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民國九年(1919年),為清末營造家馬輝堂設計并督造的一組帶花園的私人宅第。軍閥吳佩孚、軍統(tǒng)特務戴笠都曾在此居住過。

中文名

吳佩孚故居

地理位置

位于魏家胡同東部,東臨小細管胡同,南依什錦花園胡同

建筑面積

7000平方米

建造時期

1919年

著名景點

馬輝堂花園

紀念人

吳佩孚

特點

清末營造家馬輝堂設計并督造

相關

現(xiàn)為單位宿舍

建于

民國九年(1919年)

吳佩孚故居

位于魏家胡同東部,東臨小細管胡同,南依什錦花園胡同。

現(xiàn)為單位宿舍。原宅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住宅,西為花園,別稱“馬輝堂花園”。院落坐南朝北,大門一間,于院西北角和東北角另辟兩個北門。東院住宅為一組并聯(lián)式二進四合院。一進院東西南北房各三間,均帶前廊,硬山頂合瓦皮條脊。北房左右各帶二間耳房,東院的西廂房和此院的東廂房合為一座過廳,連通東西兩院。抄手游廊連接院內(nèi)各屋。西院西北角處辟有月亮門通花園,最北面有后罩房一列十余間,為硬山合瓦清水脊屋面。兩院南部另有一組四合院建筑,現(xiàn)大門為小細管胡同15號,北房三間,前出廊,東西廂房各三間,帶前廊,南房三間。均為合瓦硬山清水脊。西院是花園部分,花園東南又有廊連接一院,東可通東部宅院,西可往西院,廊子均帶坐凳欄桿。南面有一座三卷勾連搭建筑,面闊三間,其西帶兩間兩卷勾連搭耳房,耳房前加平頂廊,此建筑后面西一間與耳房東一間之間加一后廈。均為合瓦過壟脊。北面有一座戲樓,面闊三間,硬山頂合瓦三卷勾連搭屋面。東側(cè)敞軒一座,坐東朝西,原為佛堂。西北部假山之上有歇山頂 三間軒一座,其西側(cè)有爬山廊與南面房屋銜接;廊西一座北房,為供奉魯班和財神之殿。假山西北部有一面闊三間的三卷勾連搭房,原為馬輝堂本人居住。

吳佩孚故居

現(xiàn)宅內(nèi)主要建筑尚完整,但花園僅存部分山石和游廊。1984年1月10日公布為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F(xiàn)為居民院。

故居選址背景

吳佩孚個性孤僻、不合群。1920年到1924年間,他在洛陽第三師的司令部前修了一座亭臺,請康有為題匾,名為廣寒宮。這段時間正是他軍旅生涯的鼎盛時期,也是他官場仕途中最順利的階段。洛陽的吳府高朋滿座,談笑鴻儒,但吳佩孚卻躲進廣寒宮里揮毫吟詩,懶得交際應酬。

花甲之年的吳佩孚拍電報給張作霖說是要北上養(yǎng)老,進京之后吳佩孚真的信守了解甲歸田的諾言,不僅沒有重新出山,還辦了一個“正一堂”來弘揚佛法。事情總是這樣,“樹欲靜而風不止”,1933年到1939年,吳公館從來未得清靜,北洋舊部,侵華日軍紛至沓來,吳佩孚也不得不隨時面對選擇———是堅持還是放棄。

六旬老人想要終老北京,應該遠離鬧市,遠離政敵。誰想到偌大的一個北京城竟然找不到一個清靜的所在,吳佩孚在京的寓所,東城什錦花園明明是軍政要人的聚居地,一塊充滿明爭暗斗的是非之地。西北方向是府學胡同的段祺瑞府,西南方向是東廠胡同的黎元洪故居,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后,朱啟鈐、章士釗等人也都在附近留下過痕跡。

之所以吳佩孚會住在這并非清靜的東四地區(qū),據(jù)說是出于如下的考慮:在北京,想找一處能裝下隨行的八大處編制,又能盡顯老帥風采的府邸并不容易。

從明朝開始,東四一帶就是達官貴人的首選,藏在胡同里的大宅門不僅空間足夠,住在東四,本身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當政治需要、門面需要、住宅需要“交集”在東四,也就是說東四地區(qū)幾美合一、職能多樣,吳佩孚選擇什錦花園胡同就成了必然。

吳佩孚故居

吳佩孚簡介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漢族,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后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zhèn)壓蔡鍔領導的云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yī)受命于土肥原謀殺吳佩孚,吳在牙醫(yī)刀下當場身亡。時年65歲。國民黨政府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