燥,是修筑城池最為理想的季節(jié)。古人智慧,可見一斑。修筑此城的緣由是“懼晉”。懼者,戒備也。未雨綢繆,調(diào)集軍隊在魯國東部筑啟陽城,實屬戰(zhàn)略之舉。季孫斯和叔孫武叔均系魯桓公后裔,魯國派此二臣帥督軍隊筑城,足見啟陽戰(zhàn)略位置之重。自此開始,“比年四城啟陽”。連續(xù)四次筑城,可知啟陽城修得十分高大堅固且規(guī)模不小。作為魯國東部的一座重要防邑,啟陽始名于世。

歷代沿革

漢初,于此置啟陽縣。漢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為避景帝劉啟諱,更名為開陽縣。

秦統(tǒng)一天下后,于東方設瑯邪郡以治之。此時瑯邪為秦三十六郡之一,轄五十一縣。

東漢分藩,易郡為國。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瑯邪郡改為瑯邪國,治所由東武(址在今山東諸城市城關(guān)鎮(zhèn)東城子村)徙于莒(今山東莒縣城陽鎮(zhèn))。建初五年(公元80年),瑯邪孝王劉京上書,愿徙封開陽,以屬瑯邪國的華縣、蓋縣、南武陽縣、厚邱縣、贛榆縣,易東??さ拈_陽縣(治在今臨沂北城)和臨沂縣(治在今臨沂市蘭山區(qū)白沙埠鎮(zhèn)諸葛城村)。章帝許可,瑯邪國遂遷都于開陽。此后,“瑯邪”便成為臨沂之代稱。

三國歸晉后,開陽為元帝司馬睿潛邸(公元290~317年)。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五月,劉裕北伐南燕時,臨沂、開陽二城被毀頗重。

南朝劉宋時,撤銷開陽、臨沂兩縣建制,兩縣原轄境并入即丘縣(治所在今臨沂城東16.5公里處的河東區(qū)湯河鎮(zhèn)故縣北)。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即丘縣治西移(遺址在今臨沂市蘭山區(qū)蘭山街道辦事處古城村),是年,于此置北徐州。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元),改北徐州為沂州,移治晉瑯邪郡城?!耙灾莩菛|臨沂水,因此為名”(《太平寰宇記》語)。臨沂稱沂州自此始。

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即丘縣設臨沂縣,治所在今臨沂老城區(qū)。大業(yè)初,并即丘縣入臨沂,為瑯邪郡治,唐、宋以沂州瑯邪郡稱之。

金朝改置沂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沂州府。

民國時于此設山東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臨沂城作為山東解放區(qū)首府和華東總部而聞名全國。

新中國成立后,臨沂相繼為臨沂行署、臨沂市政府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