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第一個淵源
百家姓中的一支
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給一姬姓英雄的賜姓,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傳說,在商朝時期,“勵”表示有極其厲害的力氣。當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龍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過人,十分厲害,被商王太庚子辯(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賜姓為勵氏。那時候,人們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這樣的賜姓,也足以榮耀一時了,于是“勵”這個姓氏就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后代齊國君主齊厲公,屬于原以帝王謚號為氏,后又以帝王賜改姓為氏。姜子牙的后代子孫世襲齊國,到西周晚期,齊國君主為姜無忌(公元前824~前804年在位)。按史書記載,姜無忌執(zhí)政有二十來年,在位期間昏憒暴虐,齊國人皆痛恨之,忍無可忍之下聯(lián)絡(luò)齊胡公姜靜之五子殺死了姜無忌,齊胡公的五個兒子亦皆戰(zhàn)死,之后齊國人擁立姜無忌之子姜赤即位,是為齊文公。齊文公即位后,馬上把參與殺父的七十余人全部處死了。姜無忌逝世后,周王室賜其謚號為“厲”,以表其“昏憒暴虐”,因此史稱“齊厲公”,在他的后裔子孫中,有以王父謚號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jù)家譜文獻《厲氏族譜》傳說,到了清朝初期,有個刑部侍郎叫厲杜訥,源出姜姓厲氏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一支,而康熙大帝嫌其“厲”字不吉,便將其改賜為“勵”氏,從此河北靜海的厲氏一族改為勵氏,形成了一時的“厲改勵”風潮,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厲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商王朝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封國,叫作厲國,故址在義陽(今河南南陽)厲鄉(xiāng),其國后來被周武王姬發(fā)所滅。原厲國王族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中的一些厲氏族人后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帝王賜姓為氏。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秀背叛國家投奔東晉,孫吳國君主孫皓大怒,改孫秀的姓氏為“厲”,不準他的支裔子孫再姓孫氏。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改新興王李晉一族姓氏為“厲”,意在貶責。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推翻武則天之后,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李隆基搶先出手,李晉與太平公主事敗被誅。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追改李晉、太平公主一族人皆為厲氏,不準其后代子孫再為李氏。
這些厲氏族人后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古賴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兩周時期,賴國有兩個:
第一個賴國位置在隨棗走廊,即今湖北隨州東北部。此賴國可能源于商朝末期的賴國,子爵,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縣之厲國所遷。
第二個賴國則位于河南省息縣包信鎮(zhèn)一帶,或稱在今河南省陸邑縣一帶,是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封其第十九弟姬叔穎的姬姓國,伯爵,姬叔穎因稱“賴伯”。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記載,周襄王姬鄭七年(齊桓公姜小白四十一年,曹共公姬襄八年,楚成王羋頵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中原諸侯聯(lián)合起來抗楚救徐,當時齊、曹二國的軍隊首先共同討伐早已投靠楚國的賴國。次年,齊國又一次出兵討伐賴國,但兩次均未攻克賴國??梢?,在春秋中期賴國是依附于楚國的小諸侯國,且擁有不弱的軍事實力,能抵抗中原大國齊國與曹國的攻擊。

勵姓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諸侯“弭兵之會”以后,楚國與中原諸夏關(guān)系稍緩,而吳國卻成為了楚國的主要敵人,且楚國多次敗于吳國,因此賴國的立場開始搖擺不定,有投靠晉國之意。于是,據(jù)史籍《左傳·昭公四年》的記載:到了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楚靈王親自率兵滅了賴國,當時賴國的君主賴子“面縛銜壁”,到楚軍面前請罪,楚靈王后來遷賴國貴族于鄢(今河南鄢陵)。此后,賴國便從歷史上消失了。但史書上所記載的被楚國所滅之賴國,君主為“賴子”,而不是“賴伯”,這顯然就有了岐義:賴伯是三等爵,因此姬姓賴國應(yīng)是三等諸侯國,而賴子是四等爵,史書記載的被楚所滅之賴國是四等諸侯國,這二者之間還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楚靈王滅的到底是哪一個賴國,是位于隨棗走廊的賴國,還是位于包信的賴國,史焉不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賴”,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作“厲”,古代這二字同音通假,因此賴國也稱厲國。賴國(厲國)滅亡之后,其國貴族以及國人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賴氏、或厲氏,其厲氏族人后有人在姓氏字上添加“力”偏旁,改稱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東漢時期義陽侯勵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勵溫,匈奴人,本名為呼速累烏·厲溫敦,原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屬下的左大將之一。“呼速累”,亦稱呼揭王,是“五單于時代”比呼韓邪單于早一輩的另一匈奴老單于,漢宣帝劉珣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起在位一年,他與呼韓邪單于關(guān)系很好,曾勸說呼韓邪單于南靠漢朝。呼速累烏·厲溫敦出自呼速累單于部下,以“呼速累”為姓氏前綴,以表示尊重前主。當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南北匈奴分裂,各部族相爭相殘以至大亂,呼速累烏·厲溫敦見匈奴自亂,便率其眾數(shù)萬人南奔降漢,漢宣帝敕封呼速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封其兒子呼速累烏·厲屈(也是左大將之一)為新城侯。呼速累烏·厲溫敦率數(shù)萬人馬先行歸附西漢王朝,也是促使南匈奴單于向漢朝靠攏的主要原因之一,功大莫焉。因此,在史籍《漢書·功臣表》中即記載有匈奴人烏·厲溫敦“降封義陽侯”,有的歷史文獻稱其被封為“美陽侯”,實為同爵。
