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故國者》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孟子見齊宣王的故事。

中文名

所謂故國者

作者

孟子、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出處

《孟子》

朝代

公元前250—150

作品體裁

文言文

中心

主要是孟子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p>

譯文

孟子見到齊宣王說:“之所以叫‘故國’,不是有樹木就是,而是指有世臣,大王沒有可以信任的大臣。過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罷免而不知逃跑到哪里去了?!?/p>

齊宣王說:根據(jù)什么識別他無用而舍棄他呢?

孟子說:“國君選拔賢臣,如果是迫不得已(而選用新臣),將會使地位低的人超過地位高的人,使疏遠(yuǎn)者超過親近者,怎能夠不慎重對待呢?(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賢能,還不成;大夫們也都說賢能,還不成;全國的人都說賢能,然后去考察他,證實他的確賢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不行,不必聽信;大夫們也都說不行,也不必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他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證實他的確不行,然后才罷免他。(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該殺,不必理睬;大夫們都說該殺,也不必理睬;全國的人都說該殺,然后去考察他,證明他的確該殺,然后才處死他。所以說,這是全國人判他死刑?!龅竭@些,才稱得起是百姓的父母?!?/p>

中心

主要是說孟子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注釋

(1)故國:指歷史悠久的國家。

(2)喬木:高大的樹木。

(3)世臣: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

(4)進(jìn):進(jìn)用。(5)亡:去位,去職。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yuǎn)。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xué)生。

孟子學(xué)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dāng)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qiáng)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出處

《所謂故國者》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dāng)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