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鴷樹雀(學名:Geospiza pallida):體長15厘米,體重20-31克。羽毛灰色,較為暗淡。雄鳥體羽黑色,雌鳥體羽灰黑色,二級飛羽白色羽緣成細紋。不同習性及翼部白色線條有別于同生境下的其他種類。

該物種的鳥喙長而尖,允許它深入探查樹皮的縫隙和苔蘚之間尋找昆蟲和蜘蛛,會使用樹枝和仙人掌刺作為工具。分布于科隆群島,主要是伊莎貝拉島、費爾南迪納島、圣地亞哥島等島嶼。

中文名

擬鴷樹雀

別名

鴷形樹雀

外文名

Woodpecker Finch

裸鼻雀科

動物界

今顎總目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達爾文雀族

擬鴷樹雀

拉丁學名

Geospiza pallida

亞門

脊索動物亞門

同義學名

Camarhynchus pallidus

亞綱

扇尾亞綱

亞科

加拉帕戈斯雀亞科

亞屬

樹雀亞屬

亞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clater & Salvin, 1870

地雀屬

形態(tài)特征

擬鴷樹雀

擬鴷樹雀體長15厘米,體重20-31克。[1]體型嬌小,羽毛灰色,較為暗淡。其長相和生活習性與啄木鳥非常相似的雀鳥。雄鳥體羽黑色,頭頂及頸背鮮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閃輝塊斑。雌鳥體羽灰黑色,頭頂及頸背鮮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閃輝塊斑。二級飛羽白色羽緣成細紋。不同習性及翼部白色線條有別于同生境下的其他種類。

該物種的鳥喙長而尖,允許它深入探查樹木中的空腔尋找食物。成鳥和亞成鳥的羽色都沉悶、均勻,全身淺灰色至橄欖色,唯一的區(qū)別特征是鳥喙著色,這個物種成熟時鳥喙會由粉紅色變成黑色。

虹膜深褐色;嘴灰色;腳爪黑色。

棲息環(huán)境

擬鴷樹雀的棲息地多樣,可以在山上常綠林的不同海拔處看到,位于海拔300-700米之間,在過渡地區(qū)通常比較普遍。主要在樹菊屬植物生長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這是一些郁郁蔥蔥的常綠森林,由長柄樹菊(Scalesia pedunculata)占主導地位,在潮濕的森林地帶分布的距離較遠。也出現(xiàn)在以落葉喬木、灌木和仙人掌為主的低地干旱地帶,但在這些棲息地較為罕見。

生活習性

擬鴷樹雀與啄木鳥相似。不但能在樹干上攀援,而且還能用鑿子一樣的嘴從樹皮下挖吃害蟲。它沒有啄木鳥那樣靈活的長舌,無法用舌尖鉤取藏匿在樹洞深處的害蟲。覓食時,它先用嘴啄擊樹干,然后把耳朵貼在樹干上細聽,如果樹干中有蟲子爬動的聲音,它就更加使勁地啄起來,一直把樹皮鑿穿,取出小蟲。如果害蟲藏得太深,嘴尖夠不著,啄木雀竟然會利用樹枝和仙人掌刺作為取蟲的工具。它用嘴折取一根仙人掌刺或小樹枝,銜著一端,將另一端伸進樹洞,并不斷攪動。潛伏在里面的蟲子忍受不住,逃出洞口,沒想到正中雀之下懷。如果折取的樹枝不太適用,啄木雀還會用雙爪夾住樹枝,用嘴修整,除去多余的部分。如果樹枝工具很適用,它還會將其帶在身邊,以備下次再用。因其極其聰明伶俐,被稱為“會使用工具的小能人”。

主要以昆蟲和蜘蛛為食。鳴聲為快速而音高的po-po-po-po或較沙啞的聲音。叫聲為哨音teeu 或刺耳聲plee-e-e。

分布范圍

分布于科隆群島(也稱加拉帕戈斯群島),主要是伊莎貝拉島、費爾南迪納島、圣地亞哥島、比桑島、圣克魯斯島和圣克里斯托瓦爾島。

繁殖方式

擬鴷樹雀通常在食物最豐富的炎熱潮濕季節(jié)繁殖。一夫一妻制,終身相守和育種配對是常見的,盡管偶爾也有伴侶與一個以上的伴侶有交配和繁殖。育種保持在其活動的小領域內(nèi),在這些地方,雄鳥建造一個小圓頂形的巢,側面有一個入口孔。通常在窩內(nèi)產(chǎn)3枚卵,雌鳥孵化時間大約需要12-13天,幼鳥在喂養(yǎng)兩周后離巢。

亞種分化

擬鴷樹雀(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擬鴷樹雀指名亞種Geospiza pallida pallidusSclater & Salvin, 1870

2

擬鴷樹雀伊莎貝拉島亞種Geospiza pallida productusRidgway, 1894

3

擬鴷樹雀圣克里斯托巴爾島亞種Geospiza pallida striatipectaSwarth, 1931

種群現(xiàn)狀

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喪失,被認為是擬鴷樹雀瀕危的主要的威脅。圣克魯斯地區(qū)的樹菊森林在2009年已經(jīng)減少到原來的1-2%,并且已經(jīng)被引入的樹種入侵(Dvorak et al。2012)。噴灑除草劑以控制這些入侵植物可能具有減少的無脊椎動物豐度。引入的食草動物也被認為對物種有負面影響,對當?shù)刂脖辉斐芍卮髶p害。已知該物種易受寄生飛虱(Philornis)侵害,也高度易感禽流感(Dvorak et al。2012)。干旱也會對該物種產(chǎn)生負面影響。[2]

保護和研究行動正在進行中,該物種在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內(nèi)生存。建議對科隆群島的鳥類實施全面的監(jiān)測計劃,以評估包括疾病和棲息地變化在內(nèi)的威脅以及對恢復種群的影響因素(Dvorak et al。2012)。繼續(xù)研究Philornis下行管理并實施管理,以限制其對啄木鳥Finch的負面影響??刂埔氲奈锓N。保護其余合適的棲息地。確保管理控制入侵植物不會對物種造成負面影響。[2]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