在呼速累烏·厲溫敦率部歸降東漢王朝之后,自已改漢名為勵溫,真正的全名是“烏勵溫”。在其后裔子孫中,除了改姓為烏氏者以外,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為勵氏,后來其烏氏、勵氏族人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姬勵、姬叔穎、賴子、姜無忌(齊厲公)、孫秀、呼速累烏·厲溫敦。
各支始祖
勵 裳:號樂閑,為宣州通判,丁母憂,制滿起復(fù)時秦檜欲殺趙鼎、李光、胡銓三人。有江西運判張常先箋注前帥張宗元與張浚詩,言于朝,其詞連逮者數(shù)十家,將誣以不軌而盡去之,公亦與焉。獄成,幸天理昭然,檜病不能書,獲免于難。公遂致仕,攜家渡淮,往弟袞任所,是時袞為余姚縣丞,二公見姚邑風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傳至十三世悅公號梅隱由從山遷居梅川鄉(xiāng)。是為梅川勵氏始祖,稱釋褐公。該支勵氏分有三房:長房在先字地,二房在勵家弄,三房在白沙路(今慈溪勝山一帶),還有一支被稱為下三房,在東面勵家灘的地方也有一支。
家譜文獻
姚江勵氏宗譜十二卷,(清)勵文輝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思綏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缺第六~七卷,僅存六冊。書名據(jù)版心、封面題。第一卷譜序、凡例約言、藏譜名次、匯存舊序、誥敕、歷代像贊、名人傳略、祠記、議單;第二卷淵源圖;第三~十二卷世系等?,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千乘樓文物管理所。
姚江勵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勵麟山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思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第五卷下冊、第八卷下冊、第九~十卷、第十一卷下冊、第十二卷。書名據(jù)版心、封面題?,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千乘樓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東溪歷氏宗譜五卷,(清)李國梁重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所、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zhèn)東溪村。
浙江象山東溪勵氏宗譜五卷,(清)鮑淦重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所、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zhèn)東溪村。
浙江象山東溪勵氏宗譜五卷,(清)丁謙重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浙省江象山縣文物管理所、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zhèn)東溪村。
浙江象山東溪勵氏宗譜五卷,(民國)居耀臺重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所、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zhèn)東溪村。
字輩排行
浙江舟山勵氏字輩:“得姓自齊始家聲著景陽鶩州分派遠甬上衍流長鳴鶴鍾奇勝遷鶯卜允臧先猷誠可念后嗣益宜昌農(nóng)田時勤業(yè)儒林日漱芳敦倫思秩敘報本奉承嘗勛名垂竹帛行誼表圭璋保世須詒款延庥定發(fā)祥云乃皆蔚起譜牒紀輝煌”。
湖南衡陽勵氏字輩:“萬選文章碩彥英俊(驗繼盛)”。
遷徙分布
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八十位,以余姚為郡望。
今湖南省衡陽市岳屏鄉(xiāng)有個岳屏村,該村過去叫厲家村,是厲氏人家聚 居的地方,以前村里還有一個"厲家祠堂",解放以后祠堂就被征作它用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拆了祠堂,還把厲家村的地名也改了。但老一輩的衡陽人說起厲家村,都還是知道的,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厲家村耍的"武燈"在衡陽是很有名的。

湖南衡陽岳屏公園
從厲氏各支族人的分布來看,山東、浙江一帶居多,遼寧、江蘇也有,湖北隨州一帶也有分布。衡陽的厲氏應(yīng)該是屬于散落在外的一支,像其他散落在全國各地、繁衍生息的厲氏氏族一樣。從地域來看,衡陽地區(qū)距湖北省最近,衡陽厲氏有可能始于古厲國,但如今未找到史料記載。衡陽的厲氏也有可能是三國時期孫秀或是唐朝新興王李晉的后人,都有可能,這兩支的厲氏氏族在當年都是是被欺壓的,是受到歧視的,顯然,他們的命運是艱難的。從一些史料上看,衡陽厲氏應(yīng)該與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不是同支,在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的輩分是按一首百字詩排行的:"得姓自齊始家聲著景陽鶩州分派遠甬上衍流長鳴鶴鍾奇勝遷鶯卜允臧先猷誠可念后嗣益宜昌農(nóng)田時勤業(yè)儒林日漱芳敦倫思秩敘報本奉承嘗勛名垂竹帛行誼表圭璋保世須詒款延庥定發(fā)祥云乃皆蔚起譜牒紀輝煌",而衡陽厲氏的字輩是"萬選文章碩彥英俊(或萬選文章碩驗繼盛)",輩分排行對不上號,所以可以推斷,應(yīng)該不是出于這一支。
