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此組詩中作者對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愿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xiāng)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yǎng)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昆侖山修仙 學道,卻會發(fā)現(xiàn)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xù),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guī)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合托體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圣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 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 、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么回生的運數(shù)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盡快結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后,誰會加以稱贊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么可喜,也沒有什么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么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么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并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 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恒,這種主張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于以酒消愁的處世態(tài)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xiàn)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叭蚀笫ト?,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 與沉湎醉鄉(xiāng)之論。最后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此詩在藝術 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1]
創(chuàng)作背景這三首詩大約作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年),陶淵明當時四十九歲。[2]
作品評價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陶淵明《神釋形影》詩曰:“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蔽遥褡灾^也。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以此心之神也;若塊然血肉,豈足以并天地哉!末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蹦耸遣灰运郎湼悠湫?,泰然委順養(yǎng)神之道也。淵明可謂知道之士矣。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如此理語,矯健不同宋人,公固從漢調(diào)中脫化而出,作理語必琢令健,乃不卑。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形影神》三詩,用《莊子》之理,見人生賢愚、貴賤、窮通、壽夭、莫非天定,人當委運任化,無為欣戚喜懼于其中,以作庸人無益之擾,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達道之然。
清代馬墣《陶詩本義》卷二:淵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詩之內(nèi),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嘆也。[4]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一名潛(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劉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宜豐人)。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卒于潯陽。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形影神三首 · 古詩文網(wǎng) [引用日期2021-12-28][2] 郭維森 包景誠 . 陶淵明集全譯 :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 . 4450 .[3] 孟二冬 . 陶淵明集譯注 . 北京 : 中華書局 ,2019 . 45-51 .[4] 龔 望 . 陶淵明集評議 . 天津 :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1 . 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