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贛上食蓮有感
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頭(角戢)(角戢) ,更深兄弟思。
實中有幺 荷,拳 如小兒手。
令我憶眾雛,迎門索梨棗。
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臘毒,素食 則懷慚。
蓮生淤泥 中,不與泥同調(diào)。
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dú)少。
吾家雙井 塘,十里秋風(fēng)香。
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
注釋譯文
注釋1.(角戢)(角戢):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這里形容蓮子擠在一個蓮房,尖頭一一露在外邊。(注:原文字打不出來。)
2.么:幼小者。
3.拳:拳縮著。
4.雛:幼禽幼鳥,這里指小兒女。
5.臘毒:臘,本是干肉,干肉放久了,會腐敗,含有毒素。這里作動詞用,句意是香甜的東西吃久了會受毒害。
6.
素食:吃白食。尸位素餐,為官心懷慚愧。
7.淤泥:塘中沉積的濁泥。淤:沉積。
8.雙井:作者家鄉(xiāng),江西修水雙井村。
9.塘:荷塘。
10.同袍子:志同道合的人。《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p>
11.制芙蓉裳:用蓬花做衣裳,象征人的高潔。出自《楚辭·涉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譯文蓮子大小像手指,分嘗甜美想起母慈。
共同聚在蓮房頭擠擠,更加深對兄弟之思。
蓮子中有個小芽芯,拳縮著好像幼兒手。
使我想起小兒女,在門口迎著我討梨棗。
蓮芯的本性正是苦,吃了苦怎么能夠甘?
老吃甘美可能受毒,素餐則心中羞慚。
蓮生在淤泥田中,偏偏不和泥同調(diào)。
吃蓮誰不感到甘,真懂得蓮味就很少。
我的家鄉(xiāng)在雙井塘,秋風(fēng)十里送荷香。
哪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回家去縫制芙蓉衣裳。
創(chuàng)作背景
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在吉州太和縣(在今江西,原本作“泰和”)做知縣。第二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贛縣),即詩題所說的贛上,因吃蓮子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賞析開頭說:“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笨吹缴徸酉袷种敢粯哟?,就想到在家里時,母親分蓮子給他們吃,懷念母親的慈愛。吃蓮子時,是先拿到蓮房,即蓮蓬,一個蓮蓬里有好多蓮子,共占一房,頭露出在房外?!肮卜款^(角戢)(角戢),更深兄弟思?!笨吹揭环坷锏脑S多蓮子,就想到一房里的眾多兄弟,也像蓮房里的蓮子那樣相處。《詩經(jīng)·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羊群里,羊角相聚集,而羊與羊不相斗,有和睦意。正像一房蓮子相處,因此加深對兄弟的懷念。“實中有幺荷,拳如小兒手。”蓮子中間有蓮心,蓮心頭上有些拳曲,像小兒的手。“令我念眾雛,近門索梨棗。”從小兒手就想到家里眾小兒,作者回家時,眾小兒在門口迎接,要梨棗吃。這是從看到蓮房、蓮子、蓮心,引起對母親、兄弟和眾小兒的懷念。
接下來從詩人自身的體會上說?!吧徯恼钥啵晨嗪文芨?。甘餐恐臘毒,素食則懷慚?!背薪由暇?,就蓮心說,蓮心正是苦的,吃苦的東西不可能感到甜?!案什涂峙D毒”,吃甜的怕有極毒?!秶Z·周語下》:“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臘毒。”意思是,官位高的,實在很快會倒下來,味道厚的,實在有極毒。這里是就他自己的經(jīng)歷來說,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祿,貪圖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則懷慚”,做官不辦事吃白食,便感到慚愧。《詩經(jīng)·魏風(fēng)·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夭图窗壮裕壮允强蓯u的。黃庭堅做知縣,既不是高官,不拿重祿,又不白吃飯。在這里也表示了他的志節(jié)。
詩人然后又從另一角度發(fā)生感想。“蓮生于泥中,不與泥同調(diào)?!鄙徤谟倌嘀?,出淤泥卻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潔的人能保持操守,像《史記·屈原傳》贊美屈原那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薄笆成徴l不甘,知味良獨(dú)少?!敝v到吃蓮子的多,知味的卻很少。這首詩主要是講他食蓮而能知味,由于知味的少,這首詩寫出了很少有人知道的東西。
最后跟開頭的“念母慈”呼應(yīng),想到“吾家雙井塘”,雙井在分寧縣(今江西修水),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風(fēng)香”,池塘里荷花盛開,在初秋時香聞十里。這里又跟開頭的“兄弟思”相應(yīng),“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這里借用屈原的話,上文的“不與泥同調(diào)”也含有贊美屈原一塵不染的意思在內(nèi)。
這首詩構(gòu)思很新,寫出了前人未寫過的食蓮知味。他從食蓮子的分甘“念母慈”,從蓮房的共房多蓮子想到“兄弟思”,從蓮子心的“拳如小兒手”而“念眾雛”,這是因食蓮而起的對家人的懷念。再從蓮心苦引出食甘,比喻做官拿重祿的有害、素餐的懷慚,這是他入仕經(jīng)歷的有感之言。再從蓮生淤泥而不染而產(chǎn)生新的感受。
全詩處處從“食蓮”生發(fā),由思念母親、兄弟、子女?dāng)U展到立身處世.不貪圖高位美食,有慚于尸位素餐,而以渴望與兄弟一同歸隱收柬。首尾照應(yīng),章法嚴(yán)密,構(gòu)思新穎,語言質(zhì)樸。而對宦海風(fēng)波的恐懼,對做官而不能行其志的感慨,對貪圖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厭惡.都見于言外。
評價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周振甫:這樣的食蓮知味,就是從“分甘”“食苦”中引出各種感想來。最后想到歸隱,效屈原的修吾初服,含蓄地表示進(jìn)不免遇禍,還不如退歸,具有深切的感慨。(《黃庭堅詩文鑒賞辭典》)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jìn)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bǔ)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之論,風(fēng)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