浙江舟山一帶的厲氏的"百字行詩"的頭四句,可解釋為:"厲"家的姓字,起源于(魯)齊之國(山東),厲家人的名聲,在景陽地方上是很著名的。厲氏分派在鶩州(金華)以及"衍流長"于"甬上"(寧波),這一支應(yīng)該是姜子牙的后人。據(jù)分析,如果鶩州、甬上、舟山、景陽的厲氏實屬姜姓的后裔,那么在清朝康乾年間的帝王改姓風潮中,為官擁文者當一律改為勵氏了,因為文人、官吏當曉"帝王之賜,敢不受之?"的厲害,而分散的平民百姓則不管那一套,仍為厲氏。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鄞州區(qū)、余姚市、象山縣、鎮(zhèn)??h、慈溪縣、舟山市普陀六橫島,天津市的靜海區(qū),北京市,江蘇省的無錫市、泰州市,河北省的阜城縣,河南省的鹿邑縣,陜西省的西安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美國等地,均有勵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余 姚:歷史見于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后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余姚屬越國,戰(zhàn)國中期余姚成為楚國轄地。余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兩千二百多年歷史。1985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余姚撤縣設(shè)市,1995年余姚被國務(wù)院升格為二類市。余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余姚歷史城區(qū)內(nèi)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wǎng)水系仍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并與成片的民居構(gòu)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qū)風貌。余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它的稻作農(nóng)業(yè)、干欄式建筑、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余姚名家輩出,群彥爭輝,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fā)現(xiàn)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谷諔?zhàn)爭時期,余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jù)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領(lǐng)導(dǎo)中心,中共浙東區(qū)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均設(shè)在余姚梁弄。浙東根據(jù)地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堂號思綏堂。
歷史名人
勵杜訥
勵杜訥
(公元1628~1703年),字近公,一字澹園;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朝大臣、書法家。初以杜姓為生員,后恢復(fù)勵姓。勵杜訥學問淵博,精于書法,并以書法步入仕途。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為繕寫《世祖實錄》選拔善書之士,勵杜訥參加選拔考試名列第一而被錄取。完成《世祖實錄》的繕寫后,授職福建福寧州同知,留南書房行走,食六品俸。此后一直為官。死后特旨給全葬,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大帝駐蹕靜海,御書“文恪”二字賜其家。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贈禮部尚書,后入祀鄉(xiāng)賢祠,加贈太子太傅。著有《杜喬堂集》三卷。勵杜訥尤精楷法,以典重工致的館閣體見長,并能作擘窠大字,其行書用筆圓渾,結(jié)體疏朗,氣韻靈動,堪稱大家。勵杜訥在朝廷選拔善書之士的考試中被錄取后,正值宮殿更換匾額,眾翰林奉敕書寫匾文,皆不如皇上意,只有勵杜訥所書被選中。他曾經(jīng)剪方寸紙一百片,每片紙上寫同一個字,再將一百片紙疊放在一起,字體大小、筆畫粗細以至結(jié)構(gòu)精確到分毫不差,其功力可見一斑。勵杜訥有子勵廷儀、孫勵宗萬,皆為進士,在朝為官。勵廷儀(生卒年待考),字會式,一字一園,號南湖,勵杜訥之子;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朝大臣、書法家。勵廷儀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進士,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曾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死后謚文恭。他任刑部尚書多年,后來其屬下滿族官員侍郎海壽升任尚書,按規(guī)定應(yīng)超居其上,但雍正皇帝為表示對漢人官員勵廷儀的重視,命他行走在前。勵廷儀著有《雙清閣詩稿》八卷。他的書法以王羲之的行書為基礎(chǔ),旁涉虞世南、褚遂良,點畫遒美,筆勢雄強,富于變化。
勵宗萬(公元1705~1759年),字滋大,號衣園,又號竹溪居士,勵杜訥之孫;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朝大臣、書法家。勵宗萬為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進士,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兩任刑部侍郎,光祿寺卿。生平好詩詞,尤工書法,善山水畫。他的書法直追晉人,兼融褚遂良、顏真卿、蘇軾、米芾各家之長,形成圓渾、峭拔的書風,與江南書法家張照齊名,時稱“南張北勵”。每將抄錄的經(jīng)書和自作詩冊進奉皇上,即得皇上褒獎和賞賜。
勵小捷(公元1955~今),浙江鄞縣人;新會職工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F(xiàn)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
勵建書(公元1959~今),中國數(shù)學家。生于浙江杭州,原籍蕭山。198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數(shù)學系,1983年獲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馬里蘭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F(xiàn)任香港數(shù)學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浙江大學長江講座教授等職。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勵守謙(生卒年待考),字自牧,號雙清老人,勵宗萬之子;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朝書畫家。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進士。擅畫,工山水、花鳥。勵守謙是著名歷史巨著清朝《四庫全書》的編修之一。
勵以寧(公元1930~今),江蘇人。著名經(jīng)濟學專家。 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應(yīng)用經(jīng)濟學專業(yè),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學經(jīng)濟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曾擔任八屆全國人大常委,八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委員等職。厲以寧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對于經(jīng)濟學與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厲以寧在對中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經(jīng)濟運行的實踐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非均衡經(jīng)濟理論,并運用這一理論解釋了中國的經(jīng)濟運行。厲以寧從中國經(jīng)濟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國經(jīng)濟的構(gòu)想。這一構(gòu)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以及其他所有權(quán)不明晰的企業(yè)。他的這一理論與政策主張在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論界與政策制定者廣泛接受。他的理論與政策主張促進了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經(jīng)濟發(fā)展??梢哉f,他的理論與政策主張對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而又重要的影響。厲以寧因為在經(jīng)濟學以及其他學術(shù)領(lǐng)域中的杰出貢獻而多次獲獎。其中包括中國經(jīng)濟學界的最高獎“孫冶方經(jīng)濟學獎”、“國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證書”、“金三角”獎,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獎(最高獎)等。他曾多次被邀請到國內(nèi)外多所大學與科研機構(gòu)演講。
厲以寧已出版著作五十余部,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1990年后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國經(jīng)濟》、《走向繁榮的戰(zhàn)略選擇》、《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股份制》、《股份制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濟學的倫理問題》、《環(huán)境經(jīng)濟學》等。
勵元龍(公元1933~1988年),浙江寧波人。著名教育家。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生前系江蘇工學院(現(xiàn)江蘇大學)外語系副。一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桃李滿天下。
勵子偉(公元1937~今),著名物理學專家。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著有經(jīng)典物理教科書《普通物理學(電磁學)》。
勵忠民(公元1938~今),原名勵維豹,字山舟,別名丁堂主人。浙江象山人。 196O年畢業(yè)于第一機械工業(yè)部上海機器制造學校。歷任第一機械工業(yè)部長春汽車制造學校,第一汽車制造廠子弟中學、長春聯(lián)合大學汽車廠一分校、第一汽年制造廠教師進修學校教員、主任、副校長、中學一級教師。吉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書法協(xié)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作品入選1988、1980年全國中小學師生作品展,1989年全國總工會書法攝影篆刻展,吉林省第五屆書法展非獲獎。書作被安徽省天長市博物館收藏,入選山東《東方書畫長城巨卷》,并在多種報刊發(fā)表。作品和傳略收入《中國當代書法家人辭典》。
勵惠國(公元1942~今),浙江象山人。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從事地圖學、遙感和地球信息科學等應(yīng)用研究,先后應(yīng)用地面攝影測量方法測制了珠穆朗瑪峰、騰格里峰等地形圖;首次利用地面立體攝影測量測定氣體擴散系數(shù),為有害氣體排放提供科學數(shù)據(jù)和地下水封石洞油庫庫容計量;騰沖航空遙感試驗和陸地衛(wèi)星影像中國地學分析圖集、國土衛(wèi)星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國土資源與環(huán)境調(diào)查的應(yīng)用研究、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diào)查的研究、遙感地學分析和國家資源環(huán)境遙感宏觀調(diào)查與動態(tài)研究等十五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國家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航天部等部委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特等獎、一、二等獎。主要從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應(yīng)用研究。參編《地面攝影測量及其應(yīng)用》、《陸地衛(wèi)星影像中國地學分析圖集》、《國土普查衛(wèi)星資料應(yīng)用研究》、《太空·地球·人類》、《遙感大辭典》、《地球系統(tǒng)科學》等